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結后事
曹操舉劍欲殺張遼,劉備攀住臂膊,云長跪于面前。
劉備向曹操求情:張遼是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關鍵時刻出手相助,方顯真情)。云長更愿以性命保張遼。
操擲劍笑稱:操也知張遼忠義,故戲之(真東西是經得起考驗的,欲擒故縱,更易得手)。
乃親釋遼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暖心之舉,感化通方),遼感操意,遂降。
操拜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使招安臧霸(封賞之下,賣力更甚)。
霸聞呂布已死,張遼已降,遂引本部軍投降(識時務者為俊杰),操厚賞之。
臧霸又招安孫觀、吳敦、尹禮來降(前有車后有轍,適時向榜樣學習必見其效),獨昌豨未肯歸順。
操封臧霸為瑯琊相,孫觀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面(量才為用,用人之道也)。
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隱患在掌握之中遠比毫不知情要好),大犒三軍,拔寨班師。
二、“劉皇叔”由來
路過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為牧,操稱:劉使君功大,待面君封爵,回來未遲(眾人請求,不可明違)。
百姓叩謝。
操喚車騎將軍車胄權領徐州,操軍回許昌,封賞出征人員,留劉備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潛在之敵,明親暗防,上法也)。
操表奏劉備軍功,引劉備見帝。
帝排世譜,則劉備乃帝之叔也(血脈親情,不可忽視),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
帝欲借劉備之力制衡曹操(人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遂拜劉備為左將軍、宜城亭侯。
設宴款待畢,劉備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
荀彧等一班謀士向曹操提醒:天子認劉備為叔,恐無益于曹操。
三、拍蒼蠅
操認為:劉備在許都,名雖近君,實在操掌握之內,不足懼。太尉楊彪系袁術親戚,倘與二袁為內應,為害不淺(暗中黑手遠比明面敵手危害大,當防之)。
操密使人誣告彪交通袁術,遂收彪下獄,命滿寵治之。
孔融在許都,因諫操:楊公四世清德,不可因袁氏而罪之。
操推脫:是朝廷之意。
融以“成王殺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為由質問曹操(身居高位者,名譽更勝實利)。
操不得已,乃免彪官,放歸田里。
議郎趙彥憤操專橫,上疏劾操不奉帝旨、擅收大臣之罪。
操大怒,即收趙彥殺之(不識時務者,殺一儆百,以絕后患),百官無不悚懼。
謀士程昱向曹操提議:趁曹操威名日盛,行王霸之事。
四、打草驚蛇
操認為: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輕動,欲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掌握各方態度,乃啟動重大事宜的先決條件)。
揀選良馬、名鷹、俊犬、弓矢俱備,先聚兵城外,操入請天子田獵。
帝欲推脫,操以“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于天下。今四海擾攘之時,正當借田獵以講武。”為由。
帝不敢不從(無選擇權之時,認命足矣!無謂反抗,只能徒增麻煩),隨即上逍遙馬,帶寶雕弓、金鈚箭,排鑾駕出城。
劉備與關、張各彎弓插箭,內穿掩心甲,手持兵器,引數十騎隨駕出許昌。
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于許田。
操與天子并馬而行,只爭一馬頭,背后都是操之心腹將校,文武百官,遠遠侍從。
獻帝馳馬到許田,劉備起居道傍。
帝欲看皇叔射獵,劉備領命上馬,一箭正中那兔,帝喝采。
荊棘中趕出一只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帝令曹操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
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虛實相間,試探之要也),眾皆失色。
劉備背后云長大怒,睜開丹鳳眼(傳言關公睜眼就要殺人,正宗的關公像,其眼必是閉合),要斬曹操。
劉備見了,慌忙搖手送目(無真憑實據,切不可妄動生死),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上下一心,方成大事)。
劉備向操稱賀,操假說:此天子洪福。
操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虛實相間,一貫到底,方保轉換余地),圍場已罷,駕回許都。
云長問劉備:為何阻止云長殺曹操。
劉備解釋: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操心腹之人,周回擁侍,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備等(能承受得了動手的后果,方可動手;若不能承受其后果,止手為上)。
云長言明:不殺曹操,后必為禍。
劉備提醒關羽:此事宜秘之,不可輕言(殺伐大事,隱秘為上)。
五、血書求援
獻帝回宮向伏皇后哭訴:帝先受董卓之殃,后遭傕、汜之亂。常人未受之苦,后得曹操,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擅作威福(身逢亂世,無能之輩,茍活已是僥幸!自強乃強盛之本)。
伏皇后嘆息,伏皇后之父伏完自知無權,難以治操(人貴有自知之明),推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和劉協的老爹劉弘是堂兄弟,劉協應該叫董承為叔叔。董承在劉協被李傕郭汜追趕,從長安逃回洛陽的途中救駕劉協,被封為車騎將軍。后董承的妹妹嫁給劉協,被稱為董貴妃,所以董承后來成了劉協的大舅哥,理所當然就是國舅啦。在其他史料中有說劉協娶的是董承的女兒,那么董承就應該是國丈而不是國舅。)行治操之事。
完提醒:帝左右皆操賊心腹,倘事泄,為禍不深(機密要事,隱秘為上)。
完獻計:帝制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于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令到家見詔,可以晝夜畫策,神鬼不覺。
帝同意,伏完辭出。
帝自作一密詔,咬破指尖,以血寫之(“血書”表明志向的上法),暗令伏皇后縫于玉帶紫錦襯內,自穿錦袍,自系此帶,令內史宣董承入。
承見帝禮畢,帝引承到太廟,轉上功臣閣內。
帝借董承之口說出:高皇帝起自泗水亭長,提三尺劍,斬蛇起義,縱橫四海,三載亡秦,五年滅楚:遂有天下,立萬世之基業(祖上榮耀,奮發動力之一)。
帝借留侯張良、酂侯蕭何表達:帝欲借董承之力制衡曹操。
帝回顧左右較遠,解袍帶賜承,密告知:歸可細觀之。
承會意,穿袍系帶,辭帝下閣。
曹操得知:帝與董承登功臣閣說話。操即入朝來看(事出反常必有妖,親探敵情更易得其虛實)。
董承出閣,才過宮門,恰遇操來,只得立于路側施禮。
操詢問董承所來何事,董承謊稱:適蒙天子宣召,賜以錦袍玉帶。
操要求董承解帶,承心知衣帶中必有密詔,恐操看破,遲延不解(做賊心虛,常人皆如此)。
操叱左右解下玉帶,看了半晌,并要求脫下袍子。
承心中畏懼,不敢不從,遂脫袍獻上。
操親自以手提起,對日影中細細詳看。
看畢,曹操假意讓董承以承袍帶轉賜與曹操。
承本欲不給,操詐稱:承衣帶中有謀。
承大驚,假意讓曹操留下。(欲擒故縱,宜收奇效)
操謊稱戲言,遂脫袍帶還承,承辭操歸家,發現天子手書血字密詔。
詔曰: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操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不由朕主。朕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大臣,朕之至戚,當念高帝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灑血,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負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詔(機密要文,簡明扼要為宜!長篇大論,抒情達意,乃演講之要也!兩者混為一談,足見其無能!此等長文,帝血夠否?)。
董承覽畢,涕淚交流,一夜寢不能寐。
晨起,復至書院中,放詔于幾上(性命攸關,機密大事,稍有大意,自尋死路也),忖量未定,隱幾而臥。
門吏知侍郎王子服與董承交厚(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玩忽職守,害人害己),不敢攔阻,子服竟入書院。
見承伏幾不醒,子服默取看畢,藏于袖中,叫醒承。
承驚覺,不見詔書,魂不附體,手腳慌亂。
子服謊稱要告發董承,承哭訴:若子服如此,漢室休矣!
子服建議:于密室同立義狀,各舍三族,以報漢君。
承大喜,取白絹一幅,先書名畫字,子服亦即書名畫字。
書畢,子服又舉薦將軍吳子蘭,可與同謀,承舉薦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共同行事。
正商議間,種輯、吳碩來探,承教子服暫避于屏后。
承接二人入書院坐定,輯問董承:承懷恨許田射獵之事否?
承表示:雖懷恨,無可奈何。
碩言明:誓殺操賊,恨無助者!
輯表示愿意相助,王子服從屏后出謊稱:要向曹操告發(“真心”不可輕信,千錘百煉始成鋼,百折不撓終成才)。
種輯怒,表示為除曹操不怕死(忠義之言既出,當一以貫之)。
承言明:承等正為此事,欲見碩、輯二公,王侍郎之言乃戲耳。
于袖中取出詔來與二人看,二人讀詔,承遂請書名。
子服去不多時,同子蘭至,與眾相見,亦書名畢,承邀于后堂會飲。
西涼太守馬騰相探,承先是推我病,不能見,騰知董承裝病,承隨即出廳延接。
禮畢坐定,騰戳破董承稱病謊言,承無言以對。
騰拂袖便起,嗟嘆:皆非救國之人也!
承感騰言,挽留之,騰為許田射獵之事,憤憤不平。
承恐騰有詐(多事之秋,詭詐之事常有,防之為上),佯驚謊稱:曹丞相乃國之大臣,朝廷所倚賴。
騰大怒,揚稱曹操非好人,承提醒:耳目甚近,請騰低聲。
騰認為董承是貪生怕死之徒,又欲起身。
承知騰忠義,遂邀騰入書院,取詔示之。
騰讀畢,表示:愿統西涼兵為外應。
承請騰與諸公相見,取出義狀,教騰書名。
騰舉薦一人,眾皆問何人,馬騰不慌不忙,說出那人來。
預知馬騰之言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