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帝王那復雜而沉重的目光中,天幕的畫面再次變幻。
那幅刺目的中英對比圖景,如同被水墨暈染般緩緩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古樸的青銅之色,充滿了肅殺與變革的氣息。
【一個文明的走向,往往在它最初的源頭,便已埋下伏筆。】
低沉的旁白聲,仿佛從萬古虛空中傳來,敲擊在每個人的心頭。
【中國為何沒有自發走向工業文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溯到兩千多年前,去探尋那道被制度化的,針對一個階級的千年枷鎖。】
畫面中央,四個篆體大字緩緩凝聚,釋放出無形的重量。
【專題:千年枷鎖——歷代王朝的“重農抑商”策】
畫面拉近。
一個身著黑衣,眼神冷峻如刀的男子,正站在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面前,慷慨陳詞。
正是秦孝公與商鞅。
【商鞅:“農戰,國之本也!民壹于農,則樸;樸,則農。民壹于戰,則勇;勇,則戰。民事農戰,則國安而主尊!”】
【“商賈、工匠,乃‘亂化之民’!彼等不事稼穡,游手好閑,追逐末利,敗壞民風,動搖國本!欲強國,必抑商!使商無利可圖,則民自歸于農!”】
商鞅的話,字字鏗鏘,如利劍出鞘。
始皇帝嬴政的座前,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他的眼中迸發出灼熱的、幾乎是狂熱的認同感!
沒錯!
這正是他大秦賴以橫掃**,一統天下的立國之基!強國之本!
另一邊,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這兩位出身草莽的皇帝,更是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劉邦想起了泗水亭長時,那些商人看他時輕蔑的眼神。
朱元璋則想起了元末濠州城里,那些囤積居奇,寧可讓糧食爛在倉庫里,也不肯開倉賑濟災民的富商大賈。
厭惡與警惕,是刻在他們骨子里的本能。
【旁白:商鞅變法,以法律的形式,第一次將‘重農’與‘抑商’這兩種思想,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它確立了一個影響中國兩千年的核心邏輯:農業和戰爭,是國家唯一需要鼓勵的‘正業’;而商業,則是必須被嚴格限制和打壓的‘末業’。】
【其核心目的,并非經濟考量,而是純粹的政治考量——維護一個便于統治、易于征發、思想單純的農業社會,從而最大限度地強化君主的中央集權。】
“政治考量……”
大唐,太極宮。
李世民咀嚼著這四個字,眉頭微皺。
他想起了絲綢之路上那些往來不絕的胡商,他們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異域的文化與情報,雖有風險,但利亦大焉。
這天幕,竟將此事說得如此絕對?
畫面流轉,來到了統一后的大秦帝國。
嬴政看到了他最熟悉的景象。
一群群商人,面如死灰,被虎狼般的秦吏從雕梁畫棟的華麗宅邸中驅趕出來。
他們的萬貫家財被清點、籍沒,家人則被戴上枷鎖,與罪犯為伍,流放至南越、九原等蠻荒邊陲。
【秦始皇三十三年,徙天下富商翁伯等十二萬戶于咸陽。】
嬴政冷峻的面龐上,沒有一絲波瀾。
這是他的命令。
在他看來,將這些富可敵國、人心難測的財富擁有者,集中到帝都,置于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是再正確不過的決定。
財富,只能掌握在國家手中!掌握在朕的手中!
天幕的鏡頭一轉,對準了漢高祖劉邦。
畫面中,一位身穿綾羅綢緞的商賈,腆著肚子,正想進入一座官署,卻被門口的衛兵用長戟粗暴地攔下,直接推了個趔趄。
【漢高祖令:商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劉邦哼了一聲,心中暗道:“就該如此!一群投機取巧之輩,也配與官吏同列?”
緊接著,畫面又轉到漢文帝、景帝時期。
一位商人的兒子,才華橫溢,學富五車。
然而,在地方察舉之時。
僅僅因為他的“商籍”身份,便被直接剝奪了被推薦的資格。
【漢朝律法:商賈及其子孫,不得為官吏。】
這是一種**裸的制度性歧視。
它不僅在經濟上盤剝,更在政治上、社會地位上,將整個商人階級打入另冊。
它要斷絕的,是這個階級向上流動的一切希望。
“斷其望,則安分。”
不少帝王心中,都浮現出這句馭民之術的精髓,并深以為然。
然而,天幕的敘述并未停止,反而愈發凝重。
真正的重頭戲,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上演了。
天幕之上,漢武帝那雄才大略的身影浮現,他的身后,是北擊匈奴的連天烽火,是廣袤無垠的漠北草原!
【為了支撐對匈奴的龐大戰爭開支,漢武帝將對商人的打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并將其徹底‘制度化’、‘國有化’。】
畫面中,各地原本由私人經營的鹽礦和鐵礦,被成建制的軍隊和官吏強行接管。
反抗者,格殺勿論!
【鹽鐵官營】
【旁白:國家親自下場,壟斷了當時利潤最高、也最關乎國計民生的兩大產業。這不僅僅是為了與民爭利,更是為了從根源上,防止出現能夠挑戰國家力量的強大民間資本集團。】
緊接著,是更加酷烈、更加血腥的“算緡”與“告緡”。
一個普通的商販,僅僅因為被鄰居告發,私藏了五百錢沒有上報。
轉瞬間,官吏破門而入。
他畢生的積蓄被抄沒一空,本人則被套上枷鎖,罰去邊疆戍守一年。
家破人亡!
天幕下,無數中產以上的商人家庭,因此而破產。
民間的財富,被這一道政令血洗一空。
【旁白:這種以國家暴力為后盾的掠奪,徹底摧毀了商業的信用與發展的環境。】
未央宮中。
漢武帝劉徹,死死地盯著天幕中自己頒布的一道道法令,以及它們帶來的血腥后果。
他的臉色,青白交加,陰晴不定。
他一生最大的功績,便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北擊匈奴,開疆拓土”!
為此,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可他從未想過,自己為了實現這宏圖霸業而采取的經濟手段,竟被后世的天幕,用“掠奪”二字來形容!
更被定義為……“千年枷鎖”的開端!
他看到了自己政策的另一面。
是的,國庫充盈了,戰爭勝利了,大漢的旗幟插滿了昔日匈奴的牧場。
但同時,那根名為“民間經濟”的脊梁,也被他親手……一節一節地打斷了。
“為了強漢……為了讓邊塞的百姓不再哭泣……”
“朕……有錯嗎?”
劉徹緊緊攥住拳頭,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他第一次在心中,對自己產生了如此劇烈的動搖。
【旁白總結:自商鞅變法始,至秦皇漢武終。】
【“重農抑商”的思想,通過身份歧視、政治排斥、產業壟斷、法律掠奪等一系列組合拳,被鑄造成了一個堅固的鐵籠。】
【這個鐵籠,在未來的兩千年里,將時而寬松,時而收緊,但它將始終存在。】
【它將死死地罩在中國的商業與資本之上。】
【讓其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卻永遠無法成長為能夠改變社會結構、推動文明躍遷的參天大樹。】
【這,便是商鞅的詛咒。】
【也是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為了自身穩定,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天幕的畫面,漸漸暗淡下去。
但所有帝王都明白,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這個鐵籠,在接下來的朝代里,又會演變成怎樣的新形態?
他們,又將在這枷鎖上,添上怎樣的新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