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深知,在四合院這個小型江湖里,一味強硬并非長久之計。三位大爺把持著院里的輿論和調解權,雖然易中海是首要障礙,但其他兩位也并非鐵板一塊。
二大爺劉海中官迷心竅,腦子卻不怎么靈光,容易被人當槍使,暫時難以拉攏。而三大爺閻阜貴,雖然算計摳門,但本質上是個文化人,有點小清高,更看重實際利益和面子。他是最有可能被分化的突破口。
這天是休息日,林凡特意去供銷社買了一雙質量不錯的勞保手套和一塊新肥皂,用舊報紙包好。
傍晚時分,他溜達著來到前院閻阜貴家門前。閻阜貴正坐在門口的小馬扎上,就著昏暗的天光修理一副斷了腿的老花鏡,嘴里還念念有詞地計算著什么。
“三大爺,忙著呢?”林凡笑著打招呼。
閻阜貴抬起頭,看到是林凡,尤其是看到他手里拿著的東西,小眼睛立刻亮了一下,連忙放下手里的活計,臉上堆起笑容:“喲,是林凡啊?快請進快請進!今天怎么有空到我這兒來了?”他一邊說,一邊下意識地推了推那副用膠布纏著的破眼鏡。
林凡走進屋,閻家地方不大,陳設簡單但收拾得還算整齊。閻解成和于莉不在家,只有三大媽在里屋糊火柴盒。
林凡把手里的東西放在桌上,笑道:“沒啥事。廠里發(fā)勞保,這手套和肥皂我一時用不完,放著也是放著,想著三大爺您經(jīng)常寫寫算算,手容易涼,這手套戴著正合適。肥皂家里也能用得上,免得浪費了。”
這話說得漂亮,既送了禮,又給了對方臺階,不是施舍,是“免得浪費”。
閻阜貴看著那雙厚實的手套和那塊印著紅字的新肥皂,心里樂開了花,嘴上卻連連推辭:“哎呀呀,這怎么好意思!廠里發(fā)給你的,就是你的東西!我怎么能要!拿回去拿回去!”話是這么說,眼睛卻一直沒離開那兩樣東西。
林凡把東西往前又推了推:“三大爺您就別客氣了。咱們鄰里鄰居的,互相幫襯不是應該的?再說,我還真有點小事想請教您呢。”
“哦?什么事?你說!只要三大爺我知道的,肯定告訴你!”閻阜貴一聽“請教”二字,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推辭的動作也停了下來,順勢就把東西收下了。三大媽也從里屋出來,笑著給林凡倒了杯水。
林凡坐下來,煞有介事地拿出一個小本子(其實是他畫技術草圖的本子),翻到一頁空白處,問道:“三大爺,您是文化人,見多識廣。我最近看廠里的一些技術文件,碰到個詞叫‘標準化’,好像很深奧。您說說,這‘標準化’到底是個啥意思?是不是就跟咱們院里開會定規(guī)矩差不多?”
他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既捧了閻阜貴,又確實像個好學青年會提的問題,而且巧妙地聯(lián)系到了院里的事務。
閻阜貴一聽,頓時來了精神。他最喜歡別人把他當文化人請教問題。他扶了扶破眼鏡,清咳兩聲,擺出老師的派頭,引經(jīng)據(jù)典地解釋起來:“這個‘標準化’啊,說來話長……早在秦朝,書同文車同軌,那就是一種標準化……放到現(xiàn)在,就是定下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規(guī)矩、尺度,比如螺絲螺母的尺寸都一樣,這樣才能互相匹配,提高效率……”
他滔滔不絕,從古代講到現(xiàn)代,從理論講到實際,雖然有些地方牽強附會,但確實能自圓其說。
林凡裝作恍然大悟的樣子,不時點頭,偶爾插一句:“哦!原來是這樣!”“三大爺您懂得真多!”“這么說,咱們院里處理事情,要是也能有個更明白、更公道的‘標準’,是不是就能少很多扯皮了?”
最后這一句,看似無意,卻精準地戳中了閻阜貴的心思。他作為三大爺,也沒少受易中海“和稀泥”式管理的氣,覺得自己的“學問”和“道理”得不到施展。
閻阜貴感慨地點點頭:“可不是嘛!林凡你這話說到點子上了!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院里有些事啊,就是缺個硬邦邦、能服眾的標準!”他不知不覺間,就開始向林凡吐露對易中海處事方式的不滿。
林凡適時地附和幾句,表示對閻阜貴“高見”的贊同。
兩人聊了足有半個多小時,相談甚“歡”。臨走時,閻阜貴親自把林凡送到門口,態(tài)度親熱了許多。
從那以后,林凡隔三差五就會拿點小東西(廠里發(fā)多了的勞保用品、偶爾買的便宜水果)去“請教”閻阜貴一些問題,有時是技術名詞,有時甚至是歷史典故,每次都能讓閻阜貴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效果很快顯現(xiàn)出來。
又一次全院大會,討論公共區(qū)域堆放雜物的問題。易中海習慣性地想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
這時,閻阜貴推了推眼鏡,罕見地搶先發(fā)言,引用了“各掃門前雪”和公共安全的道理,明確提出必須限期清理,否則罰款,說得條理清晰,有理有據(jù)。
易中海驚訝地看著閻阜貴,試圖用眼神制止他。但閻阜貴這次沒有退縮,反而堅持己見:“老易啊,我覺得這事就得按老閻說的辦,立個規(guī)矩,對大家都好。”
劉海中一看閻阜貴居然搶先表現(xiàn)了,也不甘落后地附和:“我覺得老閻說得對!”
其他住戶也覺得閻阜貴說得在理,紛紛表示支持。
易中海第一次在三位大爺內部被孤立了,最終不得不采納了閻阜貴的意見。
雖然只是件小事,但卻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三位大爺?shù)穆?lián)盟,出現(xiàn)了裂痕。閻阜貴開始為了自己的“道理”和從林凡那里得到尊重與實惠,敢于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了。
林凡坐在臺下,看著易中海那憋屈又無奈的表情,嘴角勾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分化策略,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