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券傳世,一諾千年】
緊接著,一行時間標注,讓大明謹身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有些古怪。
【洪武二十四年】
朱元璋愣住了。
他下意識地掐算了一下。
如今,是洪武十二年末。
洪武二十四年,那不是十二年之后的事?
朱元璋的臉色變得精彩紛呈。他挺直了腰板,眼神里多了幾分審視。他倒要看看,十二年后的自己,會上演一出怎樣的戲碼。
畫面展開。
江南,建昌府。
幾名錦衣衛手持圣旨,面無表情地沖入知府衙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維洪武二十四年冬十月甲辰,江西按察使司奏:建昌知府錢用勤,監管失察,致糧胥勾豪族挪稅糧三千石,民訴未徹查,屬失職。依《大明律?戶律?倉庫》“守掌官物虧空” 條論罪。著刑部會同都察院,即革其職、抄產抵虧,限十一月內押京聽議。欽此!”
尖利的聲音劃破長空。
堂上,一位面容儒雅的中年官員,面如死灰,頹然跪倒。
抄家,革職,押解進京……在洪武朝,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往往只意味著一個結局——死。
就在錦衣衛如狼似虎地查抄家產時,一個青年沖了出來,跪在地上,懷里死死抱著一個古樸的鐵盒。
他正是錢用勤之子,錢怞。
“官爺,家父冤枉!求官爺寬限幾日,容小子赴京,為家父鳴冤!”
為首的錦衣衛百戶冷笑一聲:“鳴冤?皇爺日理萬機,是你想見就能見的?帶走!”
眼看父親就要被押上囚車,錢怞雙目赤紅,猛地打開了懷中的鐵盒。
盒中之物,并非金銀,而是一塊形似瓦片的鐵制信物,上面用金泥鑲嵌著古老的篆文。
“我有先祖御賜丹書鐵券在此!我要面圣!”
丹書鐵券?
在場的所有錦衣衛都停下了動作。
這玩意兒,只有開國的那些公侯才有,他哪來的?
天幕前,所有時空的皇帝也都瞇起了眼睛。
免死金牌!
這東西,歷朝歷代都有,但真正到了生死關頭,能起作用的,寥寥無幾。
所謂“丹書鐵券”,很多時候,不過是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紙空文,真要較真,那便是“最終解釋權歸朝廷所有”。
尤其是……要在一個以鐵血著稱的開國皇帝面前,用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
這錢家小子,怕不是瘋了。
大唐。
李世民摸著下巴,饒有興致地問向身邊的房玄齡:“玄齡,你看這大明開國皇帝,會認這塊前朝的鐵券嗎?”
房玄齡沉吟片刻:“臣不知。”
畫面中,錢怞帶著那塊鐵券,千里迢迢,趕赴應天府。
皇城之內,氣氛肅殺。
洪武二十四年的朱元璋,威嚴更甚。他坐在龍椅上,面沉如水,看著階下那個單薄的青年,以及他高高捧起的鐵券。
“此乃何物?”
“回稟陛下,此乃唐昭宗賜予臣之先祖,吳越王錢镠的丹書鐵券!”
隨著錢怞的回答,天幕上浮現出關于這塊鐵券的來歷。
【錢镠鐵券,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賜予。上書: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錢氏先祖錢镠,保境安民,于五代十國亂世之中,獨守東南一方凈土,使江南百姓免遭戰火。后其孫錢弘俶,為免生靈涂炭,納土歸宋,成就一段佳話。】
原來是那位“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吳越王。
不少文人雅士,心中肅然起敬。
錢氏一族,不僅有功于社稷。
但,功是功,過是過。
唐朝的皇帝,賜的免死牌,到了大明朝,還好不好使?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幕里那個朱元璋身上。
只見他走下龍椅,親自拿起那塊歷經五百年風雨的鐵券,仔細端詳。
大殿之內,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為錢怞捏了一把汗。
這要是龍顏大怒,斥其“挾前朝之物,邀本朝之功”,那錢家可就真的萬劫不復了。
許久,朱元璋將鐵券放回盒中,目光掃過階下的青年,又仿佛穿透了時空,看到了那納土歸宋的錢氏先祖。
他緩緩開口,聲音傳遍了整個大殿。
“錢镠有功于民,其后人亦知順天應人,納土歸降,使東南免于刀兵。此等功績,朕不能不念。”
“朕,認了。”
“傳朕旨意,錢用勤免其死罪,家產歸還。但活罪難逃,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
天幕內外,更是掀起一陣波瀾。
認了?
他竟然真的認了!
以嚴苛著稱的洪武皇帝,竟然承認了一塊五百年前,由前朝皇帝頒發的免死鐵券!
此時,天幕上浮現出幾行分析。
【朱元璋此舉,看似破例,實則蘊含深意。承認錢氏鐵券,是向天下宣告,大明王朝敬重信義,尊崇有功之臣,哪怕是前朝的功臣。此舉足以安撫江南士族之心,鞏固統治。】
【文化傳承,籠絡人心:錢氏一族,是江南文脈的象征。赦免錢氏后人,便是尊重江南的文化與歷史,對于剛剛建立,急需江南財賦與人才支持的大明而言,意義非凡。】
【史上唯一:錢镠鐵券,也因此成為華夏歷史上,唯一一塊歷經唐、宋、明三朝,皆被官方承認并兌現的丹書鐵券。】
看到這里,所有時空的帝王都陷入了沉思。
李世民撫掌贊嘆:“好一個朱元璋!殺人立威,誰都會。但懂得在何時收刀入鞘,以仁德收心,方顯帝王權術之高明。這一手,漂亮!”
大明謹身殿內,徐達、李善長等人也是一臉詫異地看著自家皇上。
雖然這是十二年后的事,但陛下的格局和胸襟,已然可見一斑。
然而,朱元璋本人的臉色,卻愈發古怪起來。
他總覺得,這天幕平白無故地放出這一段,不會只是為了夸自己十二年后有多英明神武。
果然,畫面一轉。
天幕上,那塊歷經滄桑的丹書鐵券,與上一章那位歸國學者的清瘦身影,并列出現。
最后,一行字,如同一道驚雷,劈在了朱元璋的腦門上。
【錢氏一脈,因這一諾而得以延續。數百年后,其后人之中,誕生了一位足以抵得上五個師的國士。】
【錢氏,錢學……】
轟!
大明謹身殿內,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的目光,都“唰”地一下,集中在了龍椅上的朱元璋身上。
徐達張了張嘴,想說什么,又硬生生憋了回去,臉上是一種想笑又不敢笑的扭曲表情。
藍玉更是個直腸子,差點脫口而出:“乖乖,上位您十二年后要是手一抖,把人咔嚓了,后世豈不是要少一支百萬雄師?”
朱元璋的臉,一陣紅,一陣白。
他……他差點就把國士的祖宗給抄家滅門了?
雖然那是十二年后的事,雖然他最后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這種感覺……
就好像你走在路上,差點一腳踩死一只螞蟻,結果天降神諭告訴你,這只螞蟻的十八代玄孫,是你未來的救命恩人。
朱元璋干咳了兩聲,端起茶杯,想要掩飾自己的尷尬。
他現在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幸好,幸好十二年后的咱,腦子沒糊涂。
這要是真的一刀切了,自己豈不成了華夏的千古罪人?
這天幕,真是……殺人不見血啊!
(你們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