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幕上最后一幀畫面,定格在車窗透出的金色晨光中。
陸星衍指尖拂過時佳雪肩頭的細微動作,在超大銀幕上纖毫畢現,帶著劫后余生的溫柔與塵埃落定的寧靜。
“啪!”
放映廳頂燈驟然亮起,白熾的光芒刺破黑暗,卻刺不散凝固在空氣中的震撼。
落針可聞的死寂。
上千名觀眾仿佛集體被施了定身咒,依舊維持著凝視銀幕的姿勢,跟7分58秒倒計時到來時的那一幕何其相似。
淚痕未干的、嘴巴微張的、緊緊攥著身邊人手臂的……所有人都沉浸在那個量子意識重獲肉身、于晨光下列車之上奇跡般新生的余韻里。
一秒、兩秒、三秒——仿佛靈魂仍在磁懸浮列車中游弋。
轟!!!
積蓄的情感如同沖破堤壩的洪水,瞬間化作山呼海嘯般的掌聲與尖叫!
聲浪幾乎掀翻國家大劇院華麗穹頂的水晶吊燈。
后排的年輕女孩們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他真的活下來了!是真實的世界!”
在這之前她們還在討論著這部電影到底會不會悲劇結尾。
有人覺得定格在7分58秒是最合理的,但更多人覺得這樣的結局太遺憾了。
而洛導最終果然沒有辜負她們的期待,給出了一個她們最滿意的答卷,最主要的是,完美團聚的同時,洛珞似乎還在電影里給出了理由解釋。
只是,這個解釋……她們也沒看懂,但不妨礙她們覺得厲害。
閃光燈瞬間交織成一片刺目的白晝,主創團隊在洶涌的歡呼和保安艱難維持的秩序中再次登臺。
洛珞神色沉靜,眼底卻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釋然與成就感。
他終于親手在大銀幕上,為那位被重置了記憶、無數次在虛擬爆炸中掙扎的天才物理學家,找到了一個陽光下的歸宿。
這種感覺跟他在馬德里會展的報告廳解開千禧難題截然不同,但都讓他十分滿足。
劉藝菲挽著他,臉上是時佳雪般的溫婉與堅定,映照著角色最后的獲救與新生的光芒。
李兵兵和王志聞這兩位老戲骨同樣難掩激動,許寧川的野心崩塌與方欣的復雜救贖,都在觀眾的反饋里得到了最強烈的共鳴。
“洛導!會有續集嗎?陸星衍和時佳雪在那個世界的故事還會繼續嗎?”
臺下記者迫不及待地喊出所有人的心聲,這幾乎是他們當前最關注的問題。
大團圓的結局固然是好,但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們還想看到陸星衍和時佳雪的故事繼續展開,哪怕就是他們參加學術會議,談戀愛,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常也好啊。
殊不知,在《星你》大結局的時候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期待。
不過……
洛珞接過話筒,聲音不大卻清晰傳遍全場:
“感謝大家的熱愛,陸星衍和時佳雪的故事,在那一刻,在列車的晨光里,已經得到了圓滿的句號。”
他目光深邃,仿佛望向更遠的未來:
“《源代碼》想探討的,是意識、存在、科技與倫理的深淵邊緣,陸星衍的掙扎與新生,是他叩問自身存在價值后贏得的答案。”
他頓了頓,留下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
“新的人生屬于他們,也屬于每一個面對困境不放棄希望的個體。”
他沒有給出明確的續集信號,卻巧妙地將電影的哲學思考延伸到了現實。
觀眾席頓時爆發出理解又帶著遺憾的嘆息,緊接著是更熱烈的掌聲——這個答案,符合《源代碼》作為一部嚴肅科幻的藝術格調。
雖然從目前來看,劇情編劇嚴謹跌宕起伏,拍攝和特效都稱得上國內頂尖的《源代碼》肯定會大爆,按照國內許多商業片導演的性格,拍續集才是最好的賺錢方式。
但洛導的話……無論怎么看,拍續集圈錢的人設跟他都絲毫不沾邊。
而且,想到洛珞所謂的電影主要探討的那些東西,他們不由得大為觸動。
一開始,他們還以為《源代碼》不過是《開端》的翻版,同樣的劇情,換湯不換藥罷了。
但隨著劇情的展露,他們發現除了一些固定的電影表達手法外,兩部劇在情節上幾乎完全沒有什么相似之處,除了都叫循環罷了。
宏大的背景布局,可控的量子物理意識態的源代碼系統,吊打國產科幻片的特效。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開端》,《源代碼》的內核強硬的有些過分。
一開始他們以為這又是個拆炸彈找兇手的懸疑片,沒一會那高端的源代碼系統,帶著吊炸天的特效登場,驚爆了他們的眼球,毋庸置疑這是個科幻片。
但隨著許寧川的陰謀曝光,他們發現劇情居然還有大反轉,跌宕起伏的讓他們激動不已。
然而這還不是結束,戳穿許寧川的陰謀是結果,但不是最終目的。
陸星衍的目光已經長遠放到了整個人類的發展上,雖然短期來看,源代碼系統的貢獻很大,但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必定還會滋生更多像許寧川一樣的人。
就像洛珞所說,源代碼系統繼續發展下去,必定會帶領人類走向意識、存在、科技與倫理的深淵邊緣。
所以,最好的辦法唯有自毀。
不過就算陸星衍如此偉大到了先自我犧牲**,又自我犧牲意識的地步,但洛珞依舊給了他一個圓滿的結局。
意識沒有毀滅,甚至連身體都重新擁有了。
而且,不同于《開端》里那種近乎于奇幻的猜測,有著強大天賦和深厚理論支撐的陸星衍,對于自己的延續有著更合理的判斷。
只不過這個劇情的理解門檻實在是有點高的過分。
以至于……
“爸,你看懂了嗎?最后那個……量子泡沫壁壘?平行時空?”
一個穿著帽衫的年輕人興奮地追問身旁的父親,眼神里是純粹的震撼與一絲技術宅的狂熱。
被他稱為父親的中年男人,推了推眼鏡,眼神深邃,顯然還沉浸在影片構建的世界里:
“核心不是那個解釋本身,是洛珞用一個科幻概念,給了我們一個‘奇跡’,一個救贖。”
“陸星衍完成了‘救贖列車’與‘救贖自我’雙重目標后的新生,這本身就是最浪漫的科幻表達,至于技術細節……那是天才物理學家才能徹底弄清的領域了。”
他頓了頓,回想起片中對時佳雪的告別:
“就像他對時佳雪說的,‘此時此刻’的真實,才是最珍貴的,這個結局,比純粹的悲劇或簡單的圓滿更有力量。”
男人的回答顯得很有哲理,年輕人聽得似懂非懂,但有些頓悟的樣子。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之所以用哲理來回答,當然是因為……他不懂物理。
而另一邊采訪和互動還在繼續,媒體區的記者們早已沸騰,手中的相機捕捉著觀眾臉上的表情,心里甚至迫不及待的開始打起了腹稿:
“神級反轉!《源代碼》揭露驚悚真相,‘工具人’竟是最強造物主!”
“洛珞親自解析《源代碼》與《開端》本質區別:程序驅動VS命運試煉,靈魂拷問VS倫理深淵!”
“王志聞塑造反派新高度!許寧川:披著科研外衣的‘數字邪教教主’!”
“劉藝菲角色升級:從‘被拯救者’到‘拯救者不可或缺的智囊’,知性美大放異彩!”
影評人張淮之快步走出放映廳,迫不及待地在在錄音筆上記下他的第一觀感:
“《源代碼》的成功遠不止于精良的特效,它構建了一個邏輯嚴密的科幻世界觀,在這個世界觀里,循環只是載體,真正的核心是對‘意識、存在、科技倫理’的深刻叩問。”
“陸星衍的記憶重置與覺醒,將影片從‘拆彈懸疑’拔高到‘身份認同與自我救贖’的哲學高度,他不僅是炸彈的破解者,更是自己命運的奪回者,這種雙重敘事帶來的震撼是《開端》——雖然同樣優秀——所不具備的深度。”
“許寧川的野心,不再是簡單的犯罪動機,而是對‘神權’的貪婪,映射了現實中科技狂人可能帶來的倫理災難,洛珞以天才物理學家的嚴謹構建此片,其思辨內核尤為珍貴。”
另一邊人群中,曾執導過多部經典電影的張藝謀、馮小剛等人正與韓三坪并肩而行。
張藝謀點頭,目光銳利:
“不僅僅是為反轉而反轉,那‘環境變量誘導式量子退相干屏障生成器’……好長一串的名字,是劇情的關鍵齒輪,也是科幻邏輯的自洽核心。”
“他用這個自造的術語,引爆了身份的顛覆和系統的反制,非常精妙,而且,將角色設置成自己創造的系統的囚徒,這種設定帶來的悲劇感和反抗力,沖擊力巨大。”
只不過,這種方式的門檻有些太高了,不是他們能學的。
畢竟……他們可不會忽視,相比于導演和演員的身份,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菲爾茲獎得主,甚至有傳言他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這些才更是他的身份。
與其說陸星衍是他創造的角色,倒不如說是以他為原型寫的。
前有洛教授,后有陸教授,這個洛導,似乎對本色出演很有執念啊。
“穩了!這波穩了!拾光這手筆,這劇本,這思辨深度!‘國產科幻新支點’?我看現在已經是棟梁了!”
韓三坪紅光滿面,笑得合不攏嘴,對旁邊中影的同事低聲道:
“科技感、人情味、大場面、神反轉、深度思考……該有的都有了!觀眾反應就是最好的票房預告!”
“韓董,你這話說得太早了……”
一位制片人笑著打趣,但語氣里滿是認同。
電影早已散場,但圍繞著《源代碼》的探討,如同磁懸浮列車駛過后的渦流,在首都的夜空下涌動。
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帶來的視聽娛樂,更像一顆投入思想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關于科技倫理、存在本質、人性邊界等宏大命題的漣漪。
它宣告著,一部融合了燒腦懸疑、硬核科幻與深刻人文關懷的電影,成功地在這片土地上站穩了腳跟,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復雜、也更具挑戰性的科幻敘事大門。
拾光的LOGO和“第117次循環啟動……”的冰冷提示音,仿佛烙印在所有觀眾的心底,宣告著一個國產科幻真正意義上高光時刻的到來。
一個大章先看著,晚點再更一章,白天本來想繼續加更的,有點事耽誤了點時間,今天補上。
最后,月底最后一天了,各位看官,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