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是應對天災的時候速度很快,而老美則是應對軍事威脅的時候速度很快。
當然,至少現在還是這樣。
以后就……難說。
不過也不是所有軍種都關注這個,畢竟老美的空軍和海軍都是“爺”,他們可不會在泥地里打滾。
像城市巷戰和治安戰等適合重裝動力外骨骼發揮的地方,那是陸軍和馬潤的專屬。
或者說就是四等人海軍陸戰隊馬潤的活。
畢竟再怎么重裝的動力外骨骼也比不過坦克,尤其是在正面戰場。
而那些從軍隊退役到了公司繼續領兵……哦,帶領公司員工繼續上戰場的前軍官們,他們也是這么認為的。
“你們看這里,這個視頻拍的很清楚,這種重型動力外骨骼的各處支架上都有裝甲板的安裝孔,它們安裝防彈板的方式應該類似悍馬的附加裝甲?!?/p>
(原裝鐵皮之外的附加裝甲)
“沒錯,它應該也是采用了模塊化裝甲設計,可以根據不同的威脅級別和作戰需求,選裝不同等級的裝甲防護?!?/p>
“應該就是這樣,就像它現在執行救災任務,所以拆掉了沉重的防彈板,提升續航的同時可以攜帶更多救災物資?!?/p>
“它的防護等級應該比不了裝甲車,哪怕是輕型裝甲車,畢竟它的動力輸出和搭載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加裝太厚的防彈板,頂多像是全身防彈板的‘無賴戰士’一樣的防護力,可抵御輕型槍械射擊和爆炸破片?!?/p>
“伙計,游戲中的‘無賴戰士’對于步兵單位來說已經是最好的防護了,之所以現實中沒有,就是因為全身重甲太重了,可有了動力外骨骼輔助之后就不一樣了……”
(全身重甲的“無賴戰士”)
“無賴戰士”其實叫無畏戰士,他的全身重甲原型是笨拙臃腫的拆彈服。
不過相對于臃腫的全身拆彈服,無畏戰士的全身重甲更像防彈衣套裝,看起來更威武一些。
但這種威武有個問題,那就是重達50公斤!
如果再加上一系列的作戰裝備,戰士的負重就奔著100公斤去了!
所以這種無畏戰士只是射擊游戲中的一個重裝單位,并不會出現在現實軍隊中。
全身覆蓋的重型防彈裝備會極大地限制穿戴者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在實戰中,士兵需要根據具體的作戰環境選擇適當的防護裝備。
全身覆蓋的重型防彈裝備雖然在防護能力上很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士兵更需要的是機動性和靈活性,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
尤其士兵要攜帶大量的作戰裝備,那些東西加起來基本就是二三十公斤起步,已經不輕松了,所以防彈裝備基本上就是一個防彈背心。
而且全身覆蓋重型防彈裝備的散熱問題也是一個挑戰。
穿戴者在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散熱,可能會導致中暑或其他健康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高級防爆服設計了液冷系統,但這又增加了裝備的復雜性和重量。
如果是人力扛的話,那肯定受不了,但要是有了動力外骨骼,那就不一樣了!
有了外骨骼提供動力,戰士披上重甲之后就是高防護與高機動的“人形裝甲車”。
而且這種裝甲車目標很小,不僅可以藏在墻角,還能進入房屋,甚至可以爬樓。
從救災視頻里看到的東西還不止這些,因為他們還看到了重型動力外骨骼的破壞力。
可以直接把墻壁撞塌!
雖然是震后的危墻,也不是大都市的鋼筋水泥墻,但就重型動力外骨骼來說,破個門肯定是輕而易舉的。
而且還能像普通士兵攜帶突擊步槍一樣攜帶重機槍!
要是有一隊攜帶重火力的重裝動力外骨骼戰士空降到了城市,然后參與巷戰攻堅戰,那一兩個小時的“超短”續航好像也不是什么問題。
之所以巷戰都打的磨磨唧唧,就是因為“強攻不下”和“傷亡慘重”。
而一隊重裝動力外骨骼戰士突入戰場之后只要扛住了第一波傷害,然后沖進了作為防御工事的樓房里,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布戰事結束了。
想到這個,就有人牙疼了。
“無賴戰士竟然真的要從游戲走向現實了。”
“還是機動無賴戰士,機動更強,火力更猛……”
(類似圖,腿部機械結構和護甲比較帥)
“我們的動力外骨骼進度怎么樣了?”
“輕型動力外骨骼在小規模裝備測試了。”
“還測試?我記得幾年前就有小規模裝備測試,后來就沒了聲音,然后老中那邊就開啟了大規模測試,現在對面都有動力無賴戰士了,我們怎么還在測試?”
“不是同一家公司,之前那是雷神公司,現在這次是洛馬的?!?/p>
“哎,為什么我們就不能集中力量和資源搞一款動力外骨骼呢,非要這樣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試嗎?”
“安心,鮑勃,我們的技術還是先進的,現在只是在找最合適……”
就在老美苦惱的時候,老中的第二天又有新的地震發生。
這次是在高原瑪多,震級足有7.4!
好在當地地廣人稀,震中不在人口稠密區。
不過高原也有高原的問題,那就是有高寒和雨雪低溫天氣,需要抓緊搭設棉帳篷并發放棉被等御寒保暖物資。
于是外界再次見證了老中的救災速度。
只用了半天,安置點就搭建好了幾百頂棉帳篷。
就在孩子們還在興奮不用上學的時候,解放軍就給他們搭好了帳篷學校。
還當著記者的面問他們:“小朋友們,開不開心,在帳篷里上課是不是很新奇?”
小朋友:“……開心”
記者:“我們看到小朋友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小朋友們是不是真開心有待后續觀察,但看到這個視頻的觀眾們是真的開心笑了。
這也算災難中的一些小溫馨和小開心了。
災區有了解放軍和各界救援力量的介入,情況在飛速好轉,所以其他人就開始正常生活。
當然,在目前的大航天趨勢下,更多的人開始關注航天信息。
有人走進電影院觀看新上映的電影《速度與激情9》,也有人關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情況。
據說今年年底的時候藍星航天會交付一架“木鳶”級太空穿梭機給航天局,所以載人飛船真的看一次少一次。
之所以航天還是《速度與激情》電影的事,那是因為現在熱映的第九部主角們已經不滿足在地面飆車了,而是直接把汽車開進了太空!
【我原以為上一部直接在冰面上跑車、戰車、火箭車,還有潛艇魚雷齊飛就已經很牛逼了,沒想到這一部更牛逼,都上天了!】
【還不是一般的上天啊,而是上了太空,開車把衛星撞爛了拯救世界!】
【實在是無力吐槽,那個破車怎么可能那么輕易的載著人去了太空,就連路云都是老老實實的研發了“木鳶”級太空穿梭機。】
【就是,跟《速激9》比起來,《流浪地球》都不算科幻片,真科幻片還得看《速激9》?!?/p>
【哈哈哈,我看的時候就沒想那么多,就覺得場面挺大,挺震撼,值回票價了?!?/p>
【確實,大場面看起來還挺爽的?!?/p>
【這大概就是《速激9》重視國內市場的原因吧,竟然比北美早上映一個月!】
【那確實很重視了?!?/p>
【看票房預測,咱們國內大概能貢獻2億美元的票房,而《速激9》的全球票房預測好像也就7億美元左右?!?/p>
【才7億美元嗎?我記得7和8都是十幾億美元來著。】
【這一部雖然搞了太空大場面,但評分比較一般?!?/p>
【或許是汽車在太空撞衛星太離譜了吧,要關注航天還得關注一些真家伙?!?/p>
【對,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好像是定在月底發射了?!?/p>
【神舟飛船都十六號了啊,確實是老飛船該更新換代了?!?/p>
【確實,第一艘神舟飛船是九九年發射的,到現在都二十二年了?!?/p>
【沒事,咱們的航天科技一直在向前發展,神舟飛船估計明年就退役了,換成更好更便宜的太空穿梭機?!?/p>
【根據藍星航天發布的進度報告,說是今年年底就可以把量產的第二架“木鳶”級太空穿梭機交付給航天局了?!?/p>
【真不錯,我就喜歡先進的東西,航天科技還要繼續發展才行,要不是咱們有了“星斗”太空互聯網,這次地震怎么會這么輕松的聯系上外界尋求援助和報告情況?】
【對,原來的時候因為天災信號斷了相當不好弄,就算維修隊伍連夜搶修都要耗費很長時間?!?/p>
【對啊,這次地震的地方就很糟糕,一個是山區,一個是高原,拉網線都非常困難?!?/p>
【是啊,這次直接過去把“星斗”的接收器往地上一放就能恢復網絡,真的太方便了……】
【感覺咱們國家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了,我有點跟不上的感覺……】
【哈哈,不用跟,安心享受科技發展的便利就好……】
對于普通人來說科技基本上就是黑箱,所以知道它們是什么,然后能用來干什么就行了。
就像不少人都明白神舟飛船肯定要退役了,但是并不知道國家隊方面還需要考慮很多東西。
那就是空間站與航天員的安全問題。
老中發射神舟飛船的時候都會有下一個序列號的神舟飛船和載人火箭準備在旁邊,一旦空間站出了問題,航天員需要緊急逃生的時候,地面很快就可以準備一艘飛船接應。
但要是開始使用“木鳶”級太空穿梭機之后就不一樣了,它的對接口跟天宮空間站的大多數對接口可不一樣,只能跟太空碼頭的唯一一個對接口對接。
要是這里出了問題,就算有第二艘太空穿梭機去太空接應也不好接應。
當然,國家隊已經在搞新的空間站艙室了,為了應對以后的需求,天宮空間站二期工程的艙室比一期工程要大得多。
一是要有直徑1.2米的方形對接口用來對接太空穿梭機。
二是有了7米直徑的大型整流罩,艙室可以做的更大了。
但這都需要時間。
并且在一段時間內國家隊只會有一架太空穿梭機。
國家隊現在也知道太空穿梭機用起來又方便又便宜,并不甘心讓它對接在空間站上“空閑”半年。
但太空穿梭機離開了天宮空間站,那航天員緊急返回地球的手段可就沒了。
而這個時候,國家隊之前研究的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就派上了用場。
也就是之前新一代可重復使用載人飛船首次試飛順便搞的那次實驗。
新飛船上帶了一個小的充氣盾,帶上去的之后只有一小塊,等釋放展開之后它回自行充氣膨脹形成一個充氣的“隔熱盾”,可以為它后邊的東西隔絕再入大氣層時的沖擊和熱量。
(充氣隔熱盾)
它的作用就跟載人飛船上安裝的那個沉重的“隔熱大底”一樣,但要更輕便,更便宜。
飛船的基礎硬件輕了,那自然可以搭載更多的東西。
這其實不算什么黑科技,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研究了,國外稱之為“充氣式再入和下降技術”。
用途是使用充氣結構展開折迭的大型防熱盾,使得阻力更大彈道系數更低、更好的推開前方熾熱的空氣層,從而減速更快、受到的氣動加熱更低、返回地面更經濟安全。
還有發射儲存體積小重量輕、比降落傘堅固的多,因此能在降落傘無法承受會被扯爛的高度和速度下安全展開使用等優點。
國外發展充氣式再入和下降技術主要是瞄準未來載人火星任務,因為火星大氣非常的稀薄,降落傘減速雖然適用于幾百千克到兩三噸的無人著陸器、火星車等,但是對幾十噸的載人著陸器、居住艙等就無可奈何了。
于是就想出了充氣隔熱盾取代降落傘和剛性隔熱罩來減速到安全的速度后再用反推火箭進行軟著陸。
而除了火星應用和返回空間站樣品外,還可能用于宇航員應急逃生返回地球等用途。
此事在高達宇宙亦有記載。
(高達使用充氣盾突入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