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會上,當她提出"銀發數字生活培訓班"的構想時,所有人都愣住了。
"教老年人用手機?這算什么職業教育?"劉明輝第一個反對,"我們的優勢是實操技能培訓?。?
"但政策對非學科類培訓限制少,而且老年人不受線上沖擊。"張淑芬展示調研數據,"更重要的是,這能讓我們的老師傅發揮所長——耐心、細致、手把手教。"
"我贊成!"馬建國突然舉手,臉漲得通紅,"我...我老娘就是不會用手機支付,上次差點被騙..."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達成折中方案:保留核心技能培訓,同時試水"銀發課堂"。為節約成本,學校決定將閑置的東側教室改造成"線下體驗中心",與一家小型在線教育平臺合作開發適合中老年的課程。
轉型的艱難超出想象。第一批"銀發學員"平均年齡62歲,最年輕的55歲,最大的78歲。他們中有退休教師,也有不識字的農村老人,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張校長,這課沒法上啊!"計算機專業的小王老師訴苦,"教了十遍微信視頻通話,李大爺還是記不住步驟..."
"用這個試試。"張淑芬遞給他一張彩印的流程圖,上面用超大號字體和箭頭標注著每一步操作,"趙剛想出來的辦法。"
令人驚喜的是,老人們對趙剛這些"同齡老師"特別信任。當年輕教師講解時,老人們總說"記不住",但換成趙剛用"工廠術語"比喻——把微信叫做"對講機",朋友圈說成"車間黑板報"——老人們居然一聽就懂。
"有意思!"陳奶奶興奮地展示她剛發的朋友圈,"比我孫子教得明白多了!"
首期"銀發班"結業那天,二十位老人集體給學校送了面錦旗:"春風化雨潤銀發,數字鴻溝變通途"。張淑芬捧著錦旗,想起之前被誣告"強收禮物"的鬧劇,不禁百感交集。
就在學校漸漸找到新方向時,一個意外機遇降臨了。那天,張淑芬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訪客——林小雨,EMC中國區總裁林總的女兒,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UI設計師。
"張阿姨,我爸說您在探索線上教育?"林小雨開門見山,"我覺得您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正確的產品定位。"
她指出,市面上所有在線教育平臺都在爭搶年輕人市場,卻忽視了中老年人這個"數字難民"群體。而春風學校的優勢恰恰在于——有一批最懂如何向"非數字原生代"傳授知識的老師。
"我們可以打造一個專門服務于45歲以上人群的OMO學習平臺。"林小雨眼睛發亮,"線下體驗,線上鞏固,用最適合他們的方式教學!"
張淑芬聽得入神,但現實問題擺在眼前:"開發這樣的平臺要多少錢?"
"如果您信得過我,"林小雨笑著說,"我可以帶團隊義務做MVP(最小可行產品)。我爸爸說...您當年給他的幫助,值得他回報。"
夜深人靜,張淑芬在新建的"銀發課堂"里踱步。教室里貼著趙剛設計的各種學習口訣,黑板上還留著馬建國歪歪扭扭的板書。窗外,一彎新月掛在天邊,清冷的月光與教室里的暖黃燈光交融在一起。
手機震動,是劉明輝發來的消息:"媽,我想通了。明天我們一起討論OMO方案吧。另外,城南的房子有人出價了..."
張淑芬微笑著回復:"留著吧,你爸會高興的。"
她關掉燈,輕輕帶上門。走廊墻上掛著的校訓在月光下依稀可見:"學習改變命運,知識照亮人生"。這曾經是她和兒子的寫照,現在,又將照亮多少人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