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農歷10月19日,是茶陵客家人歷史上最為難忘的一天。
這天深夜二點,客家人的坑口街西頭,突然火光沖天,點亮了半個天空。
一陣凄厲的呼救聲立即響起來了。
"不得了,快來人,著火了!"
呼救聲頓時驚醒了正在睡覺的客家人。
大家紛紛爬了起來,走出大門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曾姓人家著火了。
這戶曾姓人家在坑口街居住有上百年歷史了。
坑口街是桃坑、江口兩鄉商業重鎮。
這兩個居住的都是客家人。
遠古時期的客家不是住在這里。
他們居住在深山原始森林里,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原始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呢?
猶如電影里所展示的,吃的是野獸肉,穿的是野獸皮,天天擔心害怕,吃了上頓沒下頓,過著居無定所、暗無天日的日子。
他們的生活非常的苦。
但是他們不甘心,都想改變目前的現狀。
他們尤其渴望與外界的交流。
尤其是人口越來越多后,他們這種渴望更加強烈了。
在原始森林里生活,他們最缺的就是布匹和各種鐵制的勞動工具。
但他們也有很多物資。
吃的方面有蜂蜜、山珍野果以及各種動物肉。
穿的方面有老虎皮,野豹皮和野山羊皮之類。
最關鍵的是,山里有巨大的珍貴木材,而外界又非常需要這些木材。
但這些東西要賣出去,就需要文流,于是,部分客家人走出了大山,在地勢平坦的地方居住。
漸漸地,很多客家人居住在一起,也就有一條街,它就是坑口街。
坑口街上的居民積極與外界溝通,所以很多人家開了商鋪,有鹽鋪、米鋪、衣物鋪、日用品鋪,總之,有許多,山里客家人所需的物資,這些都有賣。
坑口街大大小小店鋪有二十多家。
雖然店鋪多,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所有的房屋全部是樹木建成。
畢竟這里客家人居住的山區,遍地都是樹木,所以建房就地取材。
它這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耐火。
歷史上,坑口街上曾多次民居著火,但都被及時撲滅了,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
這次不一樣了。
曾姓人家新生了一個嬰兒。
由于是嬰兒,會經常拉屎拉尿。
以前不像現在,有尿布濕,有了屎尿,把它扔了就是。
以前用的是布片,而布片又十分稀少,不可能隨意丟棄。
它都是重復使用。
農歷十月,是大雪飄飄,異常寒冷的日子。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客家人都會用一個鐵盆烤火。
由于冬天衣物不易干,絕大多數人家制作了竹籠,放在火盆上烤干。
小孩的尿片也是如此。
10月19日這天晩上,姓曾的人家把未干的尿片放在竹籠上,在下面放一盆熊熊燃燒的木碳火,然后,全家上樓睡覺了。
到了深夜二點,曾姓主人忽然聞到一股焦糊味,睜開眼睛一看,滿屋是濃煙,前面大廳是火光沖天。
他立馬意識到家里著火,緊急呼救全家下樓逃離。
然而晚了。
大火早已封住了樓梯口。
他與家人只好跑到后樓,從上面跳了下去。
但睡在前屋的父母,來不及撤離,被燒死在家中。
他們跳下去時,也有兩人摔斷了腿。
由于整條街房屋全部是木制結構,再加上當晚正在刮北風,火勢很快蔓延開來,一棟接著一一棟熊熊燃燒。
整條街頓時沸騰起來了。
所有的人全都跑上了大街。
大家都用木桶提水,拼命往上潑,但沒任何效果。
因為樓房有七八米高,根本潑不到,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火在肆虐,卻毫無辦法。
于是,大家開始了搶運東西。
事后,大家講起了一個人的笑話。
說有一個街上大娘看到火馬上要燒到自己家里來了,迅速沖進家里,去搶東西。
家里值錢的東西非常多,包括有許多貨物,但她什么也不搬,就搬走了一個尿桶。
當時,坑口街上家家戶戶沒有廁所,于是就在家擺了一個尿桶,供全家人上夜使用。
她慌慌張張把一個尿桶從樓上摔了下去,不僅尿桶四分五裂,而且尿液也飛濺出來,很多人身上都沾有臭烘烘的尿。
據這位大娘說,當時看到火光沖天的大火,再加上呼救聲、慘叫聲四起,立即嚇得她六神無主,腦袋一片空白。
她緊張得要命,下意識見什么東西就搬什么,見有一桶尿液在前面,她毫不猶豫搬了出去,并迅速扔了下去。
至于什么東西,值不值錢,她根本不知道,最終的結果,她只救出了一個尿桶,火就燒來了。
在眾人的呼救下,她從樓上跳了下來,人沒受傷,但卻嚇昏了過去。
當時,最終火勢還是停了下來。
因為坑口街分上下兩截街,中間隔了一座大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火墻,火燒得到這里,就慢慢地停了。
但大火已經燒掉半條街。
據事后不完全統計,燒毀房屋店鋪有近三十余家,燒死五人,受傷二十余人,是坑口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火災,也是客家人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大火災。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坑口街龍福生家也曾發生一次火災。
他家前屋廳堆放有許多易燃的樹皮,不知什么原因,樹皮被引燃了,立即整個樹皮燒得啪啪直響。
整個大廳全部是熊熊大火。
幸虧是中午,大街上有許多客家行人。
大家見此,立即從用水盆端來水,沖向火場滅火。
這次救火非常有成效,主要是就是在一樓地面燃燒,用水夠得上,所以火很快就撲滅了。
當然,事后,有一個人非常不滿地說,跑到我家去舀水,結果水缸里沒有一滴水。
當年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需要從河里挑水喝,所以家家戶戶都有水缸,結果人家都有水,只有我家沒有。
這個人自跑一趟,于是把它當成笑話四處傳播。
當然,也不奇怪。
我們年紀小,貪玩,不愿意挑水,而母親需要出工,沒時間挑水,自然沒水了。
八十年代,我曾親歷了一件事,差點燒掉一個街。
當年,供銷社在我家設了一個商店。
我家進了一桶煤油,有四五百斤。
當時,沒有電,家家戶戶用的是煤油來照明,我家出售煤油。
不久,油缸的煤油賣完了,但旁邊有一桶煤油。
我打開了煤油蓋,里面漆黑一片,屋里光線陰暗,我看不清里面情況,于是,劃了一根火柴,伸進去,誰料,竟傳來一聲驚天巨響,一股火苗向天花板竄去。
奇跡出現了,只是一陣巨響而已,煤桶沒有炸裂。
如果炸裂,幾百斤煤油立即流了出來,烈火會迅速燃遍全屋,整條街的木屋會全部燃燒起來。
我會炸得粉身碎骨,徹底完蛋。
坑口街也會徹底完蛋。
上帝保佑,這個油桶完好無損,沖天火苗只是燒了一下,很快就熄滅了。
當然劇烈的聲響,還是驚動了許多人。
大家都涌向我家,都驚出一聲冷汗。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從此坑口街平安無事,再也沒有出現火災。
現在的坑口街,由于修水電站,早已沉入水中,已經成了歷史。
坑口街也漸漸淡出了客家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