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接運糧食的是特殊部門的人,林靖遠三人尤其是埃爾是絕對不能露面的,他們三人匆匆從安排好的無人通道離開。
林靖遠和謝欣月本來以為埃爾會對此感到不滿,因為眾所周知法蘭人都愛面子。
可沒想到埃爾卻表現得很振奮,用后世的話說他覺得這很酷。
不得不說埃爾這次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來,在港島把糧食交給樺潤而是自己報關進來冒的風險真的很大。
因為在布斯會議的結果被證實前,關于進口糧食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被人知道。
現如今的龍國是從來不進口糧食的。
所以這批糧食在正規的賬面上是被“沒收”的,然后被調往京城。
以上這些因素綜合下來,導致林靖遠和謝欣月在撈人的時候還差點把自己給陷進去。
好在人最后撈出來了,可地方上也狡猾狡猾的,借著上頭不想公開這個事的心理裝糊涂,光粵省就扣下了五十噸整整一個車皮的糧食。
火車風雨飄搖的抵達京城時,埃爾購買來的三百噸小麥就剩下了二百噸出頭。
來接車的干部被氣得屢屢捶胸,可他也沒辦法,誰讓這趟車不好掛專列的牌子呢。
林靖遠剛到家,獲得了全家人的熱烈歡迎,陳玉華平時不舍得吃的臘排骨今天又安排上了。
可林靖遠只是好好睡了一覺便忙到飛起。
因為關于這批糧食的明賬還有得做。
埃爾需要讓自己的兄弟去“抗議”,然后“協商”把罰沒改為罰沒式“收購”,“收購”款項直接抵扣埃爾在布簾廠拿貨的款項。
這其實都是為了迷惑老大哥在京的那些人和關系。
讓老大哥以為兩邊雖然開始論ZHAN,但龍國這邊依舊相信老大哥不會直接撕破臉逼債。
層面太高的事京城居民們無法知曉,但街道布簾廠用廢品公車窗簾大賺了外國人一筆小麥的事卻私下飛快的傳揚開來。
甚至是街道上“正規貿易”的說辭都被這個說法給覆蓋掉。
一開始幾個街道的宣傳干事兒還會正兒八經的給眉飛色舞的居民們好生解釋解釋。
可到了后來他們才發現居民們壓根就不相信他們的說辭。
而是把林靖遠同外國佬斗智斗勇的片段信了個十成十……。
“您就別解釋了,我們懂的。”
居民們都樂呵呵的對著眼色。
“不能公開這樣說是吧?您放心,甭管誰來問,我都是您這套說辭!”
為什么居民們會這樣理解街道宣傳干事們的用意呢?
因為他們從那些機關干部家的小孩嘴里聽到的都是另外一套說辭----林靖遠大戰法蘭佬。
“大贏特贏”版本的源頭直指景川小學……。
寶根為了避免林靖遠以后因為這個事遇到麻煩,所以精心準備了一個比較靠譜的“智斗”版本。
和他預料的一樣,根本不用他主動去傳揚,收到風聲的文敬遠這些干部家子弟便自己湊了上來詢問這件事的始末。
在體制里混了幾十年的寶根很清楚某個群體的心態,與其完全相信下面報上來的文字,還不如更多相信一點相關人員家屬的說法。
更何況是主要辦事人員家中八歲小孩的“無心之言”。
唐向陽這些小家伙在聽了家長對于這件事的的只言片語之后,又加入了一點自己的想象給傳回了學校里。
有個定理是怎么說來著?
巷頭的人說自己得了流感,傳到巷尾就變成了他一男的得了流產……。
更何況這回傳流言的人員還是一幫唯恐事情不大的熊孩子。
所以從景川小學一路流傳開來,又經過街頭巷尾藝術家們的合理加工潤色,便有了被大家最信服的版本。
別小看“斗智斗勇用廢品大賺外國人一筆”和“平等交易”兩個說法之間的區別,過幾年算起來那就是一個在天空、一個在地底。
兩種說法最后傳到了區里宣傳部門,區里大手一揮,必須是民間版本更符合我們工作和民眾們的需求!
都照這個改!
這個結果讓寶根微微松了一口氣,但林靖遠卻不好意思起來,私下對埃爾表示了歉意。
可埃爾卻一點也不在意。
因為在這筆交易里真正贏麻的人是他啊!
除開那些來回交易的利潤不說,事后上頭許諾他可以賒購的廠家又增加了好幾處。
他是商人,只認錢!
“沒關系,我就是一個愚蠢的外國資本家,林,下次再下手的時候千萬別跟我客氣!”
“你要是真客氣,我們就做不了朋友了~!”
埃爾很精明,他在參觀過日夜加班的布簾廠后覺得有些心疼。
在那批小麥里有五噸是他自己的,他準備送給布簾廠兩噸。
對,白送!
埃爾的“心疼”可不是真心疼那些日以繼夜的女工,他心疼的是女工們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生產效率沒有達到極限......。
“林,我準備捐給廠里兩噸麥子,但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你打個報告上去,把下次的回款一部分換成港島的二手縫紉機。”
對于換購二手縫紉機回來,林靖遠沒意見,但這外國人“送”兩噸麥子......。
還沒等林靖遠想好該不該答應這件事,第二個謠言又迅速從某個干部子弟超多的小學流傳開來。
布簾廠最近連續發生了多起女工們因為營養不良而暈倒的事件,這讓駐廠干事林靖遠很是憤怒。
他代表廠里工會找到外國客商索要賠償,外商認錯后賠了兩噸現貨小麥給廠里......。
“就這個理由好!”
埃爾死死抓住林靖遠的手,說什么都不肯讓林靖遠改口。
“就是你代表工會找我索賠的!”
“林,拜托給女士們加點營養,她們太瘦了,我真怕她們下一秒就會倒下,尤其是那些繡工師傅(布蓮的商標是手工繡的)。”
國外面粉加工廠的出粉率是70%左右,但在1960年的京城,任何一個加工廠的出粉率都能達到95%(沒人舍得清理麥麩)。
扣掉加工費,布簾廠最后拿到了1800公斤粗制面粉。
林靖遠和謝會計一算,用廠工會的名義給臨時工每人分十斤,正式工每人二十斤,幾個大師傅每人三十斤。
謝會計的待遇按大師傅算,雖然林靖遠反復推脫,但工人們決議分給他四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