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白駒過隙。
越王徐聞薨逝數十寒暑,然其赫赫威名仍在大明山河間傳唱。
三街六巷的茶樓酒肆,白發老翁說起"定海神針"的典故,總要捋須長嘆;
邊關戍卒遙望星斗,仍以"越王星"辨位導航。
這位傳奇人物的功業,早已化作朱明史冊中最耀目的篇章。
隆啟四十年,春。
紫禁城,文淵閣。
內閣大學士嚴嵩執筆修史,正謄錄《越王徐聞傳》。
忽聞門外腳步聲近,抬頭見一青袍儒者踱步入內,風骨峻峭,正是新任兵部尚書王守仁。
嚴嵩擱筆,捋須笑道:“伯安(王守仁字)何故至此?”
王守仁拱手一禮,目光落于案上墨跡未干的史稿,道:“聞嚴公修《越王世家》,特來一觀。”
嚴嵩嘆曰:“越王徐聞,歷九朝而不倒,三定社稷,五扶新君,功高震主,然終得善終,實乃異數。”
王守仁凝視史冊,忽而輕笑:“嚴公以為,越王之權術,可學否?”
嚴嵩沉吟片刻,搖頭道:“不可學,越王生逢大世,以孤臣之身,行權臣之事,然其心在天下,非為一己之私,后人若只效其權謀,而無其胸襟,必招禍端。”
王守仁頷首,目光深遠:“吾觀越王一生,非以權術勝,而以‘知行合一’勝,靖難時運籌帷幄,白溝河救主,非謀略之高,乃決斷之速,晚年歸隱,不戀權位,非畏讒言,乃知進退,此等人物,百年難遇!”
嚴嵩聞言,若有所思,提筆于史冊末頁添注:
“越王徐聞,起于寒微,終極人臣,其智可比張良,其忠不遜諸葛,然權傾朝野而主不疑,功高震主而身不危,非獨謀略,亦天數也,后世稱頌者,當思其‘國運常穩,百姓安樂’八字遺訓,而非效其權柄。”
王守仁覽畢,撫掌而笑:“嚴公此評,可謂公允!”
......
不過,對于徐聞的身份定位,禮部尚書夏言有不同見解。
他認為,徐聞其孫徐煌,于海外征服殷洲,立國大越,已尊徐聞為太祖高皇帝,朝廷也承認了此事,不應該再以越王相稱,而應稱其為“越太祖”。
嚴嵩不同意,《越王世家》是他領頭編寫的,剛編成就要改名?豈不打臉?
“徐聞一生,輔佐大明,功勛赫赫,英名永存,他之于大明,堪稱定海神針,其薨逝后,是以越王身份下葬,于長陵太宗為伴,豈能稱其為越太祖?”
嚴嵩眉頭輕挑,笑道:“若真以越太祖之名,徐聞于九泉之下如何面對我大明歷代先帝?先帝們又如何看他?”
禮部尚書夏言無言以對。
也是,越王不一定想要越太祖的名號。
他這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大明,或許只愿做大明的臣子吧!
夏言沉默片刻,方才開口:“老越王確實是國之棟梁,然其死后,徐家之興,并未因此停滯。”
嚴嵩搖頭苦笑:“徐家后代,如今可不得了,光是今年譴使朝貢的,就有十六國!”
“這么多?”
夏言聽得神色一變,眼中透出一抹驚訝。
越王后人,不止徐煌一人在海外立國,足足有十六個!
但其他大多只是稱王,只有徐煌一人稱帝。
“真不愧為徐家遺風,才俊無雙,實為徐家后繼有人,實為大明之福!”
夏言感慨道。
嚴嵩點點頭,沉默片刻,目光遠眺:“若論輔佐江山之力,徐聞可為后代楷模,其才兼文武,既有治國之智,又具征伐之勇,堪稱兩千年來難得之人物!”
此時,二人正于大明宮廷議事,窗外微風拂過,秋意漸濃。
兩人一番話語,不禁讓周圍官員皆感到十分敬佩。
時至今日,徐聞之死,已過去數十年。
然徐家之輝煌,依舊在人們口中傳頌,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世家!
......
皇熙三十年,仲夏之月,京師徐氏宗祠。
香煙裊裊,鐘磬悠揚。
當代越王徐驍身著玄端冕服,手持白玉圭,率三百宗親子弟肅立祠前,祭拜越王徐聞薨逝百年。
禮官高聲唱喏:
"大越國太子徐璟,率皇族百人祭祖!”
"呂宋王徐烈,率世子入朝祭祖!”
"馬六甲徐國國君徐琰,入朝祭祖!”
"法蘭西承化王徐硯,入朝祭祖!”
“澳洲大洋國國主徐翊,入朝祭祖!”
“俄羅斯大公徐玄,如潮祭祖!”
“.......”
宗祠內外,朱紫盈庭。
徐氏子孫紛紛仰視祠堂正殿那幅越王徐聞御容。
畫中老者目光如炬,似要穿透百年光陰。
第五代越王徐驍望著階下一眾國君,手中蟠龍杖微微發顫,嘆曰:“先祖越王薨逝百年,我徐氏竟開枝散葉至此!”
好望角,驚濤拍岸。
第七代鎮海公徐維岳銀發如雪,正握著孫兒的手臨摹《越王訓》。
混血孩童忽然擱筆,指著印度洋上如血殘陽:"祖父,聽說海的盡頭是白皚皚的一片巨大冰層,未曾有人征服,我們徐家有人去過嗎?"
老人從懷中取出一枚隆啟通寶,拋向浪濤,大笑道:“徐家兒郎的征途,豈是海水能阻?”
此刻,南極的冰層上,正矗立著一座巨大的越王神像冰雕,手中持劍,正映出極地永不落幕的朝陽。
......
天啟八年,紫禁城暖閣。
天啟帝斜倚在軟榻上,指尖撥弄著一只精巧的歐羅巴自鳴鐘。
鎏金齒輪在琉璃罩下咔嗒轉動,偶有清脆鈴響,引得皇帝輕笑。
“這些紅毛夷的玩意兒,倒也有趣。”天啟帝懶懶抬眸:“傳旨,叫他們明年多貢些來。”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躬身近前,嗓音壓得極低:“陛下,昨夜八千里加急……大越國第三代皇帝徐承運,已率鐵甲艦隊橫渡大西洋,擊潰歐羅巴十七國聯軍,如今法蘭西、西班牙、英吉利等國,皆由徐氏子孫據位稱王……”
天啟帝的手忽然頓住。
自鳴鐘的齒輪卡在一半,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暖閣內靜得可怕,唯有銅漏滴答。
良久,天啟帝忽然嗤笑一聲,拾起案上那柄越王徐聞當年進獻的玉如意,輕輕敲了敲自鳴鐘的琉璃罩。
“徐家啊……”天啟帝望著窗外飄落的梨花,語氣微妙:“當年皇祖爺爺賜他們‘永鎮四海’,他們倒真把四海都鎮了。”
王安冷汗涔涔:“是否要召內閣……”
“怎么?還能發兵攻打越國不成?”
天啟帝隨手將玉如意拋給太監,有些無語:“還八千里加急,這消息估摸著還是一年前發生的事,人家早就穩住了歐洲。”
他看向王安:“你要是有那功夫,多去皇家科學院幾趟,催催那些個院士,給朕發明出一個可以萬里通話的勞什子,朕想直接和徐承運通話!”
王安眼睛一亮:“陛下您還別說,皇家科學院還真有人在研究這玩意兒,說是有點成就了,跟順風耳似的,估摸著近些年就能出來。”
“哦?那感情好啊!朕真有點迫不及待了!”
天啟帝搓了搓手,十分興奮,他最喜歡這些發明小創造了。
待冷靜后,重回大越國的話題。
天啟帝指了指墻上那幅新掛的坤輿萬國全圖:“徐承運不是還知道往朕這送《萬國朝貢圖》嗎?人家心里,可還記著大明呢!”
圖中密密麻麻標注著徐氏封國。
國名不一,既有“漢越”、“靖海”、“歸化”等封號,亦有“齊”、“魯”、“浙”、“遼”、“夏”等具有華夏特色的國名。
天啟帝細細品味著末尾那句“日月所照,終歸華夏”,忽然對王安眨了眨眼:
“你說……徐家那些人天天騎大洋馬,生的孩子長得更像漢人,還是更像紅毛夷?”
老太監王安嘴角一抽,笑道:“甭管像誰,只要是被我們漢人騎了,那就是炎黃子孫!身體里留著華夏的血脈!”
.......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