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這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完顏阿骨打無疑是這個時代最璀璨奪目的那顆明星。
自秦以來,女真部族就生活在東北地區,那里到處都是雪原林海,人類生存比較艱難。
女真部族實力弱小,經濟落后,但凡遇到大國攻伐,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臣服歸附。
而各個王朝統治時,面對這片偏遠貧瘠的土地,實在沒必要浪費兵力武力統治,女真部族便一直延續著部族自治。
中原地區的璀璨文明與他們無關,紙醉金迷的富饒生活,更是他們所不敢想象的。
他們以捕魚狩獵為生,直至百年前,他們依然過著原始的部族生活,似乎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漏網之魚。
就是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小部族,在阿骨打的帶領下成立了金國,治下百姓直接從原始社會跨越奴隸社會,到達封建王朝的統治階段。
金國初建,需要積蓄力量,完顏阿骨打便一直以和談麻痹遼國。
遼國被金國的兩場大勝震懾著,有了議和的可能,致使大多數官員都沒了死磕的想法。
……
而大宋方面,因為金國與遼國達成了停戰協議,趙佶一直在猶豫,萬一兩國真的和解,那金國大概率會將消息透露給遼國。
那樣的話,宋朝廷將面臨遼國的質問和報復,甚至刀兵相見,若宋金兩敗俱傷,金國則可以坐山觀虎斗,甚至可以漁翁得利。
聯金滅遼是國之大事,自然不可能倉促決定。
經過兩年考察,三年接洽,宋金兩國信使多次往來,初步統一了聯合滅遼的計劃。
大宋朝廷內部對聯金滅遼的計劃爭議很大,贊成方的理由是:消除邊患,恢復領土。
一些官員認為,金國崛起迅速,與遼國有深仇大恨,可以利用金國的力量,以較小的代價達到滅遼的目的,這是戰略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反對方的理由是:朝廷對金國的實力意圖都不甚明了,不可低估金國的野心,高估自己的掌控力。
金國兵鋒正盛,遼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沖作用。而滅遼后,朝廷將直接面對更為強悍的金國,聯金滅遼等同于引狼入室。
而且宋遼有著長期的朝貢關系,無故背棄盟約,也不符合儒家道義。
朝堂上吵成一團亂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可收復燕云十六州,是宋朝歷代帝王的心病,面對這樣的顯著功績和無上榮耀,趙佶心動了。
他拍板決定聯金滅遼,為了防止兩派搗亂,趙佶還私下給阿骨打寫了一封親筆手書。
三月份,也就是高世德剛穿越過來的時候。朝廷任命趙良嗣為使者,讓他以買馬的名義出使金國,實則正式洽談聯合滅遼的計劃!
因為走的是海路,史稱“海上之盟”。
金國經過幾年沉寂式發展,國家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完顏阿骨打也再次將伐遼計劃提上日程。
四月底,趙良嗣抵達金國,金國為了在談判前展示軍事實力,特地邀請他隨軍,觀摩金軍攻城。
五月初,完顏阿骨打親率五萬大軍攻打遼國上京。
遼國境內有東西南上中五座都城,遼國上京在當今世界雄城排名中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可這樣的雄城,金兵只用了兩個時辰,就攻克了外城,上京留守耶律撻不野在絕望中開城投降。
只一個上午,遼國的上京就淪陷了,趙良嗣心中的震驚一點不比遼國官員小,‘所有人都小瞧了金國呀!’
此時的趙良嗣甚至有些后悔提出聯金滅遼的計劃了。
他出生于遼國,早年也在遼國當官,但說到底他是個漢人,也正是因為他的漢人血統,他在遼國官場備受排擠,這才有了他隨童貫歸宋的歷史性時刻。
金兵入城,接管了城防治安。
完顏阿骨打騎馬走在隊伍最前方,他欣賞著這座繁華的都城,這里的每一磚每一瓦,每一條街,每一座宮殿,都讓他心馳神往。
金國剛從原始游牧部落中脫離出來,他們雖然也打下不少州府,可普通州府怎么能和上京城相提并論?
無論是規模,還是繁華程度,兩相對比,簡直如同云泥之別。
進入上京城的金兵,特別是女真族的本部人馬,簡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哪都覺得新奇,驚叫連連。
完顏阿骨打入駐富麗堂皇的皇宮,他同樣感慨萬千,這可比他在大本營建造的皇宮氣派太多了,是的,他很喜歡這個城池。
完顏阿骨打在皇宮內宴請了趙良嗣,談判正式開始。
趙良嗣舉起酒杯,起身面向完顏阿骨打:“金國陛下神武非凡,今日之戰,實乃兵家之典范,外臣代表宋國朝廷,向您表示恭賀。”
完顏阿骨打坐在上位,面帶微笑,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趙大人過譽了。”
他舉起手中的酒杯,向趙良嗣示意,這仿佛是拉開了兩國合作的序曲。
金國官員:“遼帝荒淫無道,寵信奸佞,使得朝政**,遼國近年來暴政連連,百姓苦不堪言。”
宋官員:“遼政不綱,人神共棄之!”
“我們女真部落,也曾飽受遼國的壓迫和剝削,今天終于出了一口惡氣。”
“宋金兩國互為友好,共同面對遼國的威脅,理應攜手合作,共謀大業。”
雙方互相客套一會兒,又數落一通遼國的殘暴,酒宴也終于進入了正題。
“此番外臣奉我國陛下之命,帶來了親筆御書,還請金國陛下御覽。”
趙良嗣將趙佶的手書交給一名太監,太監轉呈給了完顏阿骨打。
這是趙佶的御筆,上面還封著火漆,趙良嗣此時還不知道里面都寫了什么。
完顏阿骨打將信件看完,又讓趙良嗣自己看其中的條款內容。
御筆中有一段這樣寫道:“……據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趙良嗣看得眼皮直跳,他心道:‘壞了!’
“燕京并所管州城”,這幾個字是個天大的大雷。
在漢人眼里,燕云十六州是一體的,這句話自然是以燕京為首,燕云十六州的全部。
可在遼國人眼里并非如此。
當即就有金國的大臣開口了,他正是抓住這個漏洞,特意指出,趙佶要求的是燕京及燕京所管轄的幾個縣城。
這人是遼國的降臣,這個時候他自然要表現自己的價值,為金國謀利益,就是為自己謀利益。
這種模糊用詞,真的不該出現在兩國談判的信函里。
燕京距離宋朝邊境還有數百里,中間還隔著好幾個州呢,若兩國聯手成功滅遼,那豈不是在金國腹地有一座大宋的城池?這樣的城池要來有用嗎?
趙良嗣的腦袋都是懵的,‘媽呀,我們出兵滅遼,只為了得到一座城池?還是一座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