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如同一塊巨大的墓碑,沉甸甸地壓在了清王朝的棺木之上。
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王朝,已經(jīng)死了。
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求生的本能,讓這個僵死的王朝,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進行了一場堪稱“回光返照”式的自救。
【庚子國難后,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也為了平息國內(nèi)日益高漲的民怨,清廷宣布,實行“新政”。】
【史稱,清末新政(1901-1911)。】
天幕之上,再次出現(xiàn)了改革的景象。
【廢科舉,辦新學。】
【延續(xù)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被畫上了句號。全國各地,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設(shè)商部,勵實業(yè)。】
【朝廷開始前所未有地,鼓勵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練新軍,廢綠營。】
【以袁世凱的北洋軍為范本,在全國編練新式陸軍。】
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廣度和深度,甚至超過了當年的“百日維新”。
如果,這些改革能提早三十年,甚至十年發(fā)生,或許,歷史還有被改寫的可能。
然而,現(xiàn)在,太晚了。
【清廷的“新政”,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一種被逼無奈的姿態(tài)。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救國,而是為了維護愛新覺羅一家的統(tǒng)治。】
【這種缺乏誠意的改革,非但沒能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天幕的畫面,給出了兩個極具諷刺性的結(jié)果。
【其一:新式學堂和留學生,培養(yǎng)出的,不再是忠于皇權(quán)的舊式士子,而是一大批接受了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新青年。他們,成為了日后推翻清朝的骨干力量。】
【其二:清廷耗費巨資編練的“新軍”,其士兵和中下層軍官,大多是這些新青年。新軍,非但沒能成為保衛(wèi)王朝的支柱,反而成就了革命。】
“自己挖坑,埋自己?”
帝王們看得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他們第一次見到,如此愚蠢的“自救”。
而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便到來了。
【在巨大的立憲呼聲下,清廷被迫在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
【然而,經(jīng)過了五年的拖延與敷衍,1911年5月,它終于拋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徹底失望的內(nèi)閣。】
【“皇族內(nèi)閣”】
名單公布,在13名內(nèi)閣成員中,滿洲皇族,竟占了7人之多!
【這個內(nèi)閣,**裸地暴露了清廷“假立憲,真集權(quán)”的本質(zhì)。】
【它讓那些對它還抱有最后一絲幻想的,立憲派的士紳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徹底與其決裂。】
【至此,清政府,已經(jīng)眾叛親離,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山雨欲來風滿樓。
只差,一根點燃火藥桶的導火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
天幕的畫面,鎖定在了湖廣總督府附近的一處新軍軍營。
夜晚,幾聲槍響,劃破了寂靜的夜空。
工程營的士兵,在革命黨人的帶領(lǐng)下,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爆發(fā)!】
“起義了!”
“終于來了!”
帝王們的心,猛地一緊。
他們知道,決定這個王朝最終命運的時刻,到來了。
然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幕,卻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沒有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沒有尸山血海的慘烈攻防。
武昌起義,就像一個信號。
信號一響,整個帝國,瞬間土崩瓦解。
【武昌起義勝利后,短短兩個月內(nèi),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
【十五個省份,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
天幕的地圖上,代表獨立的旗幟,從武昌開始,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大半個中國!
那幅曾經(jīng)讓帝王們引以為傲的,象征著“大一統(tǒng)”的版圖,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分崩離析,支離破碎。
這已經(jīng)不是王朝末年的衰敗了。
這是徹徹底底的,人心喪盡,墻倒眾人推!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清廷在驚恐中,重新啟用了那個被他們罷黜的,手握北洋重兵的男人——袁世凱。】
【然而,這位亂世梟雄,早已心懷鬼胎。】
畫面中,袁世凱一邊利用北洋軍,向革命軍施壓,另一邊,又與南方的革命黨人,暗通款曲。
他,要用這搖搖欲墜的王朝,來換取自己未來的權(quán)力。
【12月,一位身穿西裝,目光堅毅的男子,從海外歸來。】
【他,就是被后世尊稱為“國父”的,孫中山。】
孫中山的出現(xiàn),讓迷茫的革命,有了新的方向。
【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一個全新的國號,響徹云霄——】
【中華民國,成立!】
【面對南方的革命浪潮,和袁世凱的“逼宮”。】
【孤兒寡母的隆裕太后,和年僅六歲的末代皇帝——溥儀(宣統(tǒng)帝),別無選擇。】
【1912年2月12日。】
紫禁城,太和殿。
氣氛肅穆而悲涼。
年幼的溥儀,坐在那張過分寬大的龍椅上,茫然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他并不知道,今天,將意味著什么。
隆裕太后,以他的名義,頒布了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詔書。
【《清帝退位詔書》】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當詔書的內(nèi)容,在天幕中緩緩滑過。
所有帝王,都沉默了。
他們聽到了。
“共和”。
他們也聽到了。
“國民”。
一個統(tǒng)治了中國268年的王朝,在這一刻,正式宣告終結(jié)。
一個延續(xù)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在這一刻,被畫上了句號。
天幕的畫面,最后定格。
一邊,是年幼的溥儀,走下龍椅,落寞地離開太和殿的背影。
另一邊,是中華民國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在南京總統(tǒng)府的門前,冉冉升起。
舊的時代,結(jié)束了。
新的時代,在迷茫與希望中,開啟了。
【從1840年到1912年,這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痛苦,也最劇烈的一段轉(zhuǎn)型期。】
【它深刻地證明:封閉落后必然挨打,而真正的救亡圖存,必須與制度變革、民族覺醒相結(jié)合。】
【清朝的滅亡,并未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但它終結(jié)了帝制,為后續(xù)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