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chuàng)專區(qū)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1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1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jiān)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這次學人很歡喜,有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跟諸位共同的學習《印光大師文鈔》。在我們正式講到課程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

在《法華經》當中,佛陀告訴我們,所謂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整部《法華經》,它就是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的: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而出現(xiàn)于世。佛陀所說的教法當中,開出來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一個教法都有它相應的因,跟相應的果。到了法華會上,就把這個五乘的功德,作一個攏總的會歸。佛陀說:弟子們,佛陀出世說法,我究竟的目的,并不是要你們生天的,也不是要你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的。佛陀之所以出世,是為了一個重要的目的,「一大事因緣」,什么因緣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來啟發(fā)我們的佛性,使令我們內心佛的功德,能夠開展出來,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華會上,所謂的《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他是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揚《法華經》是怎么弘揚呢?他就是用禮拜的方式為眾生授記。他看到四眾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們頂禮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普遍的為一切眾生授成佛的記。在古德的批注當中,解釋這個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他就是在弘揚《法華經》的大義,「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基于這個理由,就是整個大乘修行的目的。雖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但是每一個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個成佛的過程,道綽大師在《安樂集》把它分成兩個法門:第一個就是圣道門;第二個是凈土門。

一、圣道門

圣道門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就是說,我們要用自己的這一念的自力,發(fā)起菩提心。持戒為本,止觀雙運。先把戒波羅蜜持清凈,使令我們的身業(yè)、口業(yè),能夠如法如律;在這個持戒清凈的基礎之下來修止修觀。由這個禪定的幫助來修我空觀、法空觀,把我們無始的無明,有次第的給消滅,這個就是以自力斷惑超生死。這種情況,蕅益大師他說:事難而功漸。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從無明妄想的當中,要建立戒波羅蜜的功德,禪定波羅蜜的功德,般若波羅蜜的功德,這個事相是很困難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漸次的。從外凡而內凡,由內凡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到成佛。它有一個明確的次第。這個是我們選擇圣道門的辦法,事難而功漸。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識、天臺、華嚴,所有的法門都是圣道門所收攝。

二、凈土門

另外一個特別的法門就是凈土門。這個凈土門,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就是說,佛陀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他在因地的時候,許下了一個愿力,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陀在面對十法界眾生,發(fā)下這個愿以后,他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這個愿總算成就了,這個愿就存在這個法界,永遠不消失掉,他的功德力,晝夜六時加被了一切眾生。

但是我們怎么跟這個愿力接觸呢?我們的「信愿持名」,眾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愿力是應。換句話說,我們要看《阿彌陀經》很清楚的想到一個觀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一個凈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換句話說,是一個正念分明的情況,把我們的信心、把我們的愿力、把我們的佛號,三種功德很清楚的表現(xiàn)出來。

這個時候,你的信愿持名跟阿彌陀佛的第十八愿,「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就是這樣接觸了。我們這一念的信愿持名跟阿彌陀佛十八愿一接觸的時候,佛陀的化身就顯現(xiàn)了,顯現(xiàn)了以后,佛陀就放光照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乃至于五逆十惡,都是佛陀所收攝的根機。到了極樂世界,那當然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在那一個生命而能夠成佛。

所以凈土法門可以說是一個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乃至于一生。你就在你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夠徹底的把無始的生死解決,你只要你這一生就夠了,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很難相信。這個法門的特色,就是你怎么能夠達到臨終的心不顛倒,這是關鍵。

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的主題,就是針對這個而設計,我們如何透過平常的熏習,能夠從平常的正念,而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是我們課程的一個主題。當然,我們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會自然出現(xiàn),也不是那一個菩薩會送給我們,是我們平常的栽培。但是怎么栽培呢?我們這學期的《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我們希望透過印光大師的開示,能夠指引我們一條道路出來,指引一條凈土法門的道次第。我們真正能夠: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真正能夠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透過這個修持,都能夠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是我們研究《印光大師文鈔》課程的一個目的。

我們現(xiàn)在就正式看著講義第一面。我們先解釋標題。《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大師」他是能說法的人。

「文鈔」是所說的法。這是一個能所,能說所說來安立這個題目。能說的人是印光大師,所說的是《文鈔》。這個《文鈔》我簡單解釋一下,這個「鈔」,就是一個文字的記錄。如果這個法是透過語言的表達,表達以后,把這個文字記錄下來流傳后世,就叫做「鈔」。就是經過了文字的記錄以后的法,就叫做「鈔」,就是這樣子文字記錄就叫做「鈔」。

「選讀」:我們根據《印光大師文鈔》當中,有關凈土修學的內容,我們選擇重要的來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選讀」。

好,就簡單的解釋這個標題。我們看大科說明,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大科。

乙一、作者略史。我們首先介紹作者,就是印光大師他簡略的歷史,我們介紹印光大師是怎么樣來自修,怎么樣弘法,為我們末世的凈土行人,安立一個怎么樣的榜樣,這是第一科。

乙二、教起因緣。我們介紹凈土教法生起的因緣,任何一個教法特別注重它的清凈傳承,所以我們必須要探討,這個凈土法門是怎么有的?從經典上來印證它真是佛說的,來啟發(fā)我們一個修行的信心,這是教起因緣。這兩科,第一個是介紹人,第二個介紹法,這個是「前言」。

甲二的正文,就是我們這次研究的主題,有五科。乙一、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乙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乙四、禪凈雙修,理事無礙。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每一科的大意。

第一科是告訴我們「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我們修凈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要有一種所謂的真正的發(fā)心。真正發(fā)心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現(xiàn)生、乃至于后世的人天福報。不是說我念佛要干什么呢?我下輩子要做國王、做轉輪圣王,不是這個意思。為什么呢?

「真為生死」,我們真正是覺悟到生死的痛苦、覺悟到自身的苦、覺悟到眾生的苦,依止這個苦的這種覺悟,生起一個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這個三界的有漏果報太苦惱了,我應該要追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真正發(fā)心。

這個就是在《瑜伽師地論》上說,這是一個根本法門,一個愿力,這是一個成就佛道的根本,乙二、乙三、乙四就是一個方便法門。《瑜伽師地論》是這樣定義,愿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單單有愿力是不夠的,還要怎么做呢?要以一個深重的信心跟愿力,來執(zhí)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長信心。這一科是告訴我們,我們怎么栽培信心跟愿力。由信心引生愿力,由愿力而引生另一層的信心。這是這一科的主題,也是凈土的一個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門,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乙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一個助行。我們單單祇是有一個佛號,這當然有一個信心愿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第八識當中,你要達到臨終的正念,有一個條件,你的惡業(yè)的勢力不能太強大,這惡業(yè)會破壞佛號的!你臨終的時候,惡業(yè)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惱太厲害,你很難保持正念。反過來,善業(yè)力強的人,他有堪能性。我們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貫道,他臨終的時候也能夠保持安詳,身心柔軟而生天!他那個持善的業(yè)力也能達到這一點。所以這個善業(yè)是有一種堪能性,使令我們身心安樂。所以我們不但是信愿持名,你還要注意,要能夠盡量的去息滅你身口意的惡業(yè),來增長你的善業(yè),來幫助這個佛號,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乙四、禪凈雙修,理事無礙。前面是從事相上的斷惡修善,這個是從理性上的一種修持。[禪凈雙修]這個[禪],不是指禪定,而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所謂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夠觀照我們的五蘊皆空的那個空性的智慧。這個「凈」當然就是信愿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愿持名。由信愿持名,而又能夠跟真空理性相應。這樣子是理事無礙,真空的理性跟信愿持名的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礙。

我解釋一下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斷惡修善,是針對業(yè)力來說的,這一科是針對煩惱。我們今生造很多善業(yè),也不錯,身心安樂,但是煩惱也不能太熾盛。煩惱障,煩惱即是障礙,就是說你佛號現(xiàn)前的時候,你在還沒有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貪煩惱、瞋煩惱的活動,否則它會障礙你,它會構成你跟彌陀本愿中間的一道墻。所以我們有般若波羅蜜來調伏煩惱,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針對業(yè)力,這個是針對煩惱,這兩科都是一種增上緣的力量。

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約著平常的修持,這一科是「臨終開導」,我們如何借著臨終的開示跟引導,來幫助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科是透過印光大師的開示,我們能夠做好臨終的關懷,怎么樣為自己準備臨終,怎么樣為眾生作臨終關懷,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

我們這學期就以這五科來探討《印光大師文鈔》。這五科的一個會歸處,就是達到臨終的正念,依止這個目標,開示這五科,這是甲二的正文。再看甲三、結勸,結示勸修。我們最后以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作為我們凈土修行的一個總結。這是我們的一個主要的內容。

我們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們先介紹這個說法主。我們對說法主有信心,有認識,我們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應。學人根據《印光大師文鈔》的內容,把它會歸成五科來跟諸位說明印光大師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們看內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一、舍儒出家:

【師諱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陜西合陽趙氏子。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圣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后病困數(shù)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緣熟,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和尚出家,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

這是印光大師他出家的因緣。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紹印祖的身世。「師諱圣量字印光」。這個「諱」,就是一個回避的意思。我們出家人有內號跟外號。這個內號,就是所謂的印光大師講的「圣量」,一般的內號只有自己的師長,還有國王才能夠稱呼你。我們一般同參道友是應該稱外號,就是字「印光」。所以這個圣量要加一個「諱」,就是我們要盡量回避去念大師的內號,這是尊重的意思。

「別號常慚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師長所給的。這以下是印光大師他自己取的一個別號,叫「常慚愧僧」。我們解釋一下常慚愧這句話。這句話,對印光大師整個修持有很大的影響。先解釋這個「慚」跟「愧」。「慚」在《百法》上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就是說,我們依止我們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以一種尊重心,尊重自心就是尊重已靈,以及尊重教法。我們由于尊重我們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緣故,使令我們能夠「崇重賢善」,能夠推崇尊重賢善的人,這個叫做「慚」。

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這個人能夠誦《法華經》、誦《華嚴經》,這個人待人處世老實厚道。如果我們內心當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這就不是崇重賢善。或者我們有些人,看到這些人有功德,他也無所謂: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點都不在乎,這樣子也不是崇重賢善。所以這個「慚」,就是我們對于有賢善的人或事,內心能夠真誠的推崇、很尊重。雖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內心當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這個就是「慚」。其次「愧」,就是「依世間力,輕拒暴惡」。就是說我們依止世間的譏嫌,來輕拒暴惡。

我們看到一些暴惡的人士,我們內心要輕視他,來排斥他。輕拒,拒絕的「拒」,輕拒暴惡。為什么我們這樣做呢?事實上,我們的煩惱深深的愛著這種暴惡的事情,但是我們?yōu)槭裁丛敢馊ゾ芙^他呢?因為依止世間的譏嫌,因為我這樣子做,人家會譏嫌我,我是一個比丘、沙彌,我有護戒的善神在我的旁邊,護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這樣子的行為、這種念頭,他會譏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還起這個念頭。我們就是依著這個世間的譏嫌,使令我們不敢去造惡,乃至于內心當中看到暴惡的事情,內心產生輕視跟排斥,這個就是「愧」。

在《百法》上說,我們在所有的善心所當中,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個生起的是信心。這是善心所第一個。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夠進入到佛法,才能夠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個要生起的就是慚跟愧。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佛法當中來懺除罪障、積集資糧,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這是一種長時間的熏習。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是有慚跟愧,對于善法的推崇,對于惡法的排斥,才能夠使令我們慢慢能夠斷惡修善,所以這個慚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師又加一個「常」,這個常就是恒常相續(xù),這是不容易。我們凡夫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偶爾會生起慚愧心,但是我們一順境的時候,就會把慚愧心的心所給忘掉。但是印光大師「常慚愧」,他不管是順境逆境,乃至于盡形壽,內心當中慚跟愧的心所恒常現(xiàn)前,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這是印光大師他以這個法號來自我期許,叫「常慚愧僧」。就是說「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夸。」我的心態(tài)是怎么回事呢!「觀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識,這樣子呢,我們這種心情,很容易使令我們的惡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這個就是慚愧的功德。

「陜西合陽趙氏子」。這是講他的身世,陜西省合陽縣趙氏的兒子,這個姓趙。「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圣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這一科,是講他幼年的學習情況。他小的時候,跟隨他的兄長讀儒家的書籍,「頗以圣學自任」,就是很有心得。這個圣學是指儒學。「自任」,就是自我期許。就是說「孔子十五而志于學」,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做一個君子,從最初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利他。當初的印光大師也是這種境界,「頗以圣學自任」,立志要做一個君子來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韓歐辟佛之議」,他就是受了韓愈、歐陽修的辟佛,這個「辟」,就是駁斥,反駁、排斥,對于佛法的這種議論。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儒學,蕅益大師說:五乘格之,僅屬人乘。要以「五乘格之」,這個「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標準來衡量,就是屬于人天乘。換句話說呢,儒學所詮釋的是一個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個佛法當中,它是一個基礎,而佛法是廣泛的探討十法界的因果,更廣泛了。但是如果我們在人天乘當中產生執(zhí)著以后,可能會對于更高深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產生懷疑,甚至于毀謗。所以就有這個問題,產生「辟佛之議」。印光大師當初也沒有接受佛法,也受了這個影響,就造了謗法的罪。

「后病困數(shù)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緣熟,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和尚出家,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后來,謗法是重大的罪業(yè),就花報了,那就是「病困數(shù)載」。病困數(shù)載以后呢,這個病苦的刺激,哦!啟發(fā)他過去的善根,所以我們這個善根,生生世世是不會退失的。這個時候他的善根,雖然他沒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內心當中的善根,因為苦的刺激,他怎么樣呢?「始悟前非」。覺悟做這個不對,不應該毀謗佛法。這個時候呢,「頓」,馬上革除這種謗法的相續(xù)心,就起懺悔心,把這個相續(xù)心給消滅掉。乃至于二十一歲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老和尚出家,那個時候是在清朝「光緒七年辛巳歲也」。這個是說明印光大師在年輕的時候,他是怎么樣由儒學而出家的因緣。

再看第二段「歸心凈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二、歸心凈土:

【師生六月即病目,幾至喪明,后雖痊愈,而目力已損,目稍發(fā)紅,即不能視物。受具戒時,以師善書,凡戒期中所有寫法事宜,悉令代作。寫字過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為苦本」。】

這是第一段。印光大師在出生六個月的時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幾乎是喪明,幾乎完全看不到。后來經過治療,慢慢的有好轉,但是目力已損,雖然好,但是這個眼睛很脆弱。怎么個脆弱法呢?「目稍發(fā)紅,即不能視物」,只要眼力用的太過疲累,一發(fā)紅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這個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以師善書」,印光大師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關寫字的事情,這個戒壇就請他來做,寫戒牒、寫超度名單等等。后來,寫字的時候寫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厲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這個時候,「因此目疾,乃悟身為苦本」。

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為苦本」,在修凈土法門,這個思想太重要了!我們一個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門就是你的內心的一個意愿,你積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現(xiàn)在的生命,那個功德是沒辦法去成就的。換句話說,我們要不能夠覺悟這個苦,這個三界的果報是苦,你很難去解脫這個三界果報的束縛,很難!

念佛也是這樣,你念了很多的佛號,你的佛號的念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你能夠專心的在佛號當中,「專一安注,相續(xù)安注」,而且你能夠花很長的時間去修習這個佛號,但是你內心當中,深深的愛著你這個三界的果報,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那個念佛的力量,并沒有引導到凈業(yè)的地方去,變成人天福報。所以這個馬車,前面那個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這個馬車方向有錯誤就完蛋了。

所以這句話「身為苦本」,我們在下一科會比較詳細的解釋,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這個苦諦,要以凈土法門來說就是厭離娑婆,要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種愿力。就是說我們要觀察,我們有時候我們這念心,不要老是隨順過去的思想,這種邪知邪見,我們要觀察所謂的「觀受是苦」。就是說,觀察我們所領納的三界的正報跟依報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之苦,而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們的正報而有。

我們?yōu)槭裁磿欣喜∷滥兀烤褪怯猩眢w,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羅漢,他無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報,你這個苦從哪里生起,那個苦沒有一個依止處!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個果報,就表示說你這一期生命,有無量無邊的苦會從你的身體生起來,這個就是苦諦。所以身是苦本,我們一個凈土人,我們就是依止這種的思想,我們不要再去受一個三界的果報,我們愿意到極樂世界去受一個極樂世界的意生身,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師他也從這個地方覺悟到「身為苦本」。

【即于閑時專念佛號,夜眾睡后,復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及寫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師前面是一種愿力。這以下是講他主要的修行徑途。

「即于閑時專念佛號」,在戒期當中,他除了參加戒期的活動、寫字以外呢,他就專念佛號。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一下,印光大師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龍舒凈土文》,王龍舒居士的,這本書對印光大師有很大的啟發(fā)。這個時候,他對凈土法門信心生起來了,就專念佛號,所有的法門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彌陀念、誦、聽,念這句佛號,念到什么境界呢,這以下說了。

「夜眾睡后,復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念到這種功夫,晚上睡覺,大家都睡了以后,他起來,就是心于佛號專一安注;心于佛號相續(xù)安注,乃至于在寫字的時候,身體在寫字,內心也不離開佛號。這個時候的念力很強,即使不是一心不亂,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個佛號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壞。我們的念力薄弱,我們佛號一舉起來,稍微有一點昏沉,稍微有一個掉舉,佛號就斷掉了,這個忘失所緣,這個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師他不是,寫字的時候,那個佛號的念力還能夠相續(xù),這也是一個功夫,功夫成片。

「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這念佛的功夫,能夠攝身,還能夠支持,乃至于「及寫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時候念佛,他眼睛也沒有去治療,就把這個眼睛給治好了,所以有一點宗教體驗,也是不錯!從此以后,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解」,我們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記載,也能夠啟發(fā)我們對凈土的信心,哦!我了解凈土法門,但是這個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義了,就是「勝解」。就是他有一種堅定不可破壞的理解,理解什么呢?念佛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我們說到了,后面還會說到,這個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念佛法門,我們說過它是一個自力跟他力的感應道交的法門,從我們自身這方面的力量來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就是你那個念力,念力不可思議,我們這一念心呢?心能造業(yè),心也能夠轉業(yè),這個心力不可思議。就著佛這邊來說,就是我們所念的名號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所以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這個時候當然是現(xiàn)身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這次體會以后,「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完全以凈土為歸屬,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是講印光大師他歸心凈土的因緣,從最初的覺悟身為苦本,乃至于到念佛。

再看第三段「老實修行」。

三、老實修行

印祖后來的修行,我們分成兩段。 先一個總說,再結示。

先看總說,「師修凈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凈土。有些人修凈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轉了。但是印光大師他不是,「久而彌篤」。隨著時間越久,這個佛號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堅強。這個「篤」就是真實,越加的真實。是怎么個真實法呢?這以下分兩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師修凈土,久而彌篤。二十六歲,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凈土道場,乃辭師前往,三載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猶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 】

這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入眾參學。印光大師是二十一歲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師長而住。到二十六歲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參學,而在當時有一句話說:南有高旻,北有紅螺。在這個大陸當中,南邊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參禪的地方,這個道風最好。北方呢?是紅螺山資福寺。就是十二祖徹悟大師的道場,不過那個時候徹悟大師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風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師就仰慕這個道風而來,到了這個凈土道場去,這個時候就拜辭了師父,在那個地方又住了三年。這三年當中,他最初的六個月是做行堂,他還沒有進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時間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這三年當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讀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發(fā)菩提心,建立正知見,就是要依止大乘經典的。你有這種菩提心跟正知見,你念佛才有力量,這也是有需要。研讀經典以后有什么好處呢?

「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這個時候「深入經藏」,不過印祖的深入經藏,我們從《文鈔》來看,他主要以天臺宗為主。你看他的《文鈔》,很明顯,他的若教若觀都是依天臺。「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實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選擇「徑路」。,這個「徑」, 就是直截了當而不彎曲,直直的。在整個成佛當中,有些人是從這個地方去彎一個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乃至于理事無礙。

這個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這當中總共是花了五年的時間,親近紅螺山資福寺,這個是在大眾的參學。再看到第二個影響他這一生的因緣。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凡三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他在紅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時間以后,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在那個地方等于是閱藏經,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這個三十余年當中,他坐了兩期的閉關,有六年的時間閉關,前后是兩期,一期三年。在那個地方他也講一部經。印光大師一生很少講經,但是他講一部經,講什么呢?他就講《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講過一部,后來就沒有,我在《文鈔》的記錄里面,就沒有看到他有講經的情況,有三十余年在那個地方自修。「終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結束。「始終韜晦」,這個地方很重要,從始到終都是韜光養(yǎng)晦。這個「韜」是隱藏 ,把我們的功德隱藏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這個「晦」是昏暗,我們表現(xiàn)出來一副沒有修行的樣子,表現(xiàn)出一副很平常的樣子。怎么表現(xiàn)?「不喜與人往來,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如果對我們自己的要求,如果說我們只想散散亂亂的持戒修福,那當然就不講了,我們就是只喜歡一個小小的境界,我們就很滿足了,當然這一生就是這樣子,一天過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今生成就大功德,這件事情,「息諸緣務 一心行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還沒有成就堅固之前,你萬緣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師凡三十余年,始終韜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夠影響很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學問的人,這個基礎是打下來的。

我曾經聽一個老和尚說,他說學佛,不是一個短跑,而是一個馬拉松。就是說,你剛開始跑很快,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賽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個馬拉松,看誰有耐力,這個恒常心,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這是印光大師他從最初的參學,到最后的專修,總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后來他就在六十八歲的時候離開普陀山,創(chuàng)建了靈巖山寺,六十八歲到靈巖山,八十歲往生。不過他到靈巖山以后,他等于是一個幕后的住持了。

我們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

前面的是印祖的一個自修的情況,這一科是講到他怎么樣來弘法,怎么樣利益眾生。先看第一段,先講他弘法的內容。

四、弘法利生: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之實事真理,諄諄教誨,令人深生憬悟,以為立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徑。】

這是第一段,印光大師他弘法的一個開示的內容。當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經過三十余年的自修以后,他就是開始教化眾生。「耳提面命」,對眾生的開導,是「本諸經論,流自肺腑」,從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經論,我們看印祖《文鈔》,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臺宗的根據,沒有說他自己想出一個方法來,沒有這件事情。從內心當中「流自肺腑」,這個肺就是肺臟,腑就是我們的心臟,從我們的內心當中,真正的大悲心表達出來,叫做流自肺腑。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文鈔》,有一個感覺,就是印祖的口氣非常的強硬,他講話的口氣,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中間沒有任何的調味料,沒有任何客氣的人情味,都沒有。你不對,他就說你不對,你對,他就贊嘆你對,他不管你是富貴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這個是非善惡劃出一條線出來。

所以古人不把佛法當人情,你不對,他就喝斥你,你對,他就贊嘆你。他雖然嚴格,但是他這個嚴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為了要利益你,為了要幫助你進步。所以「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貴的、或是下賤的,或者你是一個有學問道德的賢人、或者是沒學問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來請益,他對你的開示就祇有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之實事真理,諄諄教誨,令人深生憬悟,以為立人處世之根基」。第一個,有人來請教,他就是告訴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跟生死輪回是約理論來說,把世間上善業(yè)有善業(yè)的果報、惡業(yè)有惡業(yè)的果報,乃至于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就像這個車子的輪胎一樣,它永遠往前走,相續(xù)的。有過去的因果,有現(xiàn)在的因果,有未來的因果。基于這種因果的相續(xù),我們應該怎么辦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令我們可以得到這種人天的可樂果報,這種實事真理來教誨后人,使令我們深生憬悟,這個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覺悟,來做一個立人處世的一個根基。待人處世的基礎,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有了這個基礎以后還不夠,那怎么辦呢?「進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進一步,那得到人間的果報畢竟是無常的,這個苦惱還是沒有究竟的解脫,應該要進一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乃至于依止這個菩提心的愿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這個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從這個凈土當中能夠轉凡成圣,乃至成佛。

我們看《印光大師文鈔》,他很少談玄說妙,很少!他要不是講因果,就是講凈土,不是講凈土,就是講因果。就是說感覺到很實際,你照著他的話做,覺得真的是很實際,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個下手處,能夠真正照這個法門來做,你能夠感覺到的確能夠離苦得樂,所以這是印祖的一個特色,他的開示的特色。

【年五十二,高鶴年居士,取師文數(shù)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人雖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發(fā)讀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師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由是師之厚德流光,終不可掩,文鈔流通,遂滂浹于海內。】

早期的印祖,他的攝受眾生幾乎都是一對一的,你來請問,他就回答,并沒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個人針對一個人,私下書信的往來。但是到了五十二歲的時候,這個因緣就有點變化。高鶴年居士他在一個因緣當中,他找到印光大師的《文鈔》,有幾篇,他覺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來,在上海的《佛學叢報》刊登出來,他就署名「常慚」這兩個字,這個時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慚是誰,但是人家讀到這個文字以后,這文字般若, 文字詮釋般若,這個時候已經足以啟發(fā)人家的善根,包括世間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

五十二歲,大家讀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歲的時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師的文章,有二十幾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單行本流通,叫做《印光法師文鈔》。當時的數(shù)量只有二十幾篇,但是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是師之厚德流光,終不可掩,《文鈔》流通,遂滂浹于海內。這樣子一流通以后,他那個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隱藏不住,表現(xiàn)出來了,這個時候《文鈔》流通,滂浹就是水的氣勢很大的樣子,流下來的時候,任何的墻壁都不能阻擋,都不能夠障礙你,滂浹于海內。我們現(xiàn)在要弘揚佛法,要靠媒體,靠媒體的廣告,但是我看印光大師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見,你要流通,他也沒有意見,你不流通,他也沒有意見,他就老老實實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緣成熟了,五十八歲以后,厚德流光,終不可掩。這功德力具足的時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礙,很自然的。

【徐氏跋云:「**陵夷,于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見如師者,續(xù)佛慧命,于是乎在!」】

這個徐蔚如是當時的一個大居士,他贊嘆說:這個**,說這佛法廣泛的說明十法界的緣起,的確是大,但是這個**,到了末法以后,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見,這個法門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誰是佛法,誰不是佛法,在這個時候是最厲害的。「于今」 這個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國初年的時候。「不圖」,想不到在這個末法的時代,混亂的時代,還有具足正知正見如印祖這樣子的人,「續(xù)佛慧命,于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師。不過這個續(xù)佛慧命,當然一個善知識不可能說所有功德都圓滿,《印光大師文鈔》的續(xù)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現(xiàn)在凈土上,所以道源長老寫贊嘆印光大師傳記的時候,他說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初中興凈土的一個最大的功臣,凈土法門到最后能夠再一次的興盛,就是印光大師,這是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靠印光大師,他有這樣殊勝的佛法因緣。

我們再看最后的「舍報往生」。

就是印祖的最后的臨終的情形,我們分三段說明,先看第一段。

五、舍報往生:

【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民國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又云:「光將死之人,豈可留此規(guī)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時,即命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至關房會談。告眾曰:「靈巖住持,未可久懸。」即命妙真任之,眾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為升座之期,師云:「太遲」。 改選初四,亦云「遲了」,復擇初一,即點首曰:「可矣。」】

這段是表現(xiàn)出印光大師他的預知時至,「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

這件事情是這樣,我們修凈業(yè)的人,我們在栽培信愿持名這三種功德的時候,剛開始這個功德是脆弱的,是不決定的,我們可能念了佛,我們自己也覺得沒什么改變,別人看我們也沒什么改變。但是你要修行到凈業(yè)成就的時候,你會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說,雖然你往生極樂世界,那個正式的功德還沒有顯現(xiàn),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個山雨欲來的時候,那個風吹過來,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會知道一些消息。

就是說,如果你不是臨終的時候,被善知識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講,你真正是憑你自己的本事凈業(yè)成就的,你來助念,我也往生,你不來助念,我也往生,這種人都能夠預知時至,他能夠在這個凈業(yè)成就的時候,他會知道一些消息,我們看印光大師也是這種情形。

民國二十九年初,這個時候是八十歲了,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說:「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現(xiàn)在是八十歲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說:「光將死之人,豈可留此規(guī)矩」。我是一個將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這些規(guī)矩,我查過《文鈔》的數(shù)據,他這個規(guī)矩是什么規(guī)矩?他也沒詳細講。總之,他這段話意思就是,光將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這個時候是八十歲快結束的時候,「略示微疾」,身體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號的時候,「午后一點」,下午一點,突然間就把在山的全體執(zhí)事,及所有護法居士都召集起來,到關房里面會談,講一句話,說「靈巖住持,未可久懸」。

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這個事情是這樣,靈巖山寺本來是一個沒落的道場,印祖在離開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個地方住持,很多人就來供養(yǎng),供養(yǎng)以后就把這個靈巖山開創(chuàng)起來,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但是印光大師的心情,他不喜歡剃度徒弟,也不喜歡做住持,那怎么辦?他就請慈舟老和尚來干這件事,慈舟老和尚也答應來干這件事,后來就是有點意見,是什么意見?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師的意思就是以念佛為主,他晚上是開緣吃東西,這個意見就是有一點不太一樣,慈舟老和尚就離開,離開以后,從此以后靈巖山就沒有住持。

這件事情我說一下,我們講這個普門示現(xiàn),善知識是在度化眾生的方便的確不一樣,有些眾生必須要這樣度化,有些眾生必須要那樣度化,不管我們今天是采取什么樣的辦法來攝受眾生,使令他能夠轉凡成圣,這是重點上:我們內心不是跟煩惱相應,不是跟個人的貪瞋煩惱相應,完全是清凈心、大悲心。所以雖然每一個善知識的法善巧會有沖突,但是這是個人的因緣問題。

譬如說我們看《法華經》,智者大師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師,但是三論宗的嘉祥大師,他有時候也會指出智者大師講錯。窺基大師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時候也會暗示《法華文句》里面這句話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識這只是對于事情的一種看法,他沒有煩惱相,他只是表現(xiàn)法的一種爭執(zhí)而已,他不是隨煩惱而轉,不像我們凡夫的對立,不是的。

所以說這時候,靈巖山的住持就沒有了,事實上就印光大師做住持了。他臨終的時候說,這件事情要解決,不可以久懸,不可以老是這樣放著空著,不行。這時候就命令妙真法師來當住持,當然印光大師的威德,他一這樣講,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為升座之期」,這個就好吧!預定十一月初九,擬訂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師說這個太遲了,因為印光大師往生的時間比這個早,他意思要親眼看到這個升座,說太遲了。就改初四,他說也太遲了,「初一」,「好,可以!」果然:

【初三晚,語真達等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初四早一時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生西方。」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延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

這段是正式說明,印祖他臨終的情況。到了初三晚上就告訴真達法師等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凈土法門沒有什么特別,「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

我們念佛的人,就很容易把印祖這句話給忘掉,「懇切至誠」,我們就是很隨便的念佛,不知道這種懇切跟至誠的重要性,這個懇就是誠的意思,懇跟誠都是一個真實而不虛妄的意思。就是說懇切至誠這個地方,表達了兩個意思,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有一個真實的信心,以及堅定的愿力,心中沒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時候心中有妄想,這就不真實。你念佛的時候內心沒有歸依的心,也不真實。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愿力,有愿力有信心;這個是跟彌陀感應道交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講「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他在臨終之前一天講出這句話,隔天早上就起床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由念佛為因,見佛為果,臨終見佛,決定生死,這個時候講完就大聲念佛,其它話就不講了。到了兩點十五分的時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來,他本來是在床上,現(xiàn)在站起來,就講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生西方」。

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印光大師說:我們一個人的一生,你平常都能夠做假,你沒有修行,你能夠裝出有修行的樣子。但是臨終你絕對做不了假,你再怎么樣,你都做不了假,因為臨終不是你能夠做主。所以我們這句話看得出來,印光大師如果講這句話是在平常,那可能是也沒有很特別,但是在臨終講出這句話就是很特別了,這是一種真實的境界,就是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勸勉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生西方,這可見得印祖真正是有真實的修行。「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在這樣站起來講完以后,就坐在椅子上,這個時候,從此就不講話了,面西端身,移坐正坐,五點的時候,在大眾的念佛聲中,安詳西逝。最后:

【師生于清咸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寂于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糅和《印光大師文鈔》—

活到八十歲,僧臘是六十。以上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偉大的一生,包括他如何的老實修行,以及他老實的弘法,到最后的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我想他的一生,給人家感覺到很平淡、很平常,但是平常當中也表現(xiàn)出不平常,的確是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fā)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jié)報錯
當前章節(jié)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jié)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性久久久com| 亚洲欧洲日产v特级毛片|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品善网| 图片区小说校园综合|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 香蕉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四虎最新永久免费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午夜不卡av免费|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亚欧洲乱码专区视频| 花季视传媒app下载| 夫妇野外交换hd中文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高清午夜看片a福利在线观看琪琪|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香蕉网在线播放|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拧花蒂尿用力按凸起喷水尿|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香蕉app在线观看免费版| 好叼操这里只有精品|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欧美色图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