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鏡結(jié)束后的第三天,網(wǎng)絡上的風暴如期而至,并且比秦箏預想的還要猛烈。
一夜之間,各大社交平臺、娛樂論壇,仿佛被人用鈔能力精準引爆,涌現(xiàn)出大量標題驚悚的通稿。
《驚爆?。紵牖鹨福具x角內(nèi)幕:徐克明導演為何舍頂流而選“瘋子”?》
《從嚇哭影后到助警破案,演員陳言的“神級演技”背后,是危險的人格共情!》
《深度分析:當演員入戲太深,我們該警惕還是追捧?》
這些文章的筆觸極為刁鉆,它們并不直接否認陳言的演技,反而先是假意“稱贊”一番...
稱其為“百年一遇的體驗派天才”,隨后便話鋒一轉(zhuǎn),將他所有的高光時刻都解讀為令人不安的“危險信號”。
“......據(jù)《追兇》劇組人員透露,陳言在扮演劫匪時,其散發(fā)的真實惡意曾讓同組女演員夏晚晴當場精神崩潰,拍攝一度中斷?!?/p>
“......在短劇《面具之下》中,他對變態(tài)殺手的演繹,其專業(yè)程度甚至讓道具組感到毛骨悚然。而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后續(xù)社會上竟出現(xiàn)了模仿其劇中手法的惡性案件!”
“......最關(guān)鍵的證據(jù),來源于電影《懸案》。一個演員,竟能憑借對角色的‘揣摩’,幫助警方破獲塵封多年的懸案...
這聽起來是傳奇,但背后隱藏的邏輯卻讓人不寒而栗——他究竟是與角色共情,還是與罪犯共情?”
文章的結(jié)尾,更是圖窮匕見,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導演徐克明和《熾火要案》劇組。
“......我們尊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自由,但更應守住社會責任的底線。選擇一個精神狀態(tài)極不穩(wěn)定、極易與犯罪分子共情的演員來飾演核心角色...
對于一部將要面向大眾的商業(yè)巨制而言,這究竟是藝術(shù)上的大膽嘗試,還是一場不負責任的流量豪賭?”
通稿之下,早已安排好的水軍和被煽動的粉絲迅速占領(lǐng)評論區(qū)。
“太可怕了!這哪是演員,這是潛在的社會威脅吧?”
“支持顧辰!我們需要的是陽光正能量的偶像,而不是這種陰郁的瘋子!”
“徐老怪這次真的看走眼了,為了博眼球什么人都敢用,電影還沒拍就一股糊味兒?!?/p>
“抵制《熾火要案》!抵制劣跡藝人陳言!”
污言穢語如潮水般涌來,#陳言精神狀態(tài)#、#熾火要案選角爭議#等負面詞條被迅速頂上熱搜,大有將陳言徹底釘死在恥辱柱上之勢。
出租屋內(nèi),王胖子氣得臉紅脖子粗,捏著手機的手指都在發(fā)抖。
“草!言子,這幫孫子!他們怎么能這么說你!什么叫與罪犯共情?那叫敬業(yè)!那叫演技!這幫收了黑錢的營銷號,良心都被狗吃了!”
他看著一旁平靜地喝著茶的陳言,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言子,你倒是說句話??!秦姐呢?蘇沐呢?再不回應,你就要被全網(wǎng)黑死了!”
陳言放下茶杯,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沒有絲毫慌亂,反而帶著一絲看戲的玩味。
因為就在兩個小時前,秦箏剛剛給他打過電話,電話里的聲音冷靜得像一位即將走上戰(zhàn)場的將軍。
“戰(zhàn)爭開始了?!鼻毓~的聲音言簡意賅,“他們會用你最強的武器來攻擊你。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件武器,淬煉成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勛章?!?/p>
......
第二天一早,就在顧辰團隊以為勝券在握,準備發(fā)動第二波輿論攻勢,逼宮劇組換角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反擊,悄無聲息地打響了。
國內(nèi)最權(quán)威、逼格最高的電影雜志《光影幕后》,其官方賬號突然發(fā)布了一篇獨家深度專訪的預告。
標題是:《論悲劇角色的宿命感——與演員陳言的一次對談》。
這個標題一出,圈內(nèi)人先是愣了一下。
《光影幕后》?
這可是連一線影帝影后都未必能上封面的頂級期刊,從不參與任何娛樂圈的口水戰(zhàn),怎么會在這風口浪尖上,采訪一個新人演員?
而當專訪正文發(fā)布后,所有人都明白了秦箏的意圖。
這根本不是一次公關(guān)洗白,而是一場居高臨下的“學術(shù)降維打擊”。
專訪中,記者提出的問題個個犀利,直指輿論核心。
“陳言你好,最近網(wǎng)絡上對你的表演方式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你‘過于真實’的表演,可能會對觀眾產(chǎn)生不良引導,甚至美化犯罪,你怎么看?”
陳言的回答(自然是經(jīng)過蘇沐字字珠璣的潤色)從容不迫,充滿了理論高度:
“我認為,演員的職責不是去評判角色,而是去理解角色。尤其對于悲劇人物,他的‘惡’往往源于他‘善’的崩塌...
比如《熾火要案》中的‘阿文’,我從不認為他是一個單純的復仇惡鬼。我更愿意將他理解為一個在信仰廢墟上,用仇恨作為唯一支點,掙扎著想要重新站起來的可憐人...
“我承認,我是一個需要‘信念感’的演員。在進入一個角色前,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構(gòu)建他的世界,理解他的邏輯...
這個過程或許在外人看來有些‘瘋魔’,但對我而言,這是對角色最基本的尊重。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相信我是他,我又如何能讓觀眾相信?至于混淆現(xiàn)實,我想恰恰相反...
正因為我能在開拍前,將角色的‘殼’完全穿在身上,我才能在導演喊‘卡’之后,將它徹底脫下。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專業(yè)訓練,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表演是我的武器,而不是我的牢籠?!?/p>
整篇專訪,沒有一句辯解,沒有一句對罵,通篇都在探討表演藝術(shù)、角色塑造和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
字里行間,一個為了藝術(shù)全身心投入、有著自己獨特且深刻思考的“戲癡”形象,躍然紙上。
這篇專訪如同一顆投入渾水中的凈化石,瞬間讓喧囂的輿論沉淀了下來。
權(quán)威影評人和學院派的導演們率先下場轉(zhuǎn)發(fā),交口稱贊。
“說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演員該有的思考深度!”
“把‘與罪犯共情’偷換概念成‘表演方式危險’,是何等的無知與惡毒。為《光影幕幕后》的專業(yè)和陳言的通透點贊!”
專業(yè)領(lǐng)域的風向,一夜逆轉(zhuǎn)!
然而,這僅僅是秦箏教科書式公關(guān)的第一步。
就在顧辰團隊還沒從這記“文藝悶棍”中回過神來時,蘇沐的反擊第二波,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