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好小,但皇帝身上自帶威儀,完全不似普通小孩,天家的確與民間大不同。
這是吳有性對大明皇帝的第一印象,他先前以為的陛見是見朱由崧,或者隔著簾子見先帝的女人。
朱由崧品性不知道,但他老子可是民間的大奸王,孝陵大營用藥全換成圣散子方估計就是大奸王的手筆,也不知道朝廷怎么回事,居然讓大奸王世子做監國。
他比較期待的是見先帝的女人,北京的張太后據說是賢后,南京的任太后應該也不差,但估計就是有點頭發長見識短,隨便就被朝中奸臣忽悠了,需要人提醒。
吳有性已經做好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準備,進宮之前都沒有想到要見的居然真是皇帝。宮中一路見聞,他神奇的發現,南京做主的人似乎真是皇帝。
他曾一度懷疑燕山大戰的功績應歸屬于熊侍郎,小皇帝實則是被挾持親征。他遇到過大戰后來南京的這幫驕兵悍將,這幫人太不講道理,動不動就拔刀子。他一度埋怨朝廷怎么不把熊侍郎派過來,南京誰能鎮壓這幫混蛋啊。
在張介賓值房等待時,吳有性看到了神奇的一幕。這幫匪兵的首領垂頭喪氣,個個鵪鶉一樣,走路都成了慢動作,哪里還有外面一個個昂首挺胸,橫沖直撞的囂張。
柔儀殿很忙,讓吳有性深感國家治理的不易,但文官們都比較小聲,連訓斥下屬都拉到殿外去。
無論文武,都對小皇帝敬畏有加,吳有性竟然一度產生種皇帝親政了的錯覺。
宮廷禮儀王之心公公在孝陵大營就教過,進宮又被訓練了一遍,但似乎無用。山呼萬歲之后,朱慈炅便親切的請他入座了。看到張介賓點頭,吳有性才在椅子上掛了半邊屁股。
“孝陵大營的情況朕已經了解,發現疫情,吳醫生是有功的,這幾日治療病人,安排防疫,你們都辛苦了。”
“回稟陛下,這些都是醫者本份。卑職也是奉練大尹和王公公之命行事,發現疫情更多是他們的功勞。大營內醫者眾多,倒是不辛苦。卑職們在大營內實際大多無事,可以調入隔離大營那邊做事的。”
朱慈炅點點頭,對哦,幾百個病人,幾百個醫生,連護士都不需要了,大明的醫療資源真是奢侈,就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搶病人?
“吳醫生有官職嗎?你現居何職?”
“回稟陛下,卑職本為里長,前日通知升為正十品鄉老。卑職因為征招在孝陵大營,還未履職,聽說鄉中已經重新規劃,卑職卻不太了解鄉中情況了。”
朱慈炅的小眼睛眨巴眨巴,手中炭筆晃動。這個好像是自己搞出來的,臉上不動聲色,實際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他已經體會不到“上面一張嘴,下面跑斷腿”的辛苦了,他就是大明最上面的那張嘴。他給三天時間,錢士升就給兩天,而縣令們只給一天,大明朝廷超負荷運轉,效率的確杠杠的。
大明一天新增兩萬多名“官員”,朱慈炅完全不在意。因為應天府的新黃冊真實得很,居然養得起這么多官。
疫情其實已經很簡單,流程都熟悉了,那天工院的中書們忙的是什么?當然是應天府憑空增加的大量土地和人口。
佃農們不知道防疫為什么要說自己佃種的土地有多少,在哪里,地主是誰,年收入多少,欠了多少錢,欠誰的,交了多少稅賦,交給誰的……問題多得很,大兵很嚇人,書生很煩人,走了一波又來一波。
應天府被拔了個底朝天,聰明人很多,不少人已經意識到問題了。他們都很慌,沒有主意,完全被隔離了,亂跑的全扔進隔離營。賄賂都不行,很多陌生人啊。
不少大地主已經被錦衣衛約談了,簽字畫押,減租減息,補稅罰款。更夸張的是南京城里,青樓女子都要注冊,地痞流氓老實得很,小工學徒更是大有驚喜。
這一切,簡直是“民不聊生”,但就很奇怪,大南京寂若寒潭。
不過,朱慈炅的“應天府特別行政區”施政綱領已經趨于完善。
劉一燝劉閣老看到這一切,都啞口無言,一時不知所措。
可惡的朱慈炅壓榨大臣的手段太狠,和后世資本家忽悠加班如出一轍,一直悠悠閑閑當好官的大明朝廷明顯無法適應。
仿佛南京過去兩百多年政務同時出現,沒有人意識到南京有這么多事,而且南京官員普遍還是如董其昌這樣年過七旬的臨退休老頭,內閣兩個老頭先后病倒,現在又是王在晉在處理南京朝政了,而他聲音都啞了。
朱慈炅沒有要問吳有性鄉中情況的意思,這方面東廠和錦衣衛送了不少情報回來,他沖張介賓努了下嘴。
張介賓把朱慈炅關于衛生院的設置遞給了吳有性,吳有性低頭看了下,疑惑的抬頭,這是他能看的?
皇帝和張介賓都示意他看下去,吳有性很認真的閱讀,突然發現這不僅吏員轉官,醫者也要轉官,自己既是吏也是醫想不當官都不行?
他驚愕的抬頭,“啟稟陛下,卑職感覺這衛生院架構很合理,就是這從十品待遇起步,卑職有些擔心是不是官員太多了?”
朱慈炅開口解釋,“這不是官,只是給官員職級待遇,在朕的規劃中,未來的教育人員也是這個待遇,不過教育問題更復雜,需要緩慢推進。朕問你,你從一個普通醫者的角度,你是否有意愿加入這個衛生院下屬機構,是否愿意接受管理,同時接受這個待遇?”
吳有性低頭沉思片刻。
“回稟陛下,卑職是愿意的,不過有些醫者門徒眾多,在當地名望甚高,恐怕會有別的想法。”
“朕推動醫療機構國有,除了統一醫案,整合醫學,同時也是要打擊巫醫,以醫行騙。所以未來會有嚴密的醫療法案,打擊非法行醫,不在國家醫療機構下的醫者同樣不具備行醫資格。”
吳有性和張介賓對視一眼,好處給了,大棒也有。吳有性暗自搖頭。
“回稟陛下,大明很大,有些偏遠地區根本沒有醫者,恐怕所謂的打擊,非民之利,于天下也非善政。”
朱慈炅愣了一下,迅速記錄吳有性的這個意見。“有道理,如果只是在應天府推行應該沒有問題吧?”
“回稟陛下,應天府富饒之地,醫者數量很多,倒是可行。只是如此的話,這所謂行醫規范恐怕有失權威。”
朱慈炅看向張介賓,“景岳先生的意見呢?”
張介賓捻須抬眼,“陛下這是醫政之事還是醫者之事?”
“有區別?”
“當然,皇上的疫政便大失醫德,若這也是皇上的醫政,便不合醫道。若皇上問醫者之事,老臣從醫道而言,有好有壞,有弊有利。”
朱慈炅笑了,這張介賓越來越像個官了,啥事都有股勸諫的味道。
“好吧,景岳先生便說說你的利弊好壞。”
張介賓清了清嗓子,“天下醫者齊聚南京,交流驗方,統一規范。這是大好事,此必然是杏林逸事,必可流傳千古。這是皇上的德政,老臣建議可以多辦,五年一次,十年一次,形成定制,必將大興我大明醫道。但皇上要求強制設定標準醫方,必然限制醫者靈性,未來大明醫者皆成醫匠也,若干年后,大明再無名醫,此不合醫道。”
朱慈炅微笑點頭,嘆息了下。
“無非就是精英路線和大眾路線的分歧吧。以你看來,傳統師徒更能培養精英,而醫學院培養的不過是群會醫術的匠人,他們只會按照標準行醫。就算你的想法成立,但天下更需要你說的名醫還是醫匠呢?”
“啟稟陛下,何不兼而行之。”
“不能,當醫學院大行,他們未來必然會占據衛生院的行政職能,你們所謂的精英授徒必然會在他們的醫政下消亡,未來的名醫只可能出自醫學院,天然自帶匠氣。但那也是名醫,活人無數的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