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內,緊繃了一下午的弦終于松了下來。
閣老門和眾堂官開始整理袖袍,準備起身告退。
屏風后,朱祁鎮也已聽到自己身后小太監因久立發麻而輕輕挪動腳跟的窸窣聲。
就在這時!
“報——!啟稟諸位閣老、部堂!八百里加急!河南巡按御史八百里加急奏報:黃河再決!開封府告急!”
通政司一名知事官滿臉汗水泥污,手捧粘著象征十萬火急的三根羽毛的奏匣,未經通傳便急趨入廳,撲跪于地,聲音嘶??!
黃河復決,眾臣色變!
楊士奇霍然起身,劈手奪過奏匣,驗看火漆封印無誤后,迅速展開奏報,目光如電急掃!
只一瞬,他灰白須眉下的面容已沉如寒鐵,將奏報重重拍在紫檀案上!
“開封城南新堤復潰!三縣盡成澤國,流民嗷嗷,官倉蕩然!”
他聲音不高,卻字字如鐵錘般砸在眾人心頭。
讀完奏報,他目光如刀,直刺工部尚書與楊榮:“河工未完而潰決至此!此非天災,實乃**積弊!非重臣無以鎮撫!”
楊榮指節在案上猛地一叩,接口極快:“首輔所言極是,燃眉之急,非威望素著、精熟河務者不能解!然河南舊任河道郎中去歲已被鎖拿問罪,還未立任,倉促間何人能膺此重任?”
一直沉默的楊溥這時也抬起胖臉,眉頭緊鎖,聲音帶著他特有的沉重務實感說道:“難處就是在此!河道懸缺,權責不明。若遣重臣巡視,需特簡專差,授以全權?!?/p>
“而且此人須:一,深諳水利;二,剛毅能任事,足以懾服地方豪猾胥吏;三,位望足以協調諸司……”
說道最后楊溥有些語竭,這條件苛刻,環顧滿堂朝野……倉促之間人選實在難尋啊。
如今河南千里澤國,流民嗷嗷待哺,奸人蠢蠢欲動。
可偌大的中樞廟堂,竟陷于無人可用的困頓!
就在三楊與諸堂官眉頭緊鎖,氣氛凝重如鉛之時。
屏風后,朱祁鎮眼中孩童的倦意一掃而空,亮得驚人。
他看著那份仿佛還帶著黃河水汽與災民哭嚎的急報,小嘴微張開口。
“列位先生……可知有一人,昔年總理河南河道,治水有方,更兼忠直敢言,不畏權貴?”
那清亮的童音在死寂的大廳里,清晰得如同玉磬敲擊,甚至還略帶著一絲孩童尋得答案的“雀躍”。
殿內目光,唰地一下,如同被磁石吸引,再次死死聚焦到屏風后那抹小小的身影上!
感覺再成焦點的朱祁鎮唇角微彎,一字一頓,清晰無比的說道:
“此。人。名。喚。”
他故意拖長了調子,享受著這波動歷史琴弦的快感:
“于謙?!?/p>
“于謙”二字落地,廳內死寂!
楊士奇瞳孔驟縮!于謙?那個宣德朝因剛直得罪權貴下獄,后被赦免閑置的于廷益?
陛下如何知曉此人?還在此刻拋出?!
是王振?不…這老閹恨不得于謙永不回京!
難道是陳安?!那個太皇太后新提上來的乾清宮管事少監…慈寧宮的意思?
屏風后侍立的王振,袖中的雙手猛地一顫!
指甲瞬間深深掐進掌心軟肉,一股混雜著驚怒和忌憚的邪火直沖頂門!
于謙!又是于謙!我說這小主子……今日舉動咋到處透著邪性!
他身邊除了咱家,難道還有別的人手?
陳安!定是他!該死的!這小賤婢當初在尚膳監就該溺斃了他……。
王振的臉色瞬間陰沉,看向小皇帝背影的目光,第一次帶上了難以掩飾的惱怒。
朱祁鎮端坐錦墩,臉上依舊掛著那天真無邪的笑容,仿佛只是說出了一個好玩的名字。
死寂持續了數息。
終于,楊士奇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種刻意的平穩和探究:“陛下……圣心燭照,竟知于謙其人?老臣斗膽,陛下何以……薦此良才?”
他看向小皇帝的目光銳利,試圖要穿透那層輕紗,想要看清背后真正的推手。
朱祁鎮小腦袋微微歪著,仿佛在努力回憶,小奶音帶著恰到好處的遲疑:“唔……朕……朕記得前些日先生講《尚書》,曾言‘剛而無虐’,又道‘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言道為君者當明辨忠直,擢拔賢能,尤重實心任事之臣。”
他頓了頓,目光依舊帶著孩童特有的澄澈繼續道:“后來……朕在皇祖母和母后那兒時,恍惚聽得哪位伴當提及,言河南舊任河道官員中,有位姓于的……”
小皇帝繼續小眉頭微蹙,費力捕捉記憶,“……似以治水見長?唯聞其秉性剛介,不徇私情?!?/p>
“朕思忖,”他抬起頭,小臉上帶著一絲天真的篤定,“治河理水,貴在擔當與智術。剛介不阿,或正合彈壓豪猾、督率工役但能澄清河道,拯黎庶于波濤,便是良臣!今日聞諸卿議及豫省危局,朕……便憶起此名了。”
一番話,將“神啟”推給了虛無縹緲的“講學圣訓”和“慈寧宮聽聞”,把舉薦動機歸結為孩童單純的顯寶。
天真懵懂,邏輯自洽,無懈可擊。
楊士奇捻著胡須,渾濁的眼珠微微轉動。
小皇帝的這番話滴水不漏,挑不出錯處,卻也無法證實。
是巧合?還是……更高明的掩飾?
他目光掃過王振,后者低眉垂目,此刻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次輔楊榮這時也從最初的震驚中緩過神來。
他深深吸了口氣,指節在案上重重一叩,打破了短暫的沉寂:“陛下所言,不無道理!于廷益昔年巡按江浙、河南,整肅吏治,清理冤獄,確有干才!其性剛烈,正合彈壓地方豪強、督管河工巨役!值此危局,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臣附議,可啟用!”
他雖對幼帝在今日廷議上的表現心有不滿,但于謙的能力和此刻河南的危局是實打實的。
用此人,至少比用王振這閹宦夾袋里的人強百倍!
而且這于謙還是小皇帝欽點的人選,王振即便再不愿,身為內臣的他也不敢當堂辯駁。
末輔楊溥也抬起頭來,胖臉上神色凝重,聲音溫吞卻帶著務實:“于謙清名在外,剛直敢為,確是目前最合適的人選。其通曉河工,昔年疏浚黃河故道頗有成效?!?/p>
三楊迅速交換了一個眼神,利弊已在瞬間權衡清楚。
于謙,可用!也必須用!
河道事務,無論如何也不能再讓王振把手伸進來。
至于是誰在陛下背后提點……眼下救災如救火,只能暫且擱置。
“好!”楊士奇不再猶豫,斷然拍板,“陛下慧眼識才,臣等附議!即日起復于謙,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然河督乃封疆重任,非比尋常。著其奉旨后,即刻入京陛見,面聆圣訓。具體權責、錢糧調撥、便宜行事之權,待其陛見時,由內閣奏請太皇太后明發敕諭、關防,一并核定!”
他語速極快,條理分明,既確定了人選和核心職務,又將關鍵的授權和錢糧細則留待陛見時最終敲定,并明確要求于謙必須先進京面圣。
朱祁鎮小臉上一派天真,但心里卻門清。
僉都御史?!
楊老頭你這回倒當真給朕面子!起復就給個正四品,既不算辱沒了于謙當年的資歷,也留足了日后升賞的余地,又用都察院的銜頭給他下去辦專差正了名分。
嗯,這級別選得也刁鉆,名正言順好辦事,如有紕漏還方便將來收回...果然是只老狐貍。
內閣議定,中書舍人立刻上前,鋪開黃綾票擬紙,根據楊士奇的口述,龍飛鳳舞地書寫起來。
王振侍立在側,他眼睜睜的看著那份票擬成型,卻不敢阻攔。
朱祁鎮眼角的余光捕捉到王振袖袍下緊握的拳頭,還有那低垂眼簾下極力壓制的陰鷙。
“嘿,憋著吧老王!皇祖母沒發話,三只老狐貍抱成團,再加上朕這金口玉言杵在這兒...你敢炸刺?信不信楊榮那暴脾氣當場就能參你一個‘沮撓國事’!這啞巴虧,你吃定了!”
太皇太后的態度不明,三楊意見一致,又是小皇帝親口提名……
對王振來說,此刻跳出來反對,形同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