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城這邊山多,能產的也就是山鹽,不如海鹽穩定,大周沿海的就是益州和并州。
想要進軍鹽業穩定賣鹽,看來只能著人再去青州大山中尋尋了。
雖然眼下沒鹽礦,但這寧泰商行秦起也不會讓他好過,鹽田加藥局,秦起肯定得想辦法把他這兩條腿給打折。
畢竟,就算自己不找他的麻煩,他也遲早要來自己的麻煩,何不先發制人呢?
拿了二百兩銀子給李安去打點后,就跟著李安去弄鹽商所需要的文書,也就是鹽引了。
大周鹽引好弄,主要是有兩大因素。
第一,就是大周海岸線不長,產鹽不多,必須要鼓勵商賈自行進山尋找鹽泉,不然鹽全靠進口,容易被卡脖子。
第二,就是大周收的鹽課鹽稅很高,鹽商收入的四成要交給朝廷。
同時,為了維持白鹽價格穩定,官府還規定了粗鹽的基準價格,其實鹽商并賺不到大錢。
這也是就為什么寧泰商行后面要去弄寧泰藥局,掙朝廷的錢的緣故了。
不過,鹽分為三種,頂級的雪鹽,中級的白鹽,都沒規定價格,畢竟老百姓也吃不起。
呵呵,這對秦起來說利潤空間可就很大了!
弄鹽引花了近一個半時辰,也基本上弄清楚狀況。
秦起的鹽引寫清楚了,他只能在青州范圍內售賣,無論雪鹽,白鹽,粗鹽都有售賣權,每個月售賣的數量不得超過兩萬石。
對于粗鹽的價格,規定為每石二兩到二兩五錢之間,是雜米米價的十倍。
但這跟秦起有什么關系呢?他又不會賣粗鹽!
告別李安回來時,趙明河那邊剛好帶鄉軍回來。
“有點事,需要改變一下行程。”
“還記得之前你去的鹽田嗎?咱們先去那邊逛逛。”
趙明河點點頭,秦起的安排他自然不會質疑,加上鄉軍這邊還派來了張凌岳組織隊伍。
畢竟鄉軍的幾個頭領中,就他清閑。
李蛋要加強村莊的崗哨,嚴加訓練,北庭家兩兄弟也要訓練新入伍的那批人。
屠剛……打架找他還行,別的指望不了。狼胥那就更扯淡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張凌岳也學了不少東西,總不能就這么一件小事兒還能辦不好吧?
放心交給張凌岳之后,秦起就跟著老丈人和幾個鏢師,啟程去了鹽田。
定安城周圍本就多山,鹽田的位置離定安城也不遠,一炷香的功夫也就到了。
一靠近鹽田區,便看到山上被劃分出了一片片梯田一般的曬鹽田。
山鹽都是尋找山間的鹽泉,將含有鹽分的鹵水提取出來之后,加入草木灰煮制,或者像這樣暴曬取鹽。
每年三四月風大日曬,是最好的制鹽時間,雖然現在還沒到,但鹽田的工人們已經忙碌了起來。
每次曬制的鹽田都需要刮取至少三到四次,第一層取出來的是最漂亮的雪鹽,供給官家富人使用。
第二層取出來的是白鹽,價格也比較貴,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好的鹽了。
后面第三層第四層產出來的鹽,因為會受到鹽田泥土的影響,顏色和品質都不太好,一般都是給普通老百姓和牲畜食用的。
因為近年乃是饑荒災年,有大量的劣質粗鹽囤積。
畢竟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誰還會大量買鹽呢?
而這些就是秦起準備打斷他們這條腿的關鍵一步。
來到鹽田,秦起便去倉庫溜達了起來。
有用鹽引的鹽商,擁有鹽田的可謂是千中無一。
絕大多數的鹽商還是找鹽田或者去官府手里進貨,然后再帶到不同的地方售賣。
高級的雪鹽,白鹽,產鹽的鹽商一般都是不外賣的,只會將粗鹽賣出。
畢竟粗鹽的產出量大概是雪鹽白鹽的四五倍,賣起來又不麻煩又不掙錢。
像秦起這樣剛進軍鹽業的小鹽商,也就只能撿撿大鹽商吃過肉的碗舔舔。
只有弄到一塊鹽田,那才是真正的翻身。
“這粗鹽怎么賣?”
秦起問道。
剛才買的時候,已經驗過了鹽引。
“這種一兩六錢一石。”
負責看管鹽田的掌柜的眼皮都沒抬一下。
這么貴?
秦起暗暗一驚。
一兩六錢一石,算上售出后四成的鹽課,成本價就到了二兩二錢四分。
在安康縣,這粗鹽的售價就是二兩四錢一石。
這一石的粗鹽,利潤才一錢六分,好家伙!
“這粗鹽的品質不咋地啊,都只能拿去給畜生吃了吧?”
秦起抓起一把,皺著眉頭想要壓點價格。
他身上帶出來一些錢,加上定風山賞錢一千兩,寶器軒那里兩千多兩。
刨去獎賞和花銷的各種,現在秦起身上也就三千六百多兩的白銀。
這能買多少啊!
“現在的人跟畜生有區別么?”
“人吃,畜生吃,不都一樣?”
“活下去就不錯了,有什么資格挑三揀四的。”
掌柜的不屑一笑。
“我如果要的量大呢?”
“價格能不能便宜點?”
“量大?多大?”
那掌柜終于睜開了一點點眼皮子,看向秦起。
“兩千石以上,我可收一兩五錢。”
這兩千石的數字也不是他胡說的,而是現在鹽田之內還有兩千多石粗鹽沒賣出去。
他當然希望一下清空庫存了。
秦起算了一下自己身上的錢,直接一拍那掌柜的肩膀。
“好,我要兩千四百石!”
那掌柜的瞬間便瞪大了雙眼。
兩千四百石,那可就是三千六百兩。
這對一般的小鹽商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這人,這么有實力的么!
要知道,這三千六百兩,不是資產,而是流動資金啊!
“好好!”
見秦起直接將銀票和銀子全都掏了出來,那掌柜臉色頓時激動了起來,拉著秦起就去寫契。
整個大周一年產出的鹽有近百萬石,其中靠海的益州,并州占了六成。
青州占的份額并不多,去年的產出約在八萬石。
這個鹽田,去年的產出則在七千石,并不算多。
這些數據,自然都是李安告訴秦起的。
這七千石中,有五千是粗鹽,賣了大半,囤積在手里的還有兩千多石。
秦起這一次性買走,怎么不算人家的大主顧呢!
不過就算以這個價格拿下,不算人工店鋪,只算鹽課成本就達到了二兩一錢。
兩千四百石,利潤也就微薄的七百二十兩,再刨去店鋪人工……
現在知道為什么那掌柜見秦起一下掏出三千六百兩來買粗鹽,眼睛為什么會比全險半掛的大燈還亮了吧?
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兩千四百石的粗鹽到了秦起手里,能賺的可就不止這么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