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點半,物理系三樓的走廊只剩下盡頭那間辦公室還亮著燈。燈光透過磨砂玻璃映出個彎腰的影子,像枚被按在稿紙上的圖釘,一動不動。青年講師林舟揉著發酸的后頸直起身時,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一道刺啦聲,在空蕩的走廊里撞出回音,又很快被窗外的蟬鳴吞了回去。
辦公桌上攤著半盒涼透的外賣,米飯粒粘在盒邊,旁邊是三個空咖啡罐,罐口的褐色漬跡像干涸的眼淚。最顯眼的是那本攤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申請書》,封面被手指磨出了毛邊,第 17 頁 “研究方案” 那欄,鉛筆標注的修改痕跡密密麻麻,幾乎遮住了原有的字跡。
“再核對一遍參考文獻格式。” 林舟對著電腦屏幕喃喃自語,指尖在鍵盤上敲得飛快,眼睛卻不由自主地瞟向屏幕右下角的時間 —— 距離申報截止只剩 72 小時。這是他入職第三年,也是 “非升即走” 的最后一年,若是拿不到這個項目,明年春天就得卷鋪蓋走人。
電腦突然彈出一條微信消息,是同系的江曉發來的:“樓下保安說要鎖門了,你還在?”
林舟回了個 “馬上”,順手點開江曉的朋友圈。最新一條是兩小時前發的,照片里幾個學生圍著實驗臺,手里舉著個裝著彩色液體的燒瓶,背景是實驗室的窗戶,晚霞把玻璃染成了橘紅色。配文很簡單:“今日份小驚喜 —— 溶液分層比預期漂亮十倍。”
他忍不住笑了笑。江曉比他早入職兩年,曾經也是個跟他一樣熬通宵改申請書的主兒,直到三年前那次評審 —— 明明同行評議全是 “A”,最終卻沒中,后來才從別人那兒聽說,名額給了一位由院士推薦的 “關系戶”。自那以后,江曉就像換了個人,不再追著項目跑,反而把更多時間花在本科生的興趣實驗上,連職稱評審都推了兩次,成了系里有名的 “佛系教師”。
“林老師?還沒走啊?” 走廊里傳來腳步聲,是科發院基礎辦的王科長,手里抱著一摞厚厚的申報材料,額角沁著汗,“這是今天收的,你看這厚度,比去年還多三成,可資助名額就多了五個,你說這僧多粥少的,咋弄?”
林舟接過王科長遞來的紙巾擦了擦汗,目光落在那摞材料上,紅色的封面一本挨著一本,像堵厚重的墻。“王科長,今年青年項目的資助率大概能有多少?”
王科長嘆了口氣,靠在門框上揉著腰:“去年是 18%,今年估計還得降。你沒看群里說嗎?光咱們學校就報了三百多份青年項目,最后能中五十個就不錯了。我跟你說,昨天我去省科技廳開會,評審專家都吐槽,說一個人要評二十多個項目,就給十天時間,連看都看不過來,更別說仔細琢磨了。”
林舟的心沉了沉。他想起自己為了這份申請書,從去年年底就開始查文獻、做預實驗,春節都沒回老家,光數據圖表就改了不下二十版。要是評審專家連仔細看一眼的時間都沒有,這些功夫不就全白費了?
“對了,” 王科長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從口袋里掏出張便簽紙,“你那份申請書里‘經費預算’那欄,設備購置寫得太籠統了,最好補充個明細,不然初審可能就給打回來。我看你這幾天熬得眼睛都紅了,可別在這種小事上栽跟頭。”
林舟連忙道謝,把便簽紙夾在申請書里。王科長走后,他重新坐回電腦前,卻沒了剛才的勁頭。窗外的蟬鳴似乎更響了,像是無數只小蟲子在耳邊念叨:“白忙活”“沒用的”“留不下來了”。
他想起上個月系里的例會,主任拿著名單說,今年 “非升即走” 的有八個人,目前只有兩個人拿到了國家級項目。散會時,有個女老師偷偷抹眼淚,說她孩子才一歲,要是走了,連房貸都還不上。當時他還安慰人家 “再努努力”,可現在,他自己也開始慌了。
“林老師?你還在改啊?” 門口探進個腦袋,是江曉,手里提著個保溫袋,“我剛從實驗室回來,看你燈還亮著,給你帶了碗熱湯。”
江曉把保溫袋放在桌上,打開時,一股淡淡的雞湯香飄了出來。“我媽燉的,放了點黨參,補補身子。你別總喝咖啡,對胃不好。”
林舟接過湯碗,暖意從指尖傳到心口,眼眶突然有點發熱。“謝了,江老師。你那幾個學生的實驗怎么樣了?”
“挺好的,” 江曉坐在他對面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申請書翻了兩頁,“他們發現那個稀土摻雜的熒光材料,在低溫下會出現反常的發光峰,雖然不是什么大發現,但孩子們特別興奮,今天還說要寫個實驗報告投稿呢。”
“沒申請經費嗎?” 林舟問。他知道江曉帶的那些興趣項目,全是用實驗室的邊角料做的,連買試劑的錢都是江曉自己掏的。
江曉笑了笑,指尖劃過申請書上的 “資助金額” 欄:“申請過一次,沒中。后來想想也算了,反正就是讓學生多動手,有沒有經費不影響。倒是你,這份申請書做得很扎實,尤其是那個‘界面電荷調控’的思路,很有新意。”
林舟苦笑著搖頭:“有新意有什么用?王科長說今年資助率更低,評審專家根本沒時間細看。我聽說有的評審專家一天要看五份,連參考文獻都不核對,就看個摘要和立項依據,你說這能公平嗎?”
“不公平也沒辦法,” 江曉嘆了口氣,“我前兩年跟過一次評審輔助工作,親眼看見有個專家把兩個項目的評審意見寫反了,后來還是我們發現了才改過來。還有的專家,一看申請人是自己學校的,不管內容怎么樣,先給個‘優先資助’,你說這資源能不傾斜嗎?”
林舟沉默了。他想起自己碩士期間的導師,也是個老教授,每年評審都要把申請書逐字逐句看完,連標點錯誤都標出來,有時為了一個數據,會特意去查原始文獻。可現在這樣的專家,好像越來越少了。
“對了,” 江曉突然想起什么,“我認識一位退休的張教授,以前是搞凝聚態物理的,每年都評基金項目。要不我跟他打個招呼,讓他幫你看看?不是走后門,就是讓他從評審的角度給點意見,免得你在細節上出問題。”
林舟眼前一亮,又很快黯淡下去:“這樣會不會太麻煩張教授了?聽說評審專家都很忙。”
“沒事,張教授人很好,以前帶過我的課,對年輕人很照顧。” 江曉拿出手機,當場給張教授發了條微信,“你放心,他不會透露評審信息,就是幫你把把關。”
第二天上午,林舟就收到了張教授的回復,約他周末去家里聊。張教授的家在學校家屬區,是棟老樓,樓道里飄著飯菜香。開門的是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戴著副黑框眼鏡,鏡片后面的眼睛很亮,像藏著星星。
“小林是吧?進來坐。” 張教授把他讓進書房,書桌上堆著十幾本藍色封面的評審材料,每本上都夾著不同顏色的便簽紙。最上面那本的封皮角落,用鉛筆寫著個 “李” 字,旁邊畫了個圈。“抱歉啊,地方有點亂,這幾天忙著評項目,沒來得及收拾。”
林舟看著那些材料,心里咯噔一下 —— 每本都跟自己的申請書一樣厚,張教授要在十天內評完二十本,平均每天兩本,還要寫評審意見,根本不可能細看。他正想開口,書房的固定電話突然響了,鈴聲尖銳得打破了屋里的安靜。
張教授皺了皺眉,拿起聽筒:“喂?老陳啊,這么早打電話過來?”
電話那頭的聲音很大,林舟坐在對面都能隱約聽到,是個洪亮的男聲:“老張,跟你說個事兒,今年青年項目里有個叫李哲的,是咱們老領導周院士的學生,你評審的時候多關照關照。這孩子我看過,挺有潛力的,就是申請書沒寫好,別因為細節給刷下去了。”
張教授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聽筒線,眉頭擰得更緊了:“老陳,評審有規矩,得按質量來,我不能……”
“哎呀,什么規矩不規矩的,” 對方打斷他,“咱們都是老朋友了,以后還有項目要合作呢。再說周院士去年還幫你侄子解決了工作,你這點忙都不幫?放心,我不是讓你瞎打分,就是多看看他的創新點,別漏了亮點。”
張教授沉默了幾秒,眼神掠過桌上那本寫著 “李” 字的材料,語氣軟了下來:“行,我知道了,我會仔細看的。”
掛了電話,張教授對著空氣嘆了口氣,轉身時看見林舟局促的表情,尷尬地笑了笑:“讓你見笑了,都是老同事,抹不開面子。”
“張教授,這…… 這樣的情況很多嗎?” 林舟猶豫著問。
張教授坐在椅子上,拿起那本 “李” 字材料翻了兩頁,又放下,像是在斟酌措辭:“怎么說呢,每年評審都少不了。有的是老領導打招呼,有的是合作單位求關照,還有的是學生托老師來說情。去年更離譜,有個專家直接把自己學生的項目分給我評,還特意打電話說‘這孩子不容易,多給點機會’,你說我能怎么辦?”
他頓了頓,手指敲了敲桌面:“我剛退休那年,評重點項目,有個申請人的研究方向特別偏,但申請書做得扎實,預實驗數據也漂亮。結果評審會上,有位老專家突然說‘這個方向沒前景,不如支持更成熟的領域’,后來我才知道,那個‘成熟領域’的申請人,是他帶過的博士生。最后那個偏門項目沒中,聽說申請人后來就轉行了,多可惜。”
林舟聽得心里發沉,原來自己擔心的不只是評審時間不夠,還有這些看不見的人情關系。他想起江曉當年的項目,會不會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落選?
“不過你也別太灰心,” 張教授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拿起他的申請書,“真正好的項目,就算有人情干擾,也不會被完全埋沒。你這份申請書,我先看看,咱們只說學術,不說別的。”
張教授戴上老花鏡,逐頁翻看起來。他看得很慢,手指在紙上輕輕劃過,遇到重點內容就停下來,嘴里念念有詞。林舟坐在旁邊,緊張得手心都出汗了,生怕聽到不好的評價。
“思路是好的,” 張教授看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抬起頭,“研究方案也具體,預實驗數據也扎實,尤其是你提出的‘原位表征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這個方法很新穎,能解決現有研究的痛點。但是 ——”
他話鋒一轉,指著第 23 頁的 “預期成果” 欄:“你這里寫‘發表 SCI 論文 3-5 篇,其中 TOP 期刊 2 篇’,太冒進了。青年項目周期只有三年,凝聚態物理的實驗周期長,能發表 2-3 篇高質量論文就不錯了,寫得太多,反而會讓評審專家覺得你不切實際。”
林舟連忙拿出筆記錄:“您說得對,我當時就是想突出成果,沒想到會適得其反。”
“還有這里,” 張教授又指向 “研究基礎” 欄,“你只列了自己發表的論文,沒提你所在團隊的平臺優勢。你們系的那個‘低維材料實驗室’,不是有臺原位透射電鏡嗎?把這個加上,能體現你的實驗條件,評審專家會更認可。”
他拿起桌上的 “李” 字材料,對比著說:“你看這個李哲的,研究基礎很弱,只發過兩篇三區論文,卻敢寫‘預期發表 4 篇 TOP 期刊’,明顯不切實際。但因為有老陳打招呼,我至少得花雙倍時間看他的材料,生怕漏了什么‘亮點’,反而擠了你們這些真正有實力的人的時間。”
林舟沉默著點頭,突然明白為什么評審專家會沒時間細看 —— 一部分時間,都花在應付這些人情項目上了。
“對了,” 張教授突然想起什么,“昨天還有個年輕專家跟我吐槽,說他收到了十幾條求情信息,有同學發的,有以前同事發的,還有領導轉過來的。他說有時候評完項目,晚上都睡不著,怕漏了好項目,又怕得罪人。”
“那您為什么還要堅持仔細評呢?” 林舟問。
張教授笑了笑,指了指書架上的一排證書:“我教了四十多年書,帶過的學生里,有當院士的,也有轉行進企業的,但最讓我驕傲的,是有個學生當年拿了青年項目,后來研究出了新型儲能材料,現在已經產業化了,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我要是因為人情把好項目刷了,不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對不起那些真正想做科研的年輕人。”
從張教授家出來時,陽光正好,家屬區的老槐樹上,幾只麻雀在枝頭蹦跳。林舟看著手里修改后的申請書,心里卻沒了之前的焦慮,反而多了些平靜。他想起張教授說的 “真正好的項目不會被埋沒”,想起江曉帶學生做的那些興趣實驗,突然覺得,就算這次沒中,至少自己努力過,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申報截止那天,林舟把修改好的申請書打印出來,仔細裝訂好,送到了科發院。王科長接過材料,笑著說:“這次格式很規范,應該沒問題。小林啊,別太緊張,盡人事聽天命,就算沒中,下次再來嘛。”
林舟點點頭,轉身走出科發院。走廊里遇到江曉,她正帶著幾個學生往實驗室走,學生們手里拿著燒瓶,嘰嘰喳喳地討論著什么,臉上滿是興奮。
“交完了?” 江曉問。
“嗯,” 林舟笑了笑,“謝謝你和張教授。不管結果怎么樣,我都認了。”
“這就對了,” 江曉拍了拍他的肩膀,“對了,昨天有個做光電材料的企業聯系我,說想看看我們學生做的那個熒光材料,要是合適,可能會合作開發。你看,有時候不追著項目跑,反而能有意外收獲。”
林舟看著江曉和學生們的背影,突然覺得,象牙塔里的科研生態,就像一棵大樹,有的人拼命往高處爬,想爭奪更多陽光;有的人則愿意待在樹蔭下,用心培育身邊的小草。沒有哪種選擇更好,重要的是,別在追逐的過程中,忘了自己最初為什么出發。
評審結果公布那天,林舟沒中。他坐在辦公室里,看著手機上的公示名單,李哲的名字赫然在列。心里有點失落,但更多的是釋然。他打開電腦,開始修改之前寫的一篇論文,打算投給一個專業期刊。
這時,微信收到一條消息,是張教授發來的:“小林,你的項目我評了‘優先資助’,但最后因為名額有限被刷下來了。那個李哲的項目,評審會上有三位專家為他說話,最后還是占了名額。別灰心,我把你的申請書推薦給了一位做產業轉化的朋友,他對你的研究方向很感興趣,有空可以聊聊。”
林舟看著消息,突然笑了。他想起張教授書房里那本夾著便簽的 “李” 字材料,想起老陳的電話,想起江曉當年的遺憾,突然明白,科研生態里的人情關系,就像空氣中的塵埃,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像張教授那樣,在規則和人情之間堅守底線,像江曉那樣,在功利之外尋找意義,像自己這樣,在挫折之后依然不想放棄。
窗外的蟬鳴依舊,但這次聽起來,不再像抱怨,反而像一首輕快的歌。他想起自己剛入職時,導師跟他說的一句話:“科研就像種地,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發芽,但只要你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有收獲。”
也許,大學真正的科研生態,不應該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應該是一片廣闊的田野,讓每一粒有潛力的種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生根、發芽,最終長成獨一無二的風景。而他們這些在象牙塔里堅守的人,既是齒輪,也是風,既被體制推動著前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吹向更自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