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春闈結束,已經過去了好幾天。
上千名大儒晝夜的努力下,終于將所有的考卷完成了批注。
結果顯而易見,能夠脫穎而出的試卷并不是很多,絕大多數都被淘汰了下去。
當一眾大儒將篩選出來的試卷送到陛下面前時。
朱元璋頓時頭大如斗,自己腹中就那么一丟丟的墨水,這不是成心要讓自己難堪嗎?
而后想到,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孫搞出來的,最終收尾的事情,自然也要由他進行才行。
這才開口道:“大孫,這種事情,你來做,咱在這里給你把關!”
這話聽的很是讓人無語,不過朱雄英卻當仁不讓,直接將篩選出來的試卷拿到自己的面前,仔細閱讀起來。
這可是為大明挑選人才,最終的結果都要由自己來頂多,絕不能有半點的馬虎。
其中有幾篇試卷讓朱雄英眼中異彩連連,策論寫的相當精彩。
甚至可以在心底斷定,這類人,日后必定會是大明的治國之才。
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
朱雄英終于完成了所有的批注,并且親自為這些試卷排出了名次。
然后,這才命人將這些大儒們叫來,讓他們看看自己的排序,以免有失偏駁。
“諸位大人,本皇孫已經將排序完成,你們看一下,若是哪里有問題,咱們可以重新商討!”
聽到這樣的話語后,一眾大儒們紛紛看向考卷的排序,然后開始小聲議論起來。
半個時辰后。
一眾大儒們這才表示對這樣的排名很滿意,他們很是心悅誠服。
對此,朱元璋這才滿意的笑道:“既然你們都沒有意見,那就按照這個順序發榜!”
大儒們不敢怠慢,趕忙躬身領命道:“遵旨!”
然后當著陛下的面,將這些考卷的糊名拆開。
位列第一位的人,正是楊士奇。
這讓朱雄英心中很是高興,畢竟這是自己推舉出來的人。
能夠通過科考,他并不意外,但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卻很是為自己長臉。
第二張試卷的糊名也被拆開。
上面的名字是李明浩。
第三名是韓山。
第四名是王宇。
當然,剩下的那些名字中,有兩個名字讓朱雄英感覺頗為熟悉。
分別是楊榮和楊浦。
加上榜首楊士奇,可就組成了鼎鼎大名的“三楊”大明的肱股之臣!
可以說這一次科考能夠篩選出這些人才,已經讓朱雄英很是滿意了。
至于之前對士子們動手的最后一人韓立,則是被朱雄英放在最后一名。
只因為這貨的策論實在是太爛了,但凡差不多點,他都不可能會是這么一個名次。
朱元璋裝模作樣的拿起來看了看,再次向下邊的大儒們詢問一句:“沒有意見的話,朕就按照這個名單放榜了!”
一眾大臣們自然不會有意見。
畢竟之前批閱考卷,為考卷排名時,這些考卷都是糊名的,不可能有人在上面動手腳。
可以說,此次科考的含金量很足,遠超前幾年的科考。
見無人反對,朱元璋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抓起一旁的玉璽,鄭重其事的印了上去。
萬眾矚目的發榜之日終于到了。
當皇榜張開時,上面赫然寫著前三甲的名字。
第一名楊士奇!
頓時引發人群中的一陣喧嘩聲,因為如今的大名百姓們,對這個名字實在是太熟悉了。
沒有參加科考之前,就已經被封為江南巡查使一職。
重建江南之地,兩次推廣新政,平叛地主豪強等一系列傳奇之事。
更加沒有人會想到,楊士奇不僅做事傳奇,科考居然也這么厲害,真不愧是皇孫殿下看重的人。
只可惜眾多百姓們并未發現楊士奇的到來,不能目睹其容顏。
也不知道是因為胸有成竹,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第二名李明浩。
人群之中再次爆發出議論聲。
以往這個名字大家并不知曉,但自從發生毆打士子們的事情后。
李明浩、王宇、韓山、韓立四人的名字就在士子們的圈子中傳開了。
“臥槽!”
“他們四個,竟然都上榜了!”
很快,人群之中就有細心之人,發現這四人的名字都出現在皇榜上,只是排名有所不同而已。
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一朝得中皇榜,怎么能不讓人欣喜若狂。
突然,人群中接連響起驚呼聲:
“我中了!”
“我中了!”
“我中了!”
“爹娘,孩兒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孩兒考中了!”
更有幾位士子,站在皇榜前開始哽咽。
只是眾人很是不解,楊士奇不來也就算了,人家胸有成竹。
但那四位刺頭,平日中經常在一吃酒,受到眾多士子們排擠的家伙,跑哪里去了?
楊士奇府邸。
即便有不少的功勞在身,只因為以往自己并非科舉出身。
恐怕幾十年后,史書中對自己的點評,恐怕也只是一位狗屎運大臣,皇孫殿下的寵臣罷了!
這對他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即便皇孫殿下不要求自己參加科考,他也會主動前來參加春闈的。
只要自己能夠考中,那么自己在朝堂上必定是名正言順。
不中的話,自己便會辭官回家,永遠不會在踏入朝堂半步。
就在此時。
家丁神情驚喜的闖了進來,口中高呼道:“老爺,您中了,高中第一名!”
聽到這樣的話語,楊士奇終于將懸著的心放下。
自己的本事,自己清楚,加上自己對皇孫殿下的了解。
所以為了此次科考,他做足了準備。
只是這個第一名,有種讓他出乎預料的感覺。
看到自家老爺依舊神色淡然,沒有絲毫的喜色表現出來,心中對其的敬意越發濃郁幾分。
換做其他人,如果高中第一名,還不得立馬鬧到人盡皆知?
至于官場上的那些大人們,得知楊士奇高中后,紛紛流露出不可置信之色。
“你說第一名是楊士奇?”
“確定沒有看錯?”
……
皇榜發放時,不少官員都差遣自己的家丁前去打探消息。
目的就是為了看這個楊士奇,能否考中。
因為他們對楊士奇充滿了嫉妒之心,或許他有幾分的本事與手段,但這不代表他科舉也厲害。
所以,他們一直在等待,楊士奇考不上,皇孫殿下的臉會往哪里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