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關于阿爾捷克內部(樓房分配)介紹都是來自1961年真實的資料*
“這里不是行宮?!?/p>
說話的人是個綠眼睛的小姑娘。
手臂上還戴著六條杠的臂章。
“沙皇行宮是里瓦幾亞宮,距離這里大概六公里,也就是雅爾塔會議的舉辦地。”
“兔子同學你好,我叫埃斯特,來自匈牙利。”
綠眼睛很友好的對著寶根伸出了手。
這白皙的小手......。
咳咳咳咳。
同樣戴著六條杠的寶根鄭重的與她握了握手。
“我叫張寶根,埃斯特同學,很高興認識你?!?/p>
埃斯特是個很熱情的小女孩。
只不過她的俄語帶著點口音。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誤會這里是里瓦幾亞宮,是因為營地里確實保留了幾座貴族建筑?!?/p>
“這里的一部分曾經是19世紀的貴族莊園,屬于法裔俄國將軍黎留賽公爵?!?/p>
“但現在它屬于全世界的無產者。”
埃斯特的個子不高,十一歲的她比寶根還要矮上幾厘米。
但十個來自匈國的小學生剛進營區就和蘇雯幾個人混在了一起。
寶根看得出來,來自歐洲各陣營國家的孩子對匈國的孩子有些隔閡。
孔領隊他們被帶到附近的招待所居住,營地里的一切都由北俄教導員們負責。
埃斯特告訴寶根,這些教導員大部分都是北俄最出色的師范生。
寶根挑挑眉——他對大部分不感興趣,他只對那一小部分的存在感到好奇。
寶根這群人是最后一批抵達的。
在但分配住房的時候,卻出現了有趣的故事。
很多提前抵達的國外孩子都跑出來看最后四個國家的孩子分宿舍。
臉上的表情雖然很克制,但還是被寶根看出來里頭藏著的一些東西。
有擔心、有好奇、有興奮,還有極少數人存在嫉妒、嘲笑和幸災樂禍的意味。
蘇雯幾個當即緊張起來。
要說這么多國家里,誰對北俄最不客氣,除了他們國家還能有誰?
寶根搖搖頭,用下巴指了指不遠處那些蹲在線外的記者。
他壓低了聲音。
“安心,老毛子叫咱們來是想讓咱們見識到他的厲害,讓咱們出丑不會在這種場合,因為他們現在最需要強調的是陣營秩序?!?/p>
“這個時候出手,只會體現出他們的管理無方,在這么多陣營孩子面前,顏面對他們來說比什么都重要?!?/p>
正如寶根所料,北俄的想法其實就是這樣。
不過幾個輔導員還是有目的的帶著他們先去了勞動樓。
勞動樓修建于1952年,當年有很多匈國志愿者參與了修建。
這是一座巴洛克復興風格的建筑,最顯眼的黃色的涂料和偽拱形窗框。
看上去也就六成新。
這里一直是匈國孩子的住所。
大廳的墻上還保留著1959年匈國孩子的壁畫。
入門的標語是俄匈雙語的“勞動創造友誼”。
但進入樓層之后,寶根他們發現這里的黃色涂料有很多在脫落。
李登峰不過是稍微咳嗽了一聲,回聲居然飄蕩了好幾秒鐘。
埃斯特苦笑了一聲。
“專門配給我們的回聲樓,小聲說話隔著三個房間都能聽見?!?/p>
趙如意有些好奇的想出聲詢問,卻被寶根攔住。
匈國很特殊,讓他們住回聲樓肯定是有特定原因的。
這次每個國家來的學生都不多,所以住宿很寬敞,十個匈國學生被分配到了五個房間。
不過寶根注意到住在這棟樓里的北俄“輔導員”有點多,居然有五個!
勞動樓的位置很偏,距離中心的沙灘廣場要走十五分鐘。
埃斯特聽前輩說勞動樓的熱水是不定時才能有的,如果遇到天氣不好需要在樓內就餐,這里也是最后才送達。
走出勞動樓,北朝和北越小學生們的臉色都不太好。
而跟著一起來看熱鬧的其他國家小學生都在對著他們偷偷指指點點。
哪怕跟著的輔導員們在訓斥和教導。
接下來去的是一個很奇特的建筑。
灰撲撲的一個長條形單層建筑。
外層談不上什么涂層,就是最單調的凝泥土。
陸銘開始皺眉。
“怎么看著像一個大碉堡?”
碉堡的入口寫著這里的名字。
國際樓。
還沒走進這個建筑,一股潮濕的氣味便鉆入了大家的鼻腔。
寶根注意到國際樓門口的歷史介紹文字。
原來這里是二戰時德軍的一座戰地醫院,整個樓都是鋼筋混凝土建成,甚至還帶有防空洞。
這里一直是北越和柬方孩子的住所。
可這次只有幾個北越孩子入住。
這里只有兩個上了年紀的輔導員。
老毛子的安排從來都是從現實出發。
第三處去的地方是一處粗獷的蘇式風格紅磚樓房。
三層紅磚樓,扁平的屋頂,大概五成新的樣子。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三樓的窗戶都加了鐵柵欄。
“那是為了防止好奇的學生掉下來。”
這是輔導員們的解釋。
樓里已經住了不少人,都是北俄的模范少先隊員。
他們熱情洋溢的歡迎了北朝的學生們。
北朝學生們住三樓,他們住二樓。
輔導員的叮囑也很有趣。
她提醒所有北朝學生晚上不要鎖門,必須半敞,這是他們自己國內提出的要求。
這里叫先鋒樓,條件比之前兩個好不少,起碼每層樓都有淋浴房。
至于熱水......想多了,這是夏天。
蔣彤明顯打聽到了一些事,在隊伍里嘀咕了幾聲。
“北朝那邊是主動要求和北俄孩子一起混住的。”
寶根撇撇嘴。
天要下雨......,隨他去。
如今就剩下兔子的八個小學生沒有安排,寶根奇異的發現那些跟著看熱鬧的人居然一個沒少!
輔導員帶著他們八個直奔營地中央。
在看到自己要住的地方后,寶根幾人的眼睛都狠狠的被閃了一下。
這里幾乎就是營地最核心的位置之一。
這是一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
最顯眼的是白色的大理石立柱和弧形陽臺。
屋頂上還有些沒有完全拆掉的鍍金裝飾......。
友誼樓。
門口有兩塊銅牌標識,分別是中文和俄文。
如果算上閣樓的話,大概是三層。
但真正被投入使用的只有兩層。
寶根八人住的是二樓面海的四間房,只占了整棟樓房間的六分之一。
而配給他們的兩位輔導員則是住在附屬樓里。
跟著他們來到樓外的不少外國學生都露出了羨慕或者憤憤不平的表情。
寶根他們在樓里還看到了上一期兔子學員留下的作品。
這是慈父活著的時候指定給兔子學生的樓房!
在大玉米沒有徹底落實一些事情之前,沒人敢主動提出給兔子學生換地方。
樓里有五個廁所,四個淋浴房,全天候提供熱水。
而且根據墻上的中文標識介紹,寶根得知兔子代表團是唯一可以人數超編的,可以準許在走廊里加床。
這里的標準住宿人數是108人,可見上一次兔子來了多少人。
不過一樓已經住進去了四個外國小孩,看著很和善。
只看他們的貝雷帽寶根就猜到了他們的身份。
哈哈,幾個小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