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
晉省S7-X礦坑的審批障礙被突破,安全監督方案在科工委專家的遠程指導下火速完善,工程隊已經進場做前期加固,巨大的探照燈將那片沉寂了許久的廢礦坑照得如同白晝。
原本棘手的場地問題,竟成了項目最具末世壓迫感的優勢。
現在所有外部問題都已解決,拾光映畫內部,一場圍繞《流浪地球》項目組的深度重組也已悄然完成。
核心編劇團隊在溫嵐的直接領導下日夜兼程,依托劉慈欣的原著精髓和洛珞定下的核心人物框架,劇本的脈絡愈發清晰扎實。
伴隨著《白夜追兇》的殺青,洛珞的回歸顯得低調高效,他不再介入細節討論,卻像一個精準的舵手,定期檢查關鍵的劇情節點和技術實現結合點。
那些在會議室里構想出的震撼場景——從木星紅斑籠罩天空,到行星發動機過載引發的席卷全球的藍白熾焰——在各部門的協同下,開始變成一份份詳盡的執行方案和效果預覽。
整個拾光和時光科技,都沉浸在一股近乎窒息的狂熱里。
曾經的無力感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氣勢。
每一個節點都在加速推進:
航天級加工部件被源源不斷送達,“老冰棍”韓子昂居住的地下城街區開始在棚內搭建,充斥著粗糲工業感的設計圖紙迅速變為腳手架和鋼構。
張嘉文的團隊如同上了發條,超算節點的性能被壓榨到極致,復雜流體動力學的模擬數據開始反哺“流形”引擎的算法優化。
震撼的測試DEMO片段開始在內部小范圍流傳,每一次渲染成功都伴隨著實驗室爆發的短暫歡呼。
洛珞偶爾出現在實驗室,會針對性地提供幾個關鍵參數的調整建議,往往能立竿見影地提升效果。
礦坑實景地的改造日新月異,巨型金屬構架不斷被吊裝就位,目標直指原劇本中最具沖擊力的工業場景。
而另一邊,選角工作也緊鑼密鼓的開始籌備了起來,尤其是幾個尚未完全確定的關鍵配角。
早在年初時,伴隨著《源代碼》以三億六千萬的國內票房收官,外界就不知道多少雙眼睛盯著拾光的下一部科幻巨作了。
如果說之前還有很多人對于洛珞和拾光,如此沖動的大手筆投資到科幻電影上嗤之以鼻,那現在一個個早就五體投地了。
對于這個剛剛開始籌備,甚至連劇本都還沒完全敲定的新劇,不少人都摩拳擦掌的等待著了。
盡管洛珞目前的大戲幾乎都是他自己出演的主角,女主也大概率會是劉藝菲,但不代表剩下的角色他們就看不上了。
恰恰相反,有《源代碼》珠玉在前,拾光的科幻片現在成了國產科幻唯一的代名詞,即便是當紅的一線小生,也要擔心在這部劇里搶不搶的到一個重要配角。
尤其是打算從偶像派往實力派轉型的演員藝人,更是都想抓住這個機會。
對于他們來說,自己說自己的定位沒有用,得觀眾說了才算數。
如果有一個影響力足夠大,口碑非常好的電影發酵,連帶著他的角色定位也會隨之更改,而目前國內還有比拾光更大的船嘛。
而這一大眾想法,在七月之際到達了巔峰。
隨著時光科技的技術攻堅突破,以及場地道具問題被解決,拾光緊緊捂著的口袋里,終于放出了風聲:
拾光映畫正式啟動項目:《流浪地球》
類型:科幻/劇情/災難
導演/主演:洛珞
主演:劉藝菲(待定)
特別出演:劉慈欣(編劇顧問)
核心亮點:華語影史首部真正意義上的 3D科幻巨制!
原著:劉慈欣同名科幻
制片人:溫嵐
技術引擎:時光科技“河圖”引擎及全新子模塊“流形”(獨家研發)
核心劇情:太陽即將氦閃,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建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開啟兩千五百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拾光映畫,首部3D大制作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即將起航!帶你推開那扇更大的門!”
這則公告像一道無聲的沖擊波,瞬間席卷了各大影視公司、制片人辦公室和導演工作室。
盡管之前就有很多小道消息在流傳,但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確認。
直到這一刻,拾光正式官宣的消息,迅速屠版了各大新聞,報社和網站熱搜。
也讓整個影視圈徹底陷入了瘋狂!
“3D?還是科幻?還是《流浪地球》?”
這是許多業內人士腦海中第一時間冒出的三個驚嘆號。
“瘋了!拾光這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某資深制片人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屏幕喃喃自語,3D技術本身在好萊塢都還處于探索階段,IMAX影廳在國內更是屈指可數。
投入巨資做一部純國產的3D科幻大片?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像是一場豪賭。
“他們的‘流形’引擎是什么東西?聽都沒聽過。是噱頭還是真家伙?”
特效領域的專家們第一時間捕捉到了技術細節。
“河圖”引擎憑借《源代碼》的視效已證明了實力,但“3D實時渲染核心”?這幾乎是在挑戰當前主流軟硬件的極限。
懷疑的聲音在專業技術論壇上悄然蔓延:
“硬件支持得了嗎?會不會到時候只有幾個鏡頭勉強算3D?”
不少同行帶著審視和些許看好戲的心態,這也是當前的主流觀點。
“《流浪地球》?選這個IP改編,是不是太夸張了?”
一些熟悉劉慈欣作品的圈內人則是憂心忡忡。
書中跨越千年的宏大敘事、冰冷的宇宙法則、殘酷的社會選擇,濃縮成一部兩小時的商業電影?難度系數堪稱地獄級。
更別提它還打出了“國產首部3D科幻巨制”的名頭,甚至背負著“科幻崛起”的沉重期望……一旦失利,結果恐怕會讓洛珞跌落神壇。
公告發布后的數小時內,相關詞條如“流浪地球”、“洛珞新作3D科幻”、“拾光映畫新項目”如火箭般沖上熱搜榜頂端,穩穩占據了前五名。
“3D科幻電影”這一關鍵詞本身甚至空降熱搜前二十,彰顯著其稀缺性帶來的爆炸性話題度。
主流媒體的謹慎報道:
權威媒體以“重磅官宣”、“開創性嘗試”、“華語科幻新篇章”等詞匯進行報道,行文雖振奮卻也帶著審慎的觀察口吻:
“…該項目旨在挑戰前所未有的技術高度,有望填補國產3D科幻電影空白,但其面臨的制作、市場及審美接受度挑戰亦不容忽視。”
娛樂新聞則熱鬧得多。
“洛劉二搭!奔赴星際之戀還是末日拯救?”
“獨家探秘‘流形引擎’,拾光黑科技如何顛覆3D觀影?”
各種吸睛標題層出不窮,焦點集中在主創陣容、技術噱頭和未來可能的市場影響上,挖掘著任何可能的蛛絲馬跡。
讓人意外的是,科技媒體的關注度絲毫不弱于娛樂媒體。
“河圖引擎再進化?獨家解析拾光‘流形’子模塊對實時3D渲染的意義”、“國產3D電影技術破局?拾光新片背后的挑戰”等報道。
嘗試從專業角度解讀“流形”引擎可能的技術路徑和市場潛力,引發了技術愛好者和從業者的熱烈討論。
不少IT行業的人也加入了討論:原來時光科技除了河圖,還在搞更猛的?!
而最為激動的還要是原著黨的書粉和科幻迷了。
“啊啊啊!洛神你終于對它出手了!”
“居然是《流浪地球》!原著粉狂喜!”
“洛珞 劉藝菲 大劉!這是什么神仙組合!”
“3D!國產!硬核科幻!哭了!終于等到這一天!”
洛珞和劉藝菲的粉絲群陷入集體狂歡,公告截圖被瘋狂轉發,#洛珞流浪地球##劉藝菲高亞楠后新角色#等話題迅速形成。
相比那些懂行的圈內人,這些粉絲觀眾則要更加看好。
拾光過往作品建立起的信任感,讓他們對這部開山之作充滿信心和期待,無條件的支持聲浪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