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開始讀書的地方是范家祠。
這地方原是范氏家族建立起來的祠堂。
以前客家人都是姓氏為單位建起了一個個家族氏祠堂,我所知道就有羅家祠堂,范家祠堂。
原因是客家人生活在密林山區,官府管理不了,于是客家人建立起來祠堂,管理本姓氏有關事務,有時也對外發動戰爭。
茶陵的客家人不是本地人,是外來移民,他們先祖自然無田無山,長年居住在原始森林中。
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于是需要肥沃土地,但這些地方都是有主的,都被當地人所擁有。
自然紛爭四起,有時候需要戰爭的手段來解決紛爭。
當然,這是以前的事。
解放以后,客家人與本地人就不存在糾紛,因為土地都歸了公。
這些祠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很長一段時間無人居住,無人管理,后來就改成了學校。
我最先就讀的是范家祠。
顧名思義,范家祠就是范氏家族建起來的祠堂。
解放以后,它收為了公有。
范家祠是一個很大的建筑群體,有四層,用青磚砌成,大小房間十幾間,剛好用來辦學校。
我們居住在坑口街上,這里離坑口街有四公里遠,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七點就要起床,之后步行去學校。
我們走的是山路,并不難走,主要是地面上鋪上青石板,但有兩個地方讓人生畏。
一個是糧店背后這條路邊上有一座墳墓。
年代不是很遠,上面用石塊砌成,孤零零地立在路邊,每次路過時,總害怕里面的魂魄跑出來,纏住我們不放。
在我們的認知里,會有性命之憂。
居住在山區的客家人都相信世上有鬼魂,并且有傷人的惡鬼,尤其是深山密林,是惡鬼橫行的地方。
這地方雖然不是深山,但有許多樹,以茶樹居多,一陣風刮來,樹枝上總會發出嘩嘩的聲響,有點像鬼的腳步聲。
這時候,大家都是你望我,我望你,一旦有人慌張,完了,大家會"啊"的一聲尖叫,會亡命地往前跑。
當然,這條路不長,只有一公里左右,跑過去了,有人家,就不怕了。
再說吧,每次上學都有十幾個人結伴而去,人多勢眾,所以炸群的事還是很少發生。
主要要陰天,刮風,天上又在打雷,在我們的意識中,是鬼神出設之時,稍有風吹草動,會嚇得魂飛魄散。
另一個地方就是過了這個墳墓,一個下坡的地方。
這地方很讓人討厭。
往往隔幾十米遠,空中就會飄來陣陣惡臭。
這些惡臭來源于下面一排排低矮的土房,里面關有牛和豬。
這動物不放養,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里面的糞便往往有一二尺厚。
這是客家人故意為之,因為這是上等的農家肥,每年春耕的時候,就會鏟出來,放在田間。
當年,種田沒有農藥、化肥,靠的就是這些農家肥。
同時,這地方還有幾間廁所,里面也是堆滿了糞便。
客家人的廁所都是挖一個土坑,上面搭幾塊木板,長年累月,任由糞便堆積其中,自然臭氣熏天。
連帶周圍都是臭哄哄的。
路過這地方,我們都要捂緊鼻子,百米沖刺,跑出幾十米,才敢喘氣。
過了這兩個地方就好走了。
前面是一條小河,上面搭有一個木便橋,走過后,就是水田,再走五百米,就到了范家祠。
由于路途遙遠,我們中午不回家,帶飯,學校有一個阿姨專門幫大家熱飯。
小時候,家窮,沒什么菜,主要是霉豆腐,過年殺了年豬,會有幾塊臘肉,有時也有點青菜。
現在看起來,以為生活很苦,其實,當年并不感到日子苦,相反還是很快樂,尤其是夏天的時候。
傍晚放學回家,我們必然在小河邊上玩水。
水上面有一座二米高的木橋,這是我們最快樂的地方。
我會站在上面,跳下去,一陣水花飛濺,發出"轟隆"巨響,聲音響后,必是我們快快的笑聲。
大家都是成群結隊地跳,聲音是一陣接著一陣,笑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直到天快黑了,大家才收手,一起笑嘻嘻回家。
日子過得很單調,也很快樂。
當然還有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值得說一說。
有一天,我與兩個同伴上學,路過一片茶林時,發現樹上結有許多茶泡。
茶泡長在茶樹枝端上,皮厚汁多,咬下去,會迸出一股濃濃的甜香味,充斥著口鼻,十分的愉悅,讓人精神大振。
這是山中難得的野味。
我們自然不會放過。
至于上不上學不要緊,茶泡才是最要緊。
我們沿著茶樹,滿山遍野地尋找,不久,個個吃得腰圓肚粗,步履蹣跚。
我們走不動,就在樹下休息,慢慢地我們都睡了過去。
直到有人聲,我們才醒來,結果發現已經是下午了。
上學是不可能了,于是,大家干脆不去了,吃完帶來的飯,開始捉迷藏。
看到有同學回家了,我們才跟在后面,裝著上學回家的樣子。
第二天,我們以為老師會追查此事,沒有想到的是,無人追查,無人過問,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
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換了地方,改去羅家祠。
羅家祠在我們街尾二百米遠的地方,上學非常方便。
羅家祠的結構跟范家祠一模一樣,只是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廚房。
廚房后面有幾排廁所,規模要比范家祠大,由于地方近,我們一般是放學就回家,很少在路上玩。
山里的冬天比較難熬,非常冷。
羅家祠大廳有十幾米高,冬天來臨,刺骨的寒風,如無人之境掃蕩全校,我們小孩子個個都凍得瑟瑟發抖。
我們很快發明了一個驅寒的方法,就是帶火籠。
有的用廢舊的臉盆,有的用鐵桶,上學的時候,把燃燒的火碳放入其中,用柴灰掩好,然后帶著去上學。
上課的時候,把它放在腳下,下課的時候,提在手上,一天下來,全身都是暖烘烘。
對此,學校不制上,不反對,或者說,默許吧。
當然,老師是不用這些的。
他們有專門的房間,學校都買有木碳,供他們取暖之用。
學校生活平淡無奇,我們每天都是在嬉笑打鬧中度過,但有一件事還是讓我刻骨銘心。
我們學校有一個老師,應該是校長,是不是,有點不記得了。
此人講話時,特別喜歡后面拖一個"啊"字。
講一句話,后來必然跟有一個"啊"字。
有一天,放學的時候,他站在我們前面開始講話,又是"啊"個不停。
我覺得有點好玩,也有點好笑,就學他,在隊伍里小聲地"啊"了一句。
我以為他聽不到,結果他還是聽到了。
他沖進隊伍,就把我揪了出來,命令我站在前面。
我只好乖乖地站在哪里,低下頭,一言不發,當然,大家走了,我也跟著走了。
現在想來,是我的不對。
畢竟人家是老師,應該尊敬才是,就是同事有此習慣,也應該視而不見,不應該去模仿。
當年,年紀小,不懂事,今天應該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