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 .】,精彩無彈窗免費閱讀!
崇禎二年五月,毛文龍做出了他在歷史上最后一次警報,他直接向崇禎天子報告,說他已經探聽到后金的行動計劃,皇太極有意要從薊門破口入關。毛文龍在奏章中還給出了具體的時間,他認為這次空前的入侵計劃大概是在十月中旬左右。
毛文龍在奏章中把后金匪夷所思的計劃再次歸咎于袁崇煥對他的經濟封鎖、以及隨之而來的東江鎮瓦解。
無論是這個歷史還是黃石原本的世界,在崇禎元年下半年,明廷都在議論是不是該把東江鎮移鎮蓋州,是不是應該支援東江軍直攻遼陽,這個時候后金正龜縮在遼中平原,大概絕對不會有人想到他們竟有一天能突襲關內。
可是袁崇煥開始議和僅僅數月后,東江鎮就放棄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陸地領土,幾乎徹底喪失了牽制能力。而后金不出一兵、不發一矢,就奪回了東江鎮無數烈士用鮮血換回來的土地,從東到西領土擴大了近三倍,披甲兵也翻了一番。
在歷次給遼西的預警中,毛文龍對寧遠之戰的預測和后金實際出兵時間僅差了一天,寧錦之戰則僅差了兩天,這次毛文龍對薊門有險的警報比真正遇險提早了五個月,是算命先生毛文龍一生中最超前的一次預言,不過也是他誤差最大的一次。毛文龍預測的時間是十月中旬,而皇太極出兵破口的時間是十一月初二,前后差了有十幾天之久。
毛文龍在他發出地最后一次警告中。竭盡全力地向崇禎天子呼吁,請求明廷停止對東江鎮的經濟封鎖,讓遼東子弟能夠免于饑寒。毛文龍情辭懇切地向皇帝保證說,只要東江軍能吃上飯,他們一定會為保衛國家出力的。和黃石原本的歷史一樣,文臣對毛文龍的這次警報嗤之以鼻,聲稱這不過是毛文龍討餉的“故伎”罷了。
幸運、抑或者是大不幸?后金的戰車正沿著毛文龍預言地軌道疾馳。五個月后皇太極在毛文龍預言的時間段里、在毛文龍預言地地點進行了第一次對大明腹地的入侵,毛帥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明廷原本還是有機會作出針對性安排的。
幸運、抑或者是大不幸?正是毛文龍用畢生精力與之斗爭的敵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毛文龍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想著要警告他的祖國,還在想著要為國出力。當毛帥最痛恨的敵寇用蹂躪他祖國腹地地行為來證明他的忠誠時,一直被誣蔑、踐踏、諷刺、侮辱的毛帥若是九泉之下有知,他是會痛哭還是會憤怒呢?
……
五月初五,東江島。
毛文龍收到袁崇煥的信件后,立刻就準備動身離開東江鎮本部,前往雙島為自己的部下們討糧食。
毛承祿、孔有德等人聞訊急忙入大營。最近蒙古各部的謠言傳得滿天飛,從四月底、閏四月初開始,蒙古各部就不時有人在傳說,皇太極給袁崇煥提出的議和條件中包括一條“以文龍首來,方可議和”。
見毛文龍仍要動身去雙島,孔有德焦急地說道:“義父。現在蒙古各部哄傳,說袁大人要對您不利,以證明朝廷和建奴議和的決心。”
毛文龍一臉不以為然地神色,滿不在乎地說道:“永詩你過慮了,議和這么大的事情,朝廷不點頭。袁大人如何能做主?”
“伯父,”毛承祿是毛文龍身邊最后一個活著的侄子了,他也發急道:“黃帥前不久還來了好幾封密信,要伯父見袁崇煥的時候定要布置刀斧手,以備不測。”
“黃石還是那么荒唐,他一向敵視袁大人,這次估計又聽到了什么風聲,就擔心起我來了。”毛文龍搖頭大笑了幾聲。黃石不憚以最陰暗的想法揣摩袁崇煥的用心,這讓毛文龍覺得有些過分了,所以黃石來地那幾封信他和幾個心腹看完后便都燒掉了。免得給黃石招惹是非。
“吾乃欽差平遼便宜行事掛先鋒將軍印東江總兵官。賜尚方寶劍、大明太保。”毛文龍說完后傲然抿一抿嘴,對孔有德和毛承祿說道:“我是欽差大臣、總兵官、平遼將軍、太保。還有尚方寶劍,沒有皇上首肯,誰敢動我一根毫毛?”
孔有德和毛承祿對視了一下,最后還是由孔有德喃喃地說道:“黃帥一次又一次地來信,還是小心一點吧,讓袁大人來東江島好了。”
“不行,這樣說不定袁大人就又找到貪污我東江軍餉的借口了。”毛文龍嘆了口氣。
黃石雖然有心幫助東江鎮,但他還是沒有膽子敢于明目張膽地從福寧鎮撥給東江鎮軍糧。何況就算黃石肯撥,毛文龍還不敢要呢,兩個軍鎮私下進行溝通,這世上決不會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容忍的:“看看我們東江鎮吧,每天都有人餓死,我一定要去雙島,我不能給袁大人貪污我們東江軍餉的任何借口。”
崇禎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袁崇煥從寧遠出發,浮海去雙島同毛文龍討論有關軍餉事宜。
在幾天的會談中,袁崇煥反復讓毛文龍交出軍權,但毛文龍卻拒絕私下交出軍權。毛文龍認為東江鎮乃朝廷所有,他無權把軍權私下交給某個人。
六月五日,袁崇煥進行突然襲擊,痛斥毛文龍有十二項大罪:
第一,不肯讓文官來管理東江鎮的錢糧;
第二,八年來從來沒有立過任何戰功;
第三,奏章上的語氣不夠恭敬嚴謹等;
第四,八年來從來沒有發給過士兵軍餉和糧食;
第五。不**官同意,擅自向天啟皇帝請求開馬市,和蒙古人賣馬也從來不讓文官插手;
第六,認了大批干兒子、干孫子,總數超過千人;
第七,欺騙商人錢貨,欠賬不還;
第八。生性好色;
第九,不給遼民吃飽飯。導致無數人餓死;
第十,瞞過天下人的耳目,在一個不為人知地島嶼上偷偷給魏忠賢立生祠;
第十一,曾經在戰報上吹過牛,掩敗為勝;
第十二,八年來從來沒有收復過一寸土地,浪費國家糧食還觀望養敵。
說完十二項大罪后袁崇煥就向北京方向叩拜。表示他要遵從圣旨把毛文龍立刻斬首。毛文龍聽聞是皇帝的旨意后,面沖北京方向而跪,束手就戮而沒有進行任何反抗。
殺完毛文龍以后,東江眾將撫尸痛哭,島上兵丁洶洶。袁崇煥覺得這樣可能不利于自己地形象,就在第二天主持了對毛文龍地祭奠儀式。在祭奠儀式上袁崇煥聲淚俱下地大哭了一場,難過得癱在地上半天都站不起來。袁崇煥把一切罪責都推給了崇禎天子——那個無限信任他的少年,他聲稱自己昨天殺毛文龍乃是“奉旨行事”。是“國家**”,而今天自己大哭一場,乃是“同僚私情”。
不得不承認袁崇煥地演戲功夫還是一流的,從此以后東江鎮普遍認為是崇禎下密旨令袁崇煥殺人。在黃石原本地歷史上,后來孔有德跑去做漢奸后,就打出“南朝君昏臣奸。陷害忠良,毛帥既忠且勇,尚遭屠戮。”的旗號,當孔有德等幾大漢奸打著這個旗號進攻旅順等地地時候,大批東江軍官兵都望風而降,竟然都跑去參加了漢奸軍。
……
崇禎二年六月十二日,毛文龍死后七天,遼陽
“毛文龍死了,已經確認了。”
皇太極說完雙島之變的過程后,四大貝勒的議事帳中竟然出現了片刻的沉默。過了一會兒阿敏開腔道:“文龍雖然多年與我們為難。狡計百出。但他畢竟是一個豪杰,竟然就這樣死在一個小人的手里。真是……真是……”
阿敏說了兩個“真是”后就打住不說了,似乎他也找不到特別合適的形容詞。莽古爾泰楞了一會兒才輕聲說到:“你不是老說大金之友袁崇煥么?怎么今天你也叫他小人了。”
“我養了很多條狗,我很喜歡它們,就像是我的老朋友一樣,不過它們還是狗。”阿敏臉上竟有一絲地憂傷,不過微微咧開的嘴上還浮著那抹玩世不恭的微笑:“文龍是我的敵人,幾年來文龍給我不知道添了多少麻煩、不知道殺了我們多**孺族人、我只恨不能親手把他千刀萬剮,但這不影響我說他是一個豪杰。”
代善發出了低聲的一句感慨:“可惜父汗沒有看到這一天。”
帳篷里的氣氛變得更沉重了。皇太極突然朗聲說道:“我們這就去祭奠老汗王,告訴他毛文龍已經死了,而且死的很恥辱,父汗一定會很欣慰的。”
剩下三個人都點了點頭,皇太極突然輕松地吐出了一口大氣:“好了,我們整旅西征吧。”
……
六月十五日,毛文龍死后十天,后金方面已經確定了這次出兵地計劃,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出兵入關,阿敏和代善留守。
這次的進攻方向是大明富饒的京畿地區,各旗都希望能分一杯羹,所以皇太極也就從諫如流,下令所有的牛錄都參與出兵,以保證大家都能嘗到甜頭。
“每牛錄出披甲兵或十人、或十五人,先到喀喇沁蒙古的地盤上,然后破明國邊墻,長驅直入。”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兩人正在商議出兵的問題,前者正向后者敘述著這次出兵地總兵力。
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后金有二百余牛錄,每牛錄理論上會有三百個從十六歲到六十歲的男丁,根據每三丁抽一甲的原則,后金大約有兩萬披甲。等皇太極繼位后,他把每牛錄的理論編制降低到了二百男丁。全后金共有三百牛錄,而每個牛錄則提供八十披甲。
這一時期,后金政權除去蒙古軍和漢軍,滿洲八旗披甲兵約有兩萬四千人。這次進攻北京,皇太極從每個牛錄中都抽出十到十五個白甲兵,組成了共計四千人地精銳突擊部隊,剩下的甲兵則繼續分散在后金各地負責治安和防御。
除了四千人的戰斗部隊外。皇太極還動員了大約一萬人左右的無甲旗丁和包衣,他們仍像寧遠、寧錦兩戰一樣負責去推手推車。以便把搶劫到的物資搬運回后金的地盤,這樣后金自己出動地嫡系部隊大約為一萬三千人到一萬五千人。
“等到了喀喇沁蒙古那里,我們還有會一些盟軍。”皇太極一直想讓蒙古人相信大明是徹底地欺軟怕硬,這次袁崇煥不惜靠殺死主戰派將領來乞求議和,正是皇太極用來說服蒙古人和他結盟的最好武器:“我們大概要先后和三十六部蒙古會盟,他們也會出動五千披甲和數千男丁來搬運東西。”
莽古爾泰顯得有些不滿,這樣后金軍總兵力不過在兩萬五千人左右:“這么少。才一萬多蒙古人啊。”
“沒辦法,這是第一次嘛,他們對大明還有所忌憚,認為是一個不好惹地龐然大物。不過等這些狼嘗到了血味,他們就不會松口了,只要我們能保證蒙古各部都搶到足夠多的東西,下次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參加我們了。”皇太極顯得信心十足。
林丹汗現在對大明已經徹底喪失了信心,也開始進行無視大明的兼并工作。并試圖像后金一樣以武力脅迫大明來給歲幣。
“只要我們贏了這一仗,這三十六部蒙古就都和我們綁在一起了。”
蒙古地區也承受著天災的影響,所以蒙古人同樣渴望掠奪。不過在第一次破口前他們還是打算為自己留下些退路,除了鐵了心跟后金混的喀喇沁蒙古外,大部分蒙古部落還在觀望,或者是把部落的旗號隱藏起來。偷偷摸摸地派一些人來和后金會師。
但皇太極相信只要這次能成功地擄掠大明最富庶地京畿地區,那么其他蒙古部落、甚至包括林丹汗在內,也就都會加入或者仿效后金。只要能得到足夠的財物,皇太極也就有辦法從幾家晉商那里購買急需的糧食和其它各種物資。大明這么大的一個國家,皇太極相信他總是能找到一些黑心商人的。
“只要我們這次能夠成功,以后大明邊墻以外盡數皆是敵國,大明上萬里長的邊墻,他們如何防備得過來啊。”皇太極感慨地看著地圖,打量著明帝國這么大的一個龐然大物。后金政權苦苦掙扎多年,但土地旋得旋失、人口不斷減少。他們幾位貝勒看上去還算風光。但實際卻過著如履薄冰的日子:“終于。我們就要出頭了,以后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黃石呢,黃石還是會回來地啊。”雖然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但莽古爾泰還是無法抑制自己心中那份恐懼,明明知道八弟眼下興奮,但莽古爾泰還是忍不住潑冷水道:“如果形勢太壞,黃石還是會被調回來的。”
“這次破口以后,就是黃石回來也沒有用了。”皇太極輕笑起來,他隨手指了指地圖上一望無際的蒙古草原:“他一個都督總兵,手下撐死能有一萬戰兵吧。以前我們地不過數千里,被困在遼中平原這么一個小籠子里,暫時容他猖狂一番。等這次破口大掠之后,漠南蒙古盡入我大金掌握,他一萬步兵能做得了什么大事?這關山萬里,我們隨處都能直入大明腹地,他靠著一萬步兵就能都堵住不成?”
“嗯,八弟你說的是,等我們拉攏了蒙古各部,隱隱就有了和明國分庭抗禮之勢了。”莽古爾泰看著地圖憧憬著未來,心中也被巨大的喜悅所充滿,這苦日子終于就要到頭了。
“不過這是我們第一次拉上蒙古人,所以還是不要打什么硬仗為好,人也是死得越少越好。”皇太極擔心損失太大會讓蒙古人心寒,這次入關一定要起到一次模范作用。以便讓盟友更加死心塌地跟隨自己干下去,也能讓另一些保持觀望態度的蒙古人加速投入后金地懷抱:“兩萬到三萬兵力,一萬的披甲,說多也不多,但說少也不少了,只要能應用得當還是大有可為的。”
莽古爾泰贊同地點了點頭,跟著又問道:“喀喇沁那里的糧草準備得怎么樣了?”
過去后金根本無力占領遼河以西的土地。攻破廣寧之后也就是把東西搬運回遼陽,因為他們的糧食已經快不夠吃了。所以更加無法維持大軍在外。以往寧遠、寧錦兩戰他們都是從右屯吃起,而大凌河、而杏山,一路靠的都是關寧軍地軍糧。后金的戰術和毛文龍相同,只帶上最開頭地一部分糧草,然后就是把敵人地東西往自己家里搬了。
所以等到閻鳴泰執掌遼事后,閻鳴泰做地第一件事就是把錦州等地的東西都搬運回寧遠,閻鳴泰地理論就是要讓后金“野無所掠”。結果后金立刻就喪失了去搶劫關寧軍的能力。而天啟七年和崇禎元年這段時間內,后金軍對東江軍和蒙古的進攻也非常無力,因為這哥倆都是窮鬼,后金不可能靠搶他們兩地發財致富。
在黃石原本地時空里,這也是東江鎮地盤最大的一段時期,毛文龍背后好歹有個大明,后金軍也對進逼到海州的東江軍也沒有什么反應,實在是因為和東江軍死磕什么好處都沒有。白白消耗糧食和人命,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朝臣們在崇禎元年時紛紛主張把毛文龍移鎮蓋州。
現在毛文龍死了,東江鎮也放棄了海州、蓋州、復州、金州,一路退回到旅順去,但這并不意味后金軍不需要考慮糧食問題。第一。遼陽也沒有余糧;第二,以現在后金政權的經濟能力,把糧食轉運兩千里送去喀喇沁蒙古那里也不是它能做到的大工程。
從漠南蒙古征集糧食更不可能,因為崇禎二年漠南草原又遇到了大旱,蒙古各部把小羊羔都吃了,還是有大批的人餓死。所以皇太極只好另想辦法籌備軍糧,他的計劃就是向袁崇煥購買明軍的儲糧。這個計劃非常具有可行性,因為崇禎為了保證袁崇煥能實現“五年平遼”,所以就把從百姓那里搜刮來地大批糧食運到寧遠,現在袁崇煥手里拿著明帝國一半以上的國庫存糧。
喀喇沁蒙古旁邊就是薊鎮。把軍糧放在那里的話。等后金軍隊入侵明朝腹地的時候就直接可以用了,真是再方便也不過。自打開始議和以后。皇太極就派了幾百人去喀喇沁蒙古那里,這些人和喀喇沁蒙古一起到袁崇煥那里去購買明軍的軍糧,然后儲存起來,以備入侵時提供給部隊使用。
“以前購糧的事情一直進行得不錯,最近還沒有派使者來報告情況,不過有袁崇煥在,應該沒有什么好擔心地。”皇太極淡淡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