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牌子還有LOGO也可以著手制作了”
溫嵐繼續說道。
“嗯,這些你看著弄就好。”
洛珞點點頭,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他從不過問。
“好”
溫嵐先是應了一聲,隨即猶豫了一下,還是沒忍住心中的好奇:
“您為什么給公司起名叫拾光映畫呢?”
雖然成立了影視公司,以后也要簽大把的藝人演員,肯定不能再繼續用“洛珞影視公司”這樣的名字。
不過她還是有些好奇,洛珞為什么會選擇叫“拾光映畫”。
“可能是因為時光的寶貴吧,匆匆如流水,任誰也沒法重來吧。”
洛珞輕聲的說道,思緒不由的飄到了2002年的藝考現場,一晃的功夫,他已經回來兩年半了。
“那怎么沒叫這個時光映畫呢?”
溫嵐疑惑道。
“自然是因為叫拾光更文藝些,畢竟咱們做的是藝術領域的工作。”
洛珞解釋道。
他確實是如此認為的,而且過幾年王京花先后從華藝和橙天出來獨自打拼時,還會成立一個拾捌文化的經紀公司,比他這個還要文藝呢。
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自然是時光已經另做他用了。
北三環科技大廈18層,兩個工人正把一個金色的牌子掛到門口。
“歪了,往左一點。”
“正好”
在十幾個人的圍觀下,牌子終于掛好。
“時光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咱們也是有正經公司的人了。”
一個看上去年紀不大的男生興奮的說道。
不止他一個人年輕,此刻站在這里的十多個人沒有一個看上去超過三十的,正是張嘉文的貼吧團隊。
是的,時光這兩個字被洛珞用到了這里,變成了時光科技。
貼吧被他單獨拆分出來,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信息技術公司來運營。
貼吧已經越做越大,不適合再跟影視公司這邊摻和在一起,而且以后必定還要涉及到更多互聯網方面的設計和運營。
原本洛珞有想過要不要把兩家公司放在一塊,但實際考察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首當其沖的便是距離問題。
畢竟每個圈子有自己的核心位置,BJ的娛樂圈中心自然是在朝陽,所以拾光映畫也放在了這里。
但互聯網的大廠日后必定是在HD區,圍繞著中關村,清河,上地等區域,況且那里離張嘉文的學校也近,至于離他這兒遠點也就無所謂了。
雖然公司的大頭是他的,但畢竟實際運營管理的人是嘉文,所以還是以他那邊的需求為主。
此刻注視著這幾個字,張嘉文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貼吧做起來,公司也成立了,他創業的腳步已經往前邁出了極為堅實的一步。
不止如此,接下來往后的每一步他都有十足的信心,尤其是在跟洛珞聊過時光科技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以后。
“老大,啊不,以后得叫張總了。”
幾個人圍著張嘉文同樣激動的說道。
“還是別了,叫張總感覺也太怪了。”
張嘉文聞言立馬擺手道。
況且他年紀還這么小,他不知道洛珞是不是習慣,反正他覺得還是喊“老大”這樣的稱呼更顯得親近。
況且此刻站在這里的沒有外人,都是最開始跟他一塊運營貼吧,一起打天下的那批元老。
那時候他們有的是在讀博士碩士,有的甚至跟他一樣是本科生。
不過如今,他們雖然有的還在上學,曾經的本科生變成了研究生,但也有的就在一個月前已經畢業離開了學校,但卻并沒有離開他。
而是選擇直接以應屆生的身份加入了如今的時光科技,從當時的兼職工作,變成了全職。
這其中的轉變可不是一星半點,他們雖然不是清北復交這樣的頂尖學府,但也是個不錯的學校,更別說張嘉文找的還都是專業素養非常過硬的尖子。
他們走到哪里其實都能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卻幾乎都選擇了留下來。
不為別的,就為了這個承載了他們第一份激情的貼吧。
他不知道的是,早期真正白手起家的幾個互聯網巨頭,在創業初期基本都是跟他同樣的路子,一起熬夜,一起加班,一起吃泡面。
這個過程總會伴隨著一些人的離開,但也有人堅定的選擇留下。
不過他的境遇其實還要好一些,畢竟他還不算真正的白手起家,身后有洛珞這個“大金主”在支撐。
而貼吧現在的發展也完全沒有辜負他們的所有努力。
從去年底《開端》播出后,貼吧的用戶便飛速的開始增長,截止到上個月已經突破百萬大關。
在洛珞提前給張嘉文的規劃下,貼吧的內容也陸續的推陳出新,早就不再局限于學校那一畝三分地了。
雖然校園板塊的貼吧依舊是主流,但更廣闊的天地已經在跟他們招手了。
貼吧早期的初衷,便是讓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開交流和互相幫助。
而隨著用戶的增多,它涉及到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
包括社會、地區、生活、教育、娛樂明星、游戲、體育等。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貼吧,與其他有相同興趣的人進行交流和分享。
有些貼吧專注于討論特定的社會問題,有些則圍繞娛樂明星的最新動態,還有許多技術類貼吧分享各種技術知識和攻略。
此外,作為早期的互聯網使用者,貼吧的早期用戶群體同樣還是互聯網領域的先驅。
他們通過貼吧分享生活經驗、學習資源、技術知識等。
貼吧的互動形式多樣,用戶可以發布帖子、回復帖子、參與討論,形成一個活躍的社區環境。
這種互動方式不僅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還幫助用戶建立了社交聯系。
海淀圖書城的舊機房內,四十歲的中學教師王建軍正在“教案共享吧“敲擊鍵盤。
老式CRT顯示器映著他鬢角的白霜,十指翻飛間,三十年物理教學心得化作數個精華帖。
當他把最新整理的《高考電磁學思維導圖》點擊上傳時,屏幕突然彈出一條私信:
“王老師,您年那篇《帶電粒子偏轉實驗改良》能再發一遍嗎?我們山區學校剛通網絡。”
五道口網吧街的霓虹燈下,二十臺電腦同時定格在“周杰倫吧“的投票頁面。
戴鴨舌帽的男生們攥著可樂瓶,緊盯“新專輯《七里香》概念投票“的倒計時。
“快!把“中國風占比”選項頂到第一!”
為首的少年扯著變聲期的嗓子喊話,身后玻璃墻外,恰好駛過貼著《七里香》海報的公交車。
代碼洪流中,“二戰軍事吧”的坦克參數對比帖與“紅樓夢考據吧”的脂硯齋批注分析,竟通過“歷史考據“標簽自動串聯。
“魔獸世界吧”的副本攻略則意外點亮了“團隊管理吧”的精華帖——畢竟組隊下副本怎么不算團隊管理呢。
“這才是互聯網該有的樣子。”
張嘉文望著交叉滾動的數據流喃喃自語。
他身后的窗戶上,隱約浮現下屬剛發來的郵件剪影:
“要不要在貼吧開發“知識付費”模塊?連我這邊專業課老師都說他在最近在“電腦吧”解答問題,居然比上課還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