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現在的航天信息是真多,以前怎么就沒注意呢?】
【以前除非是超級炸裂的航天任務,要不然就是小圈子消息,現在是因為路云這個自帶超級流量的影視航天二合一大明星帶起來了很多關注度,新聞報道的多了,所以知道的人就多了。】
【確實,不過路云實力太強了,這么多稱號,這……這里站不下這么多人!】
【哈哈哈,沒辦法,我們路神就是這么強大,封號少了都無法提現他的真正實力!】
【還真是,之前沒看過這種稱號的時候我還不知道路云竟然這么強,感覺他好像什么都會似的。】
【可惜這個是選航天方面的東西,其實路神還有其他方面的巨大影響力,比如動力外骨骼方面,感覺再過幾年動力裝甲都能造出來。】
【這個沒辦法反駁,路神真的太強了,航天方面沒有一個稱號是湊數的……】
“木鳶”級太空穿梭機的總設計師就不說了,這是最無可爭議的,因為這玩意真的前無古人!
不管是僅僅部分可用的航天飛機還是沒有徹底研發出來的單機入軌第二代航天飛機X-33,它們都無法蹭流量。
路云設計建造的“木鳶”級太空穿梭機不單單是X-33那樣靠在發射架上發射起飛的單級入軌航天飛機,它可以直接在跑道上水平起飛。
這樣不僅成本更低,也更加的靈活,乘客承受的G力加速度也更小。
而有了“木鳶”級太空穿梭機,那人類載人航天新時代的開創者和商業太空旅游大爆發的主要推手就順理成章了。
以前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周期都是以“月”為單位的,尤其是去國際空間站和天宮空間站,往往是好幾個月才發射一次。
畢竟載人航天的成本太高了。
除了剛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時候會單純讓航天員乘坐狹窄的載人飛船在太空軌道上轉幾圈,其余的時候都會讓他們在空間站里待上一段時間做研究。
當然,前提是有空間站。
但是自從有了“木鳶”級太空穿梭機,尤其是原型機“木鳶號”試飛的時候,載人進入太空的周期都是按“天”或“周”計算的。
比如十天半個月、一兩周之類的。
對于載人航天來說就是妥妥的“航班化”。
而從去年夏天到現在差不多十個月的時間,“木鳶號”試飛載人9次,“內部合作商”模式載人4次,“木鳶”級量產初號機“靈機一動號”執行商業太空旅游航班5次,累計往太空運輸超過了100人!
與之相同的時間內,老中、老美和毛子三國的官方航天機構聯合起來只往太空運了十幾個人!
這不是載人航天新時代,什么是載人航天新時代?
至于商業太空旅游……
世紀初的時候僅有幾名商業太空游客進入太空,“木鳶”的出現把這個人數直接擴充到了百人,這難道不是“商業太空旅游大爆發”?
更別說下半年“靈機一動號”會開始執行每周一次的商業太空旅游航班,到時候半年時間又會有至少300人進入太空!
要知道從人類首次進入太空到現在整整60年了,不算藍星航天貢獻的話,總共就只有五六百人進入過太空。
當然,這里邊包含了重復進入過太空的人,以前的和藍星航天的都應該算是“人次”。
而說到技術方面的事,現在世界上具備一些航天實力的國家都在發展自己可回收火箭,都要感謝路云“開源”。
所以路云“大技術整合理論”創始人和全球可回收火箭技術大爆發“源神”名號也實至名歸。
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稱號,這些東西加起來讓路云拿到“世界航天獎”個人獎的概率就是板上釘釘。
雖然個人獎其他國家也有推薦,比如老美那邊推薦馬一龍,說他是可回收火箭的開創者,并且正在以快速迭代的方式研發新型的全回收超級火箭。
不過僅僅這點可撼動不了路云的地位,更別說馬一龍超級火箭所謂的“快速迭代”只是四飛四炸,并沒有成功首飛。
另外還有比較奇葩的推薦,那就是三哥那邊推薦老仙。
理由是沒有老仙的支持就沒有巴拉特航天的飛快發展,而巴拉特航天是世界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巴拉特航天的世界航天是不完整的。
網友們:“……”
現在網友們討論的是路云能不能同時作為“木鳶”級太空穿梭機團隊的領導者拿到團隊獎?
畢竟相對于個人獎的無人能敵,團隊獎那邊還是有些阻礙的。
小日子的“隼鳥2號”小行星采樣返回團隊就不說了,還有老美那邊的“毅力號”火星車和“機智號”火星無人機團隊。
推薦他們的理由是“毅力號”火星車攜帶到火星表面的“機智號”無人機首飛成功,創造了歷史。
另外還有火星車自己的事,它成功利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了氧氣,也創下了歷史。
那是一個安裝在火星車上被稱為“MOXIE”的裝置,它利用電和化學方法將二氧化碳分子中的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分解。
第一次運行時“MOXIE”產生了5克氧氣,相當于一名從事正常活動的宇航員約10分鐘所需的氧氣量。
目前該裝置每小時可產生10克左右的氧氣。
也就是運行1小時可以產生一名宇航員從事正常活動20分鐘所需的氧氣。
“MOXIE”的工程師計劃進行更多測試,并嘗試提高其氧氣輸出量,為以后人類登陸火星做準備。
至于其他國家的航天團隊……這次“世界航天獎”就可以忽略了,他們的航天成就實在是有點不夠格。
這一點三哥都沒得蹭,雖然他們去年宣布了很多重磅航天計劃,比如載人飛船試飛、月船三號著陸月球南極等。
但是都推遲了。
其實理論上“木鳶”級太空穿梭機研發團隊拿獎的幾率是大于小日子“隼鳥2號”和“毅力號”火星車與“機智號”無人機團隊的,只不過考慮到路云拿個人獎是板上釘釘的事,所以團體獎真不好說。
四月最后一天,張億謀的電影《懸崖之上》上映,他力捧的劉皓存演技再次被吐槽。
說是跟其他主演的演技差距過大,演的女特工氣質也對不上,與電影整體格調比較割裂。
但張導無所謂,他就是要力捧劉皓存!
而時間進入五月,馬一龍接過路云手里的“流量交接棒”,成了世界流量的中心。
因為在這個航天流量越來越大的時代,馬一龍四飛四炸的9米直徑“超級獵鷹”火箭二級高級原型機要第五次試飛了。
(網友做的第五次試飛梗圖)
而這次,高級原型機的試飛終于成功。
三臺發動機全部點火成功,順利飛至10千米高度,然后關閉發動機并完成姿態調整,執行“腹部翻轉”機動動作精準對準著陸臺。
最后重新點火發動機實現受控著陸!
整個測試持續約6分鐘,著陸后底部出現局部起火,數分鐘后火勢被自動消防系統撲滅,著陸成功!
(網圖,黑色一圈是部分用來測試的隔熱瓦)
成功之后馬一龍開始在推特上發癲,瘋狂攻擊之前否定他的人,尤其是正在給他的登月艙合同使絆子的藍色起源老板貝索斯。
【馬一龍:@貝索斯,你踏馬人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