雙方在草原上對峙時,阿魯臺騎在高大的黑色戰馬上。
看著對面整齊排列的大明軍隊,不屑地冷哼一聲:“大明小兒,就憑你們也敢來挑戰我阿魯臺部!今天就讓你們有來無回!”
韓山看著囂張的阿魯臺,眼神堅定而冷靜。
他深知燧發槍的威力,也對這場戰斗充滿信心。
他站在陣前,大聲喊道:“兄弟們,今日我們為大明而戰,手中的燧發槍就是我們的底氣!讓敵人見識一下大明的強大!”
士兵們齊聲高呼,聲音響徹云霄,震得草原上的塵土都微微顫抖。
隨著韓山一聲令下,燧發槍兵整齊地邁出步伐,站成三排。
前排士兵單膝跪地,后排士兵微微彎腰,確保每一支槍都能發揮最大作用。
當阿魯臺的騎兵進入射程后,韓山果斷下令:“放!”
剎那間,槍聲大作,如同爆豆般連綿不絕,硝煙迅速彌漫開來,籠罩了整個戰場。
阿魯臺的騎兵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密集的彈雨擊中。
前排的騎兵紛紛落馬,人仰馬翻,慘叫聲此起彼伏。
后面的騎兵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住了,一時間陣腳大亂。
然而,阿魯臺畢竟是久經沙場的首領。
他很快鎮定下來,揮舞著馬鞭,大聲喊道:“不要慌,沖上去,他們的槍裝填太慢,我們沖過去就能殺了他們!”
在阿魯臺的驅使下,騎兵們硬著頭皮繼續沖鋒。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朱雄英早已考慮到燧發槍裝填速度的問題,對士兵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前排士兵射擊完畢后,迅速退到后排裝填彈藥,后排士兵緊接著上前射擊,如此循環往復,火力始終沒有間斷。
一波又一波的子彈如雨點般射向敵軍,阿魯臺的騎兵不斷倒下,草原上布滿了他們的尸體和受傷的戰馬。
那些僥幸沒有被擊中的騎兵,也被這恐怖的火力嚇破了膽,他們開始猶豫,腳步漸漸遲緩。
阿魯臺見此情景,氣得暴跳如雷。
他親自帶領著親信騎兵,試圖沖破大明軍隊的防線。
韓山看到阿魯臺的舉動,冷笑一聲:“來得好!”
他指揮著燧發槍兵集中火力,瞄準阿魯臺所在的方向射擊。
一顆顆子彈呼嘯著飛向阿魯臺,他的身邊不斷有士兵落馬,就連他的戰馬也被擊中,差點將他掀翻在地。
阿魯臺驚恐地發現,在這強大的火力面前,他們的勇猛和騎術根本毫無用武之地。
他的騎兵們在燧發槍的攻擊下,如同待宰的羔羊,被單方面屠殺。
此時,他心中的傲慢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無盡的恐懼。
“撤!快撤!”阿魯臺再也顧不得什么顏面,大聲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他的騎兵們如獲大赦,紛紛調轉馬頭,拼命逃竄。
韓山怎會輕易放過他們,他下令全軍追擊:“一個都別放過,讓他們知道犯我大明的下場!”
大明軍隊如猛虎下山般追了上去,一路上不斷用燧發槍射擊逃竄的敵軍。
阿魯臺的騎兵們在慌亂中互相踐踏,死傷無數。
這場戰斗,大明軍隊憑借著燧發槍的絕對優勢,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戰場上,硝煙漸漸散去,只剩下一片狼藉。
阿魯臺部的精銳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草原上到處都是尸體和破碎的兵器。
韓山看著這慘烈的場景,心中感慨萬千。
他知道,這場勝利不僅僅是士兵們英勇作戰的結果,更是朱雄英推行格物之學的成果。
捷報傳回京城,整個朝堂沸騰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他看著手中的戰報,對朱雄英贊不絕口:“大孫,你果然沒有讓朕失望!這燧發槍真是威力巨大,讓我大明揚眉吐氣!”
……
大明軍隊大獲全勝的消息如一陣春風,迅速吹遍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百姓們紛紛涌上街頭,歡呼雀躍,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酒館里、茶館中,人們都在熱烈地談論著大明軍隊的英勇表現以及那神奇的燧發槍。
韓山帶領著五萬大軍凱旋而歸,京城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街道兩旁擠滿了前來迎接的百姓,他們揮舞著手中的彩旗,高聲呼喊著將軍們的名字,眼中滿是崇敬和感激。
朱元璋親自率領著文武百官,在城門外迎接大軍。
韓山、李明浩等人下馬后,單膝跪地向朱元璋和朱雄英行禮。
朱元璋滿臉笑容,親自扶起韓山,說道:“韓將軍,你們這次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我大明揚威!朕要重重賞賜你們!”
這時,一位老臣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韓將軍等人固然英勇,但這勝利也離不開皇孫殿下推行的格物之學,那燧發槍可是關鍵所在啊!”
另一位官員卻微微皺眉,小聲嘀咕道:“話雖如此,可格物之學終究是旁門左道,怎能與傳統學術相提并論,不過是這次運氣好罷了。”
這話被朱雄英聽到,他走上前,目光堅定地說道:“這位大人,格物之學并非旁門左道。此次戰爭,燧發槍發揮巨大作用,保家衛國。若我們還對新事物如此抵觸,日后如何應對更多挑戰?”
那官員臉色一紅,低下頭不再言語。
隨后,朱元璋宣布對參戰的將士們進行豐厚的賞賜,加官進爵,以表彰他們的英勇。
在朝堂之上,朱雄英趁熱打鐵,再次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格物之學的計劃。
他打算建立更多的格物研究機構,在各地設立分院,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同時,他還希望能夠將格物之學與農業、手工業等領域相結合,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一位保守派官員站出來,拱手說道:“殿下,科舉取士才是選拔人才的正道,大力發展格物之學,恐會讓天下士子分心,荒廢了經史子集的學習,還望殿下三思啊!”
朱雄英微微一笑,回應道:“大人,格物之學與科舉并不沖突。如今時代在變,我大明面臨諸多挑戰,發展格物之學能提升國家實力。培養的人才不僅能研究格物,也可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為國家貢獻更多力量,二者相輔相成,并無不妥。”
又有一位支持格物之學的官員起身說道:“殿下所言極是。就拿此次戰爭來說,若沒有格物之學帶來的燧發槍,我軍哪能如此輕易取勝?我們應順勢而為,大力發展。”
在眾人的爭論中,朱元璋思索片刻后,開口說道:“大孫的想法朕覺得可行。格物之學確實展現出了巨大潛力,那就依大孫所言,推行這些計劃,但科舉制度也不可廢,雙管齊下,為我大明培養更多人才。”
得到朱元璋的支持,朱雄英的計劃順利通過。
那些曾經反對格物苑的保守派官員們,此時也不敢再有異議。
隨著格物之學的地位在朝堂上得到鞏固,那些曾經鬧事反對格物苑考試的士子們,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劉煜等人意識到自己當初的行為太過魯莽,紛紛向朱雄英上書請罪。
朱雄英并沒有過多地為難他們,而是讓他們進入格物苑學習,希望他們能夠真正了解格物之學的價值。
劉煜等人進入格物苑后,心中仍有些不服氣。
在一次課堂上,劉煜忍不住說道:“這格物之學,真有那么神奇?我看也不過如此。”
林羽聽到后,走過來平靜地說:“劉煜,你之前對格物之學有偏見,現在既然來了,不妨認真學習。就像這次戰爭,燧發槍的威力你也聽說了,這就是格物之學的成果。”
劉煜哼了一聲:“那不過是運氣好,碰巧有用罷了。”
林羽沒有生氣,他拿出一份改良投石車的設計圖,說道:“你看,這是我們正在研究的改良投石車,通過格物之學的原理,能讓它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若應用到戰場上,作用不可小覷。你若用心,也能參與其中,為國家貢獻力量。”
劉煜看著設計圖,心中有些動搖,但仍嘴硬道:“我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