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張角從冀州到幽州,一路上看見太多太多類似的場景了。】
【門閥大族,奴役百姓,視百姓如草芥,百姓要么賣身為奴,茍活于世,要么背井離鄉(xiāng),成為乞丐流民。】
【朝堂昏聵,城內(nèi)的人沒人愿意看這災(zāi)難中的百姓一眼。】
【走了一路救了一路,這一路他治好了無數(shù)的百姓,也收獲了無數(shù)弟子,上至皇帝身邊的近臣,下至躺在路邊等死的漢子。】
【那些洛陽城內(nèi)的權(quán)貴,寧可把酒肉倒掉,也不愿分給百姓果腹。】
【至于那些買官的更為夸張,有的錢不夠,分期支付,等當上了官,搜刮民脂民膏,用于補齊買官的費用!】
……
天幕下眾人愣愣出神,所有人都明白了為何張角僅僅用八個字就能撼動這大漢四百年的根基!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這些平民中的一份子,家里窮的連口吃的都沒有,還感染了疾病。
然后一個道士免費給你治病不說還給你吃的,還教你向善,說等等吧……很快就會過去。
結(jié)果等了數(shù)年等來的是那些賦稅……
然后救你的那個道士,不忍看到這吃人的世道,決定改天換地。
換做是你,你怎么辦?
恐怕是個人哪怕是死也要追尋他的腳步吧?
大漢。
劉邦把杯中酒一飲而盡,不由得感慨而出。
“這樣的大漢,乃公要是在那,早他娘的反了!”
“餓急了,別說你是乃公子孫了,就是你是乃公爹,乃公也他娘的照樣干你!”
此言一出,大殿內(nèi)瞬間安靜下來,眾人皆驚愕地看向劉邦。
過了片刻,蕭何提醒道:“陛下……。”
還沒說話,就被劉邦擺了擺手打斷,“乃公知道你們要說啥,無非說什么這是大漢啥的……”
“但是,你們說,要是一州之地出現(xiàn)餓死人那還能說天災(zāi),可整整九州都是,你說這樣的大漢還留著它干嘛?”
“陛下所言極是,若朝廷不顧百姓死活,那這天下遲早易主。”
眾人紛紛點頭,陷入沉思。
……
【轉(zhuǎn)眼十數(shù)載,而張角從無人問津到了人人皆知的存在的大賢良師,然而天災(zāi)并沒有消失,那些門閥還是一如既往的吸食民脂民膏。】
【西羌戰(zhàn)爭的,兵役徭役瘟疫早已壓得百姓沒了活路,然而這個時候……朝廷竟然要加賦!】
【原本就水深火熱沒了活路的百姓……此刻又面臨著加賦。】
【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漢靈帝劉宏看著天幕上的一幕,表情很是平靜。
看著朝堂之上的這些宦官,三公、世家,他們許多人都是買官買來的,縱使他不賣官,可最終還是會落在這些人的手里!
說他擺爛,說的沒錯……
可他為何擺爛,還不是這大漢沒救了……
那些門閥世家,扎的根比他娘的大漢還深,劉宏甚至都覺得就算大漢亡了,這些門閥也依舊挺立。
現(xiàn)在劉宏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大漢沒救了,反正他是救不了,你們愛咋玩咋玩,爺直接躺平。
現(xiàn)在他做的就是把天下財產(chǎn)全聚在一起,宗室皇族能封的就封,坐等的就是天下大亂。
期待有人像光武帝那般重整河山!
人人罵他昏君,可面對這種局面,擺爛是最好的選擇。
……
【張角看著這世間一切,他開始反思,他救人的意義是什么,是讓他們再去受苦?還是再像牲口一樣被人奴役?】
【他能救一村的疫病,卻救不了這天下的“病”。】
【要救,就得掀翻這讓良民變枯骨、讓糧食養(yǎng)惡吏的天。】
【這一刻張角悟了!】
【病的不是人,是這天。】
【是這個,人吃人的世道!】
【是哪些權(quán)貴視百姓如草芥的朝堂!】
【諸君視吾等為螻蟻,可知螻蟻之怒火亦能改天換地。】
【我要讓世人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樹皮是能吃的,你們也是能吃上米的。】
此時天幕畫面翻轉(zhuǎn)。
畫面中,狂風呼嘯,張角看著赤地千里,慢慢站起身,從懷里掏出朱砂和黃紙。
這不是用來畫符驅(qū)病的,原本想等想通了《太平經(jīng)》的道理,畫一道“靜心符”。
可現(xiàn)在,他蘸著朱砂,在紙上寫下的卻是另外幾個字:
“蒼天已死。”
隨著最后一字落下,天空中電閃雷鳴,這赤地千里的大地,終于迎來了一點雨水。
雨水拍打在他粗布麻衣身上,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他身邊。
用本就瘦弱不堪的身子替張角遮風擋雨,不讓黃符被雨水沾濕。
張角看著身邊人的眼神,他決定入世了!
你要問他為什么入世……
是這遍地的疾苦,
是這官逼民反的世道,
是那些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眼神,硬生生把他從山里“請”了出來。
“蒼天已死,此黃天當立之時,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
“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雷公助我!!!”
張角一手持黃符一手緊握法杖,張開雙臂,仰天怒吼。
伴隨著他的怒吼,天空中電閃雷鳴,仿佛真的聽到了這世間百姓的吶喊一樣。
一道道閃電劃破虛空,空中雷聲大震,烏云翻滾間隱隱約約看到一抹赤紅,
那赤紅的云霞,像極了一條老劉家飼養(yǎng)了四百多年的赤龍,不過現(xiàn)在的它依然成了一條惡龍!
“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
電閃雷鳴間,眾人隱隱約約聽到那惡龍的哀嚎!
此時,天幕中畫面一轉(zhuǎn),張角已開始籌備起義之事,各地百姓紛紛響應(yīng),那聲勢,如燎原之火,勢不可擋。
大漢的皇帝除了劉邦,看到這一幕眾人看著這一幕,心中五味雜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