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不可復制
蜀漢延熙十六年秋,將軍姜維起兵二十萬,令廖化、張翼為左右先鋒,夏侯霸為參謀,
張嶷為運糧使,大兵出陽平關伐魏。
維與夏侯霸商議:今若再出,必又有準備,霸有何高見?
霸言:隴上諸郡,只有南安錢糧最廣,若先取之,足可為本。向者不克而還,蓋因羌兵不至,今可先遣人會羌人于隴右,然后進兵出石營,從董亭直取南安。
維大喜言:霸言甚妙?。ㄈ瞬诺侥睦锒际軞g迎?。┧烨侧S正為使,赍金珠蜀錦入羌,結好羌王。
羌王迷當,得了禮物,便起兵五萬,令羌將俄何燒戈為大先鋒,引兵南安來。
魏左將軍郭淮聞報,飛奏洛陽。
司馬師問諸將:誰敢去敵蜀兵?輔國將軍徐質言:質愿往。
師素知徐質英勇過人,即令徐質為先鋒,令司馬昭為大都督,領兵望隴西進發。
軍至董亭,正遇姜維,徐質使開出大斧,出馬挑戰,蜀陣中廖化出迎,戰不數合,化拖刀敗回。
張翼縱馬挺槍而迎,戰不數合,又敗入陣,徐質驅兵掩殺,蜀兵大敗,退三十余里。
司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姜維與夏侯霸商議:徐質勇甚,當以何策擒之?霸言:來日詐敗,以埋伏之計勝之。
維言:維見魏兵累次斷維糧道,今卻用此計誘之,可斬徐質矣。(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遂喚廖化分付,又喚張翼分付;二人領兵去了。
一面令軍士于路撒下鐵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計。
徐質連日引兵搦戰,蜀兵不出,哨馬報司馬昭言:蜀兵在鐵籠山后,用木牛流馬搬運糧草,以為久計,只待羌兵策應。
昭喚徐質言:昔日所以勝蜀者,因斷蜀糧道也(成功是不可以復制的!)。今蜀兵在鐵
籠山后運糧,質今夜引兵五千,斷蜀糧道,蜀兵自退矣。
徐質領令,引兵望鐵籠山來,魏兵一聲喊起,徐質當先攔住。
蜀兵盡棄糧草而走,質分兵一半,押送糧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來。
追不到十里,前面車仗橫截去路,質令軍士下馬拆開車仗,見兩邊忽然火起。
質急勒馬回走,后面山僻窄狹處,亦有車仗截路,火光迸起,質等冒煙突火,縱馬而出。
一聲炮響,兩路軍殺來:左有廖化,右有張翼,大殺一陣,魏兵大敗。
徐質奮死只身而走,正奔走間,前面一枝兵殺到,乃姜維也。
質大驚無措,被維一槍刺倒座下馬,徐質跌下馬來,被眾軍亂刀砍死。
質所分一半押糧兵,亦被夏侯霸所擒,盡降其眾。
霸將魏兵衣甲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騎坐,打著魏軍旗號,從小路徑奔回魏寨來(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魏軍見本部兵回,開門放入,蜀兵就寨中殺起。
司馬昭大驚,慌忙上馬走時,前面廖化殺來,昭不能前進,急退時,姜維引兵從小路殺到。
昭四下無路,只得勒兵上鐵籠山據守。
鐵籠山只有一條路,四下皆險峻難上;其上惟有一泉,止夠百人之飲,此時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維絕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馬枯渴。
昭仰天長嘆言:昭死于此地矣!主簿王韜言: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昭何不效之?
昭從韜言,遂上山頂泉邊,再拜而祝,祝畢,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馬不死。
姜維在山下困住魏兵,謂眾將言:今司馬昭必被維擒矣。
二、半斤八兩
郭淮聽知司馬昭困于鐵籠山上,欲提兵來。
陳泰言:可先令人詐降羌人,于中取事;若退了此兵,方可救鐵籠之圍。
郭淮從之,遂令陳泰引五千兵,徑到羌王寨內,泣拜言:郭淮妄自尊大,常有殺泰之心,故來投降。郭淮軍中虛實,泰俱知之。只今夜愿引一軍前去劫寨,便可成功,如兵到魏寨,自有內應。
迷當大喜,遂令俄何燒戈同陳泰來劫魏寨,俄何燒戈教泰降兵在后,令泰引羌兵為前部(降兵在前,方有意義;身后一定要留給兄弟?。?/p>
是夜二更,竟到魏寨,寨門大開,陳泰一騎馬先入,俄何燒戈驟馬挺槍入寨之時,連人帶馬,跌在陷坑里。
陳泰兵從后面殺來,郭淮從左邊殺來,羌兵大亂,死者無數,生者盡降,俄何燒戈自刎而死(自刎,示大義,滅勇氣也?。?/p>
郭淮、陳泰引兵直殺到羌人寨中,迷當大王被魏兵生擒活捉,來見郭淮。
淮慌下馬,親去迷當縛,用好言撫慰:朝廷素以迷當為忠義,今何故助蜀人也?迷當慚
愧伏罪。
淮乃說迷當言:迷當今為前部,去解鐵籠山之圍,退了蜀兵,淮奏準芳,自有厚賜。
迷當從之,遂引羌兵在前,魏兵在后,徑奔鐵籠山。
時值三更,先令人報知姜維,維大喜,教請入相見。
魏兵多半雜在羌人部內(多半雜在降兵之內,既可以混淆視聽,又可以防止降兵反叛?。?;行到蜀寨前,維令大兵皆在寨外屯扎,迷當引百余人到中軍帳前。
姜維、夏侯霸二人出迎,魏將不等迷當開言,就從背后殺將起來。
維大驚,急上馬而走,羌、魏之兵,一齊殺入,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
維手無器械,腰間止有一副弓箭,走得慌忙,箭皆落了,只有空壺(戰場之上,軍械不全,敢稱戎馬一生否?)。
維望山中而走,背后郭淮引兵趕來,見維手無寸鐵,乃驟馬挺槍追之。
看看至近,維虛拽弓弦,連響十余次,淮連躲數番,不見箭到,知維無箭,乃掛住鋼槍,拈弓搭箭射之。
維急閃過,順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門上盡力射去,淮應弦落馬(命運就是這樣的猝不及防?。?/p>
維勒回馬來殺郭淮,魏軍驟至,維下手不及,只掣得淮槍而去。
魏兵不敢追趕,急救淮歸寨,血流不止而死。
司馬昭下山引兵追趕,半途而回。
夏侯霸隨后逃至,與姜維一齊奔走。
維折了許多人馬,一路收扎不住,自回漢中(一觸即潰,蠢材也?。?。
雖然兵敗,卻射死郭淮,殺死徐質,挫動魏國之威,將功補罪。
司馬昭犒勞羌兵,發遣回國去訖,班師還洛陽,與兄司馬師**朝權,群臣莫敢不服。
三、歷史重演
魏主曹芳每見師入朝,戰栗不已,如針刺背。
一日,芳設朝,見師帶劍上殿,慌忙下榻迎之。
師笑言:豈有君迎臣之禮也,請芳穩便。
須臾,群臣奏事,司馬師俱自剖斷,并不啟奏魏主(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誠實?。?。
少時朝退,師昂然下殿,乘車出內,前遮后擁,不下數千人馬。
芳退入后殿,顧左右止有三人:乃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緝乃張皇
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
芳叱退近侍,同三人至密室商議。
芳執張緝之手而哭言:司馬師視芳如小兒,覷百官如草芥,社稷早晚必歸師矣!言訖大哭(又一個漢獻帝?。?/p>
李豐奏言:豐雖不才,愿以芳之明詔,聚四方之英杰,以剿師。
夏侯玄奏言:愿同奉詔討之。芳言:但恐不能耳。
三人哭奏言:其等誓當同心滅賊,以報芳!
芳寫了血詔,(歷史總是如此的相似?。┦谂c張緝,乃囑言:芳祖武皇帝誅董承,蓋為機事不密也,豐等須謹細,勿泄于外。
豐言:豐等非董承之輩,司馬師安比武祖也?芳勿疑。
三人辭出,至東華門左側,正見司馬師帶劍而來,從者數百人,皆持兵器。
三人立于道傍。
師問:豐三人退朝何遲?李豐言:芳在內廷觀書,豐三人侍讀故耳。
師問:所看何書?豐言:乃夏、商、周三代之書也。
師問:芳見此書,問何故事?豐言:芳所問伊尹扶商、周公攝政之事,豐等皆奏言:今司馬大將軍,即伊尹、周公也。
師冷笑言:豐心實指師為王莽、董卓!
三人皆言:豐等皆師門下之人,安敢如此?
師大怒言:豐等乃口諛之人!適間與芳在密室中所哭何事?三人言:實無此狀。
師叱言:豐三人淚眼尚紅,如何抵賴!
夏侯玄知事已泄,乃厲聲大罵言:玄等所哭者,為師威震師主,將謀篡逆耳!師大怒,
叱武士捉夏侯玄。
玄揎拳裸袖,徑擊司馬師(匹夫之勇也!),卻被武士擒住。
師令將各人搜檢,于張緝身畔搜出一龍鳳汗衫,上有血字,左右呈與司馬師。
師視之,乃密詔也。
詔言:司馬師弟兄,共持大權,將圖篡逆。所行詔制,皆非朕意。各部官兵將士,可同
仗忠義,討滅賊臣,匡扶社稷。功成之日,重加爵賞。
司馬師看畢,勃然大怒言:輯等正欲謀害師兄弟!遂令將三人腰斬于市,滅其三族(又一個曹操?。?。
三人罵不絕口,比臨東市中,牙齒盡被打落,各人含糊數罵而死。
師直入后宮,魏主曹芳正與張皇后商議此事。
皇后言:內廷耳目甚多,倘事泄露,必累后矣!正言間,忽見師入,皇后大驚。
師按劍謂芳言:今反以恩為仇,以功為過,欲與二三小臣,謀害師兄弟,何也?
芳言:芳無此心。師袖中取出汗衫,擲之于地言:此誰人所作耶!
芳魂飛天外,戰栗而答:此皆為他人所逼故也,芳豈敢興此心?
師問:妄誣大臣造反,當加何罪?芳跪告言:芳合有罪,望師恕之!
師言:芳請起,國法未可廢也。乃指張皇后言:此是張緝之女,理當除之!
芳大哭求免,師不從,叱左右將張后捉出,至東華門內,用白練絞死(傳言:兩晉之后再無歷史!如今看來,三國未完已開始重復了?。?。
四、再易主
次日,司馬師大會群臣言:芳罪甚于漢之昌邑,不能主天下,師謹按伊尹、霍光之法,別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眾皆應言:師行伊、霍之事,所謂應天順人,誰敢違命?(“人心所向”乎?)
師遂同多官入永寧宮,奏聞太后。
太后問:師欲立何人為君?師言:師觀彭城王曹據,聰明仁孝,可以為天下之主。
太后言:今有高貴鄉公曹髦,乃文皇帝之孫,此人溫恭克讓,可以立之。師等大臣,從長計議。
司馬師宗叔司馬孚(河內名門“司馬氏”的代表人物,司馬防生有八子,人稱“司馬八達”,晉宣帝司馬懿為其次子。)奏言:太后之言是也,便可立之。
師遂遣使往元城召高貴鄉公,請太后升太極殿,召芳責之言:芳不可承天下,當納下璽綬,復齊王之爵,目下起程,非宣召不許入朝。
芳泣拜太后,納了國寶,乘王車大哭而去,只有數員忠義之臣,含淚而送。
高貴鄉公曹髦,字彥士,乃文帝之孫,東海定王霖之子也。
當日,司馬師以太后命宣至,文武官僚備鑾駕于西掖門外拜迎,髦慌忙答禮。
太尉王肅言:髦不當答禮。
髦問:髦亦人臣也,安得不答禮乎?文武扶髦上輦入宮,髦辭言:太后詔命,不知為何,髦安敢乘輦而入?遂步行至太極東堂。
司馬師迎著,髦先下拜,師急扶起,問候已畢,引見太后。
后言:后見髦年幼時,有帝王之相;髦今可為天下之主:務須恭儉節用,布德施仁,勿辱先帝也。
髦再三謙辭,師令文武請髦出太極殿,是日立為新君,改嘉平六年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假大將軍司馬師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帶劍上殿(又看到了曹操的影子?。?/p>
文武百官,各有封賜。
正元二年春正月,有細作飛報,說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以廢主為名,起兵
前來,司馬師大驚。
未知如何迎敵,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