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您放心,孩兒已經想明白了,以后絕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郭宗訓正說著,郭榮突然笑著打斷道:
“訓兒,你說的很對,朕心甚慰!”
“不過你要記住,朕看人是不會錯的,趙匡胤是個絕對的忠臣……”
郭榮說著,又開始回憶起了與趙匡胤的崢嶸歲月!
聞言,郭宗訓卻忍不住吐槽道:
老爹啊老爹,您可知,只有您活著他才是忠臣……
“訓兒,你知道嗎?”
“當初高平之戰時,漢賊聯合契丹攻打我大周,朕御駕親征,可右路軍主將樊愛能竟然臨陣脫逃,漢軍逼近中軍,朕當時可謂是生死一線!”
“多虧了趙匡胤,當時若不是他與張永德率4千親兵拼死保護朕,朕早就死在戰場上了!”
“而他趙匡胤在戰場上即使被箭射傷仍血戰不止,最終堅持到了援軍趕來,才擊潰漢遼聯軍!”
郭宗訓撇了撇嘴:果然又是高平之戰!
是,我承認他那時的表現夠勇猛,夠忠誠,可老爹你知道在你死后,他是怎么欺負孤兒寡母,竊取大周江山的嗎?
于是睜大了眼睛,滿臉敬佩地說道:“原來趙指揮使如此忠勇,難怪爹爹您會如此信任他……”
郭榮越說越有興致,繼續道:“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大義無私之人!”
“當初趙匡胤隨朕征討李唐時,其父趙弘殷率部深夜抵達渦口城下,要求立即開城。”
“可他趙匡胤登上城樓正色回應:‘父子至親固不可廢,但城門啟閉關乎軍國大計,豈可因私廢公?’”
“他堅持按軍規等到天明才放他父親入城,此舉,非薄于親,實厚于國也!”
“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像那個故事里的蕭靖那般狼子野心?”
郭宗訓幾乎快要忍不住翻白眼了:
你知道什么叫人設嗎?
他這是在凹人設啊!
連王杲都能看出他的無情和虛偽,老爹,你難道看不出來嗎?
他不這么做,怎么展現出他的大義?
他可是連奪權篡位都要營造出一個被逼無奈的人設……
于是滿臉“贊嘆”地說道:“趙指揮使當真大公無私,堪稱表率,孩兒錯了,僅憑一個故事,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郭宗訓滿眼欣賞地說道:“還有!”
“滁州之戰后,趙匡胤繳獲了府庫財物,朕派人前往核查,眾人皆以為他必私藏珍寶,結果他車內裝的全是書籍。”
“朕曾當面問他為何如此,你知道他怎么說的嗎?”
我當然知道!
他說“臣愚鈍,唯知讀書可明事理、裨圣治。”
真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他愚鈍?
可笑,他要是愚鈍能成為大宋開國之君?
郭宗訓暗暗嘆了口氣,故作好奇道:“他說什么?”
郭榮感慨道:“他說‘臣愚鈍,唯知讀書可明事理、裨圣治’,這樣一個不畏財貨所動的正人君子,又怎么可能會是蕭靖那般的貨色?”
郭宗訓“哇”了一聲:“原來他竟如此清明……”
廢話,他要的是天下,是皇位,當然不會為財貨所動!
郭榮皺了皺眉,怎么聽都覺得好大兒那句話怪怪的。
于是又道:“怎么,你不信?”
“朕告訴你,朕也曾試探過他!”
“當初,朕以面相試探,當面說他方臉大耳,實乃帝王之相。”
“朕永遠都記得,他趙匡胤只說了一句‘臣之身心皆屬陛下,若陛下需臣項上人頭,臣當立即奉上!’”
“說完就要拔刀自盡,若不是朕攔著,他當時就死了!”
郭宗訓挑了挑眉:
不會吧,這個傳聞竟然是真的?
趙大啊趙大,你果真是個狠人!
老爹,你那時真該讓他自盡的,多省事啊……
郭榮的聲音再次響起:“還有一次,朕記得是李璟為離間朕與趙匡胤,暗中遣使饋贈黃金3000兩!”
“可他趙匡胤竟直接將黃金原封不動送交朕,并奏稱:‘臣受陛下厚恩,豈敢私通敵國?’”
郭宗訓也不由地暗自佩服:
果然能當皇帝的就不簡單啊!
在這一方面,老爹你雖為“五代第一明君”,卻還是不如他心機深沉啊……
郭榮興致來了,話也攔不住了,繼續道:“當初,朕讓他整頓禁軍時,他也是公正嚴明,從不徇私……”
聞言,郭宗訓皺了皺眉,整個人瞬間不好了!
整頓禁軍?
老爹,這就是你最大的失誤啊!
若不是你讓他整頓禁軍,他怎能通過這個機會結交一大批禁軍將領?
又怎能有“義社十兄弟”?
更不可能讓他發展到禁軍高級將領中絕大部分都是他的人脈啊!
老爹,你糊涂啊!
你怎么就沒能發現他暗自結黨的事情……
看著郭榮那滿臉贊賞的神情,郭宗訓恨不得一巴掌把老爹扇醒!
唉,若不是之前老爹震怒的那一幕歷歷在目,郭宗訓是真的很想反駁。
但他知道,老爹真的已經被“后周第一魅魔”趙大深深迷惑了!
也愈發深刻的體會到:沒有證據,只靠嘴皮子是絕動搖不了老爹對趙匡胤的信任的!
不過他也能理解郭榮!
畢竟無論哪個時代,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或許在老爹郭榮視角里,那趙大哪怕是得了狂犬癥的土狗,也是世上最能讓他放一百個心的忠犬八公!
不過,他仍然相信,之前的那個故事一定會在老爹心中留下那根刺。
不管那根刺多小,扎得多淺,只要自己日后利用好,總會起到作用的……
不過時間真的很緊迫!
郭宗訓并沒有聽郭榮繼續回憶,腦海飛速運轉:
接下來,除了繼續照顧老爹以外,必須盡快暗中搜集趙匡胤結黨的證據!
另外,還得防一手萬一搜集不到證據的情況發生。
所以后續的重心還是要放在擴大心腹班底上!
韓通!
沒錯,此人必須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人物!
韓瞪眼啊韓瞪眼,我的絕對心腹,本王啥時候才能見到你啊……
殊不知,與此同時。
有一個將艙里仍舊亮著燈火。
“到底是為什么?”
“好端端的,那梁王為何要如此針對兄長你啊?”
“我實在是想不通……”
趙匡義急得面紅耳赤。
他聽了兄長趙大的描述,得知陛下因為要陪郭宗訓吃飯就中斷了與兄長商討軍務,也得知了曹彬突然對趙大十分冷淡,避之不及,甚至那句“職務在身,不便來往”!
第一時間就氣得破口大罵!
也是在趙大的怒斥下,他才冷靜下來,思考梁王郭宗訓為何要如此針對他兄長!
只是,他實在想不出為什么。
此時,一直沉默不言的趙普突然開口道:“很不幸,看來我們之前的猜測是錯的!”
趙匡義連忙追問道:“此話何意?”
趙大也投來了疑惑的目光。
趙普捋了捋胡須,半瞇著眼,神情凝重地說道:
“我們之前猜測梁王之所以針對明公,很有可能是聽到了什么風言風語!”
“但從明公之前說的看來,我們都猜錯了!”
“梁王應該不只是聽到了風言風語,他肯定是已經確定了明公私下結義或者與其他將領結交的事情。”
“只是現在他手中并沒有確鑿的證據……”
趙匡義瞬間急了:“怎么可能?”
“兄長結義的事情除了我們,不可能有外人知道,梁王絕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確定!”
“頂多就是會有人說兄長與其他將領有一些私交,但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啊,同為禁軍將領,肯定會有私交的啊!”
趙大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看向趙普。
趙普道:“明公一向謹慎,從不犯錯,除了結義一事以外,沒有任何可以詬病的地方!”
“而如果只是聽聞風言風語,梁王怎可能讓曹彬對明公避而遠之……”
趙匡義焦急地打斷道:“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他怎么可能確定的?”
“他又能從哪里確定?”
此時,趙大終于開口道:“廷宜,稍安勿躁!”(趙匡義字)
“為兄和你說過無數次了,成大事者,切不可心急氣躁!”
趙匡義愣了愣:“可是這件事的性質實在太嚴重了!”
“兄長,你也說了陛下對梁王是越來越重視,甚至為了陪他吃飯,第一次中斷與你商討軍務!”
“若不把這件事搞明白,以陛下對梁王越來越重視的情況看來,梁王必定會影響陛下對你的信任,那我們豈不是……”
正說著,趙大打斷道:“趙書記沒說錯!”
“我已經得到消息,梁王不止讓曹彬遠離我,甚至還公然詢問手底下的甲士對我看法!”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提拔了一個說我虛偽、無情的甲士當皇子行營的都頭!”
“什么!”趙匡義瞬間驚得目瞪口呆!
就連一向沉穩的趙普也不由地抽了抽嘴角。
“兄長,這消息靠譜嗎?”
“是從何而來?”
趙匡義連忙追問道。
趙大嘆了口氣,道:“消息千真萬確!”
“本來告訴你們也無妨,但現在看來,你們暫時不知道的好!”
“這個檔口,若是再橫生枝節,萬一波及你們,那就不好了!”
“你們說說,接下來該怎么辦?”
趙匡義皺了皺眉,很認真地思索了起來。
趙普則立即開口道:“明公,必須盡快暗中聯系你的那些結義兄弟,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一定要保密!”
“結義一事,絕不能暴露,以陛下的性格,若知曉此事,絕不會放過明公你!”
趙大點點頭:“我已經吩咐人去做了!”
“現在的問題是,若梁王后續變本加厲,不只是讓其他人躲避我,而是不斷針對我,那我該怎么辦?”
“而且,從我得到的消息看,陛下已經知道梁王在防我……”
正說著,趙匡義突然沉聲打斷道:“要不對梁王用點手段……”
——————————————
說明:
1、韓通字仲達,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又稱作 “韓瞠眼”或“韓瞪眼”,是后周的重要將領。
2、韓通此人作戰勇猛,同樣是柴榮的心腹愛將,甚至比趙匡胤更早追隨柴榮。
作為后周的開國元勛與柴榮倚重的將領,韓通對后周政權忠心耿耿。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京城百官多屈從,唯有韓通 “聞變,遑遽而歸,將率眾拒之”(《續資治通鑒長編》),試圖組織抵抗,最終被殺,成為后周殉國的標志性人物。
3、蘇軾曾批評《新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認為其 “忠于所事”,可見其忠直之名被后世認可。
《宋史》的編纂者脫脫將韓通列入《周三臣傳》,稱 “韓通與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禪之頃,然不傳于宋,則忠義之志何所托而存乎?”
肯定了他的忠義!
《周三臣傳》記載,趙匡胤:“振跡戎伍,委質前朝,彰灼茂功,踐更勇爵。夙定交于霸府,遂接武于和門,艱險共嘗,情好尤篤。朕以三靈眷佑,百姓樂推,言念元勛,將加殊寵,蒼黃遇害,良用憮然。”
趙匡胤肯定了韓通在后周時期的功績以及兩人之間的情誼,對其遇害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