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愈來愈近了。
兩名土著的工作量也日漸增加。
陳舟獲得槍管后對鍛造出一把性能優越的步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狂熱,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半,一半建造鍛爐,一半燒制木炭。
燒炭窯剛建成不到兩天,便迎來了第一次工作。
……
大量精挑細選過的成段的硬木被放入窯內,堆成了拱形。
隨著火塘底部一把干柴燃起,窯內的硬木逐步被引燃。
開向風口的窯門不斷往窯內輸送氧氣,滾滾白煙從煙囪中涌出,宛若一條巨蟒沖天而起。
根據陳舟之前實驗時得出的經驗,這一窯木材的控氧初期,至少要燃燒五個小時。
他耐心地守候在燒炭窯旁,不時觀察煙囪中飄出的煙氣,或是順著通風口查探火勢。
等待的過程是極為漫長的。
木材充分燃燒后,煙氣由白轉青,觀察到煙氣有此變化,陳舟立即封閉窯門,減少氧氣,使其進入無氧碳化階段。
這個過程比燃燒階段更久,需要十幾個小時。
陳舟特意將睡袋帶到了燒炭窯旁,這里有為防火提前搭建的木質水房,晚上他可以在水房中休息。
經過一夜的無氧碳化期,青煙變成了淡淡的藍煙。
雖是第一次使用大燒炭窯制炭,依靠實驗總結的經驗,無論是處理木材的堆放,還是點火控氧,陳舟都沒出什么差錯。
接近一天一夜的點火碳化階段在碳化期結束后進入到最后一步——完全密封窯門。
此時的窯內幾乎無氧,只有半成的木炭形成于高溫之中。
到了這一階段,陳舟便不用整日守在燒炭窯旁了。
碳化結束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處于封閉狀態下的窯體緩緩釋放溫度,直至完全冷卻。
這一過程往往要持續24小時甚至48小時,緩慢降溫有利于木炭形狀的完整,快速降溫會導致木炭碎裂。
……
心系鍛造事業,陳舟不敢浪費自己的時間。
在燒炭窯進入冷卻階段后,他便立即返回窯洞,召集兩名土著,齊心協力開辟窯洞。
“鍛造室”或者說“鐵匠鋪”的門開在廚房左側,距離廚房3米有余,但仍保持在小院內。
如果石材足夠的話,陳舟或許會選擇用石磚壘砌一間工作室。
但一直以來,木石墻切割的木材都遠大于石材,加上前幾個月鋪設院內地磚,搭建廁所和洞內墻壁,石磚的儲備已經所剩無幾。
鍛造室內可能會建設幾樣大型設施,儲存不少材料,空間小了必然又會捉襟見肘,早就受夠了儲藏室太小帶來的麻煩,這一次陳舟絕不重蹈覆轍。
……
三人一起掄稿子向內挖掘,再用板車向外傾倒砂土,工作進度與陳舟一人干活不可同日而語。
待第一批木炭冷卻完成,鍛造室已經開辟出了十幾個平方的空間,這還是因為兩名土著需要照料農田和羊群,以及學習語言文字,不然還能挖得更多。
……
打開窯門,陳舟試了試溫度,感覺已經足夠涼了,便小心翼翼地取出窯內的木炭。
第一次制造,雖說過程順利,但對火候的把握還是不夠精準。
一整批優質硬木,產出的上好木炭只有兩百斤左右,剩下的木炭幾乎都有碎裂,尤其是靠前的木炭,都已經碎成巴掌大的小塊了。
好在陳舟并不追求木炭的完整性,鍛造時為了提高溫度,他甚至會將大塊木炭砸成小塊甚至研磨成炭粉,以增加接觸氧氣的面積,提升燃燒效率。
將優質的大塊木炭直接裝在板車上運到院內堆放起來,一些碎裂并不嚴重的炭塊也被一同送去。
剩余的小塊木炭經過一番挑選,只留下斷面光滑、敲擊清脆的優質炭,其余劣質碎炭都被裝進藤筐中,送給兩名土著了——
雨季到來時,他們可以在室內燒炭做飯,免受煙嗆。
最后,陳舟還要把留在窯底的灰燼和未碳化的木塊取出。
這些灰燼與草木灰區別不大,他準備將其與堆肥場中的糞便混合酦酵,開辟新田地時當肥料使用。
……
第一窯木炭燒成后,陳舟立即把剩余的木材裝進了窯中——
雨季漫長,木炭自然是多多益善。
相似的流程重走一遍,木炭進入冷卻階段后,陳舟又返回窯洞,聯同兩名土著開辟鍛造室。
……
時光飛逝。
待晴空一去不返,陰云籠罩在島嶼上空,落下淅淅瀝瀝的小雨時,陳舟已經燒出了兩窯木炭,將鍛造室開辟出了接近100平方米的面積。
這半個多月的時間里,除了燒炭、挖土運土,他唯一騰出時間去做的工作便是為兩名土著搭建廁所。
在獲得槍管之前,他原本打算利用這半個月給兩名土著建造一間有廚房的大木屋。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槍械對陳舟的吸引力還是太大了。
忙于準備鍛造工作,就連這間廁所都是他好不容易才擠出時間建設的,若不是廁所重要性高,他可能連這點時間都要省去。
……
進入雨季后,兩名土著已無法在室外做飯。
為了他們生活的便利,陳舟將田地另一邊閑置的那間小木屋改造了一下,在屋內搭建了一個壁爐,用于生火做飯。
這樣土著每天起床,只需步行一百多米走到田地另一頭,就能做飯了。
而且獨立“廚房”還有個好處——
他們可以將食材、燃料和餐具都存放在廚房中,這樣他們自己的小屋就多出了不少空間,能放下更多的白泥板教材,甚至還能擺開兩個小板凳,讓他們可以秉燭夜讀。
……
一心投入進鍛造室的設計與建造中,每天只拿出一小部分時間教授兩名土著,且很少檢查他們學習的進度。
陳舟并未注意到,星期日和星期六二人的學習能力都表現得比他預先設想中優秀得多。
沒有紙筆,他們就用裝滿沙土的方木板練習寫字。
沒有老師,他們就一遍遍對照拼音表,看著教材上的注音和圖示,相互監督糾正發音。
許多東西他們未曾擁有過,一旦出現機會,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他們都愿意付出全部去爭取。
如今兩名土著與陳舟的交流已經愈發流暢,他們甚至懂得將多個學過的詞匯組合起來,去形容他們沒學過,但親眼目睹過的事物。
有時候挖完鍛造室,結束一天的工作,陳舟會邀請二人在窯洞中用餐。
在此過程中,通過不時問答,他從兩名少年的言語中切實地感受到了那個原始且野蠻的島嶼上發生的一切。
……
與這座獨立的大島不同,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島都相距不遠,沒有風浪的情況下,劃著獨木舟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走個來回。
島上的部落也遠不止一個。
據兩名少年所述,光是他們知道的,曾與他們部落發生過沖突的部落就有六個之多。
上次登島的食人土著便是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龐大的一支。
星期日說那個部落有一百個戰士,星期六糾正了他的說法,說那個部落至少有一百五十名戰士。
他們通過擺小石子學習數學,對數字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概念。
但人在恐懼的時候總會下意識放大敵人的力量,從而進一步為自己制造恐懼感。
認真思索,陳舟覺得還是星期日的說法更可信些。
一個擁有一百名壯年男子的原始部落規模可不算小了。
算上婦孺老人,那個部落至少有七八百人。
若是在物產豐富的大陸,八百人的部落當然算不得什么,可這是在孤懸海外的島嶼,以這里的物產資源,能養活七八百人殊為不易。
而且陳舟還打聽到,這些土著目前對種植尚處于懵懂階段,且完全不知道畜牧為何物。
他們已經了解將種子埋在土里就能得到一棵新植株,卻不知道怎樣能讓這棵植物活下去,無論是澆水還是施肥,都在他們的知識范圍之外。
因此這些土著只能靠撞大運的方式種出一些糧食,這個概率實在太低,以至于他們完全不能通過農耕養活自己。
按“捕魚達人”星期六的說法,無論是他之前的部落,還是他被俘虜后的部落,大部分人都處于食不果腹的狀態。
食人一事在這些部落中并不新鮮,尤其是風暴肆虐的雨季。
由于難以出海捕魚,加上雨季氣溫低,對熱量的需求比平時更大,還有房屋更高的損壞率,一到雨季,各個部落之間便開始頻繁爆發沖突,以爭奪食物,或是劫掠勞動力。
許多血腥的戰爭都發生于濛濛細雨中。
星期六年紀不大,但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大規模沖突就有三次之多。
出于好奇,陳舟還詢問了二人有沒有吃過人肉。
答案是肯定的。
就算沒有祭祀,部落中也常有因饑餓或疾病死去的人。
對于這類尸體,祭祀往往會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便點燃篝火,帶領族人載歌載舞,分而食之。
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在這場食人盛宴中得到的部位越靠上,像他們這種處于部落底層的少年,往往只能分到幾根腳趾。
……
老實說,親耳聽到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兩名土著都吃過人,陳舟還是會感到些許不適的。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很難接受同類相食的行為。
但事情早就已經發生,他沒有改變過去的能力,只能約束兩名土著,以后不許再想食人之事。
……
除食人一事外,陳舟還打聽了土著部落舉辦食人盛宴的日期和地點。
按照星期日的說法,食人盛宴的舉辦地點大多都在他們自己的群島舉辦,只有足夠龐大的部落才有能力遠渡重洋,來到這座大島上舉行祭祀。
不過食人盛宴舉辦的時間并無固定日期。
只要是在旱季,沒有過大的風浪,且部落在戰爭中獲勝,俘虜了敵方部落的戰士,祭祀和首領同意,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帶著俘虜來到大島宰殺。
至于舉辦地點,則是根據各個部落第一次登島的位置而定。
星期六他們的部落在人數巔峰時,也曾來到大島舉辦過食人盛宴,但那時星期六和星期日年紀都很小,不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舉辦。
……
“既然你們自己的島嶼上食物那么少,人那么多,又經常發生戰爭,那為什么你們不搬到大島上來呢?
這里的環境比你們的島嶼好太多太多,足夠養活幾百人。”
聽兩個土著講述過他們部落的處境,陳舟曾問過這個問題。
星期六和星期日給出了不同的答復。
星期六顯然是被洗腦較為嚴重的那一類,他說大島上居住著惡魔和神明,曾經冒出過巨大的黑煙。
老人說,很早很早以前,大島上曾經有過一支龐大的部落,后來他們都被黑煙和從天流下的火燒死了。
那個部落的幸存者逃向周圍島嶼,便是如今一些小部落的前身。
而星期日則有自己的想法。
他認為根本原因是部落中的領導者目光短淺,太過頑固,不思進取,且固步自封,沒有改變的勇氣。
部落首領寧愿讓勞動力冒著生命危險去劫掠其他部落,或是下海捕魚,都不肯讓他們騰出時間去建造足夠大的獨木舟,帶領整個部落遷往他處,遠離那些可怕的鄰居。
……
“首領害怕這里,首領聽祭祀說這里有惡魔,他怕自己死,所以他不敢來。”
星期日斷斷續續地講出了他對部落首領的認知,臉上帶有鄙夷的神情。
……
對于這名少年的見解,陳舟頗具震驚。
他不曾想過,只是兩個月的學習,就能使這些從未接觸過現代思想的土著產生這樣的覺悟。
從前在他們心中高高在上的首領,如今已經變成了他們所鄙視的人。
這種自信,究竟是知識帶給他們的,還是自由且無壓迫的新生活帶給他們的呢?
至于星期六所說的島嶼中的黑煙和天火,以及島上曾有過一個大部落,后來卻消失的傳聞,陳舟覺得極有可能是因為那座火山。
大部落或許就位于火山下,火山噴發時,部落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火山灰淹沒,頃刻便全軍覆沒。
少數幾個恰好遠離火山的幸存者被嚇破了膽,乘坐獨木舟逃往周圍島嶼,才使得這些說法傳播開來。
歸根結底,這都是沒文化惹的禍。
……
話題即將結束時,陳舟已經對星期日和星期六兩名土著少年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他覺得星期日雖然年紀更小,言行舉止和思維能力卻顯得更成熟一些,便問了他一個問題。
“打敗你們的大部落如果等不到舉辦食人儀式的祭祀和戰士返回,會不會召集大量人馬,登島查看究竟?”
聽到這話,星期日沉默了片刻,似是在思索該怎樣回答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