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之中,大地開始震蕩起來,夜色的深處,傳來轟隆隆的悶響聲,如同奔走在遠處天際的驚雷。
壕溝內,林平安怒吼一聲道:
“照明彈!!!”
話音落下,一顆顆照明彈升騰而起,壕溝前方就看到了大批敵軍騎兵部隊,出現在視線的盡頭處。
他們行軍速度極快,發現照明彈之后,就立刻開始向前進入沖鋒姿態,戰馬以極快的速度向前奔騰著。
“開火!!!!”
林平安怒吼一聲,下一刻就是一顆紅色的信號彈升空。
這枚信號彈是開火射擊的信號,部署在陣地上的輕重機槍,在第一時間開火掃射。
后面的炮兵部隊,也開始對著敵人的騎兵群展開猛烈轟擊。
馬家軍的這些騎兵部隊,在平原上沖鋒的速度很快,可他們仍舊無法快過飛射的子彈。
大量的輕重機槍火力,組成交叉火力網,暴風雨一般向這些沖鋒的馬家軍士兵飛射而去,像是猛獸張開他的利爪,將正在奔跑中的馬家軍士兵,連人帶馬一起撕碎。
碳基生物的血肉,在無煙火藥加速后的子彈頭面前,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戰馬嘶鳴,夾雜著人的哀嚎,但是這一切都被轟隆隆的馬蹄聲,和密集爆裂的槍聲淹沒在黑夜中,淹沒在照明彈釋放的慘白光芒中。
屠殺開始了!!
馬家軍騎兵,將會在這個時候徹底明白,為什么騎兵部隊會在馬克沁重機槍發明之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戰斗一直持續到天亮,馬家軍的多輪次沖鋒,都以失敗告終,只是在紅34軍的陣地前方,留下了更多人馬的尸體。
在這一夜的時間,寧夏城方向的紅軍部隊,也在向前逼近,從后方不斷發動對他們的猛攻,讓這些馬家軍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他們知道,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恐怕所有人都會死在此處。
有的部隊開始想辦法搜集船只,想要渡河,往河東而去。
至于西側的沙漠,他們想也沒想,就直接放棄了。
穿越那片沙漠,至少也需要四五天的時間。
而這四五天的時間里,這個時間沙漠的高溫,還有缺水等等問題,都可以讓他們全部死在沙漠中。
但是滔滔黃河水中,那些企圖渡河的馬家軍騎兵,很快就被沿岸的紅軍部隊發現,隔著黃河用機槍對他們進行掃射。
很多船只都是還沒有抵達河中心,上面搭載的士兵就被全部打死。
這些船上的馬家軍士兵,反倒成了紅軍戰士們練習槍法的移動靶。
最終馬家軍決定繼續向南突圍,只是這一次要集中一點突圍。
下午,馬家軍殘存的三萬多名騎兵,再次向南突圍,繼續沖擊紅34師的陣地。
可他們仍舊選錯了方向,對紅34師陣地展開沖鋒,注定了他們的滅亡。
相比于之前,這次沖鋒的馬家軍人數更多,而且都集中在了不到三百米寬度的一片區域。
趙楚的火炮,將炮口調整好,都開始對這片區域展開猛烈的轟炸。
與此同時,沒良心炮也開始對準前方敵軍沖鋒的騎兵部隊。
這種沒良心炮不用瞄準,也沒辦法瞄準,只能朝著大概的方向發射。
“轟轟轟!!!”
在一聲聲巨響之后,鐵桶內的炸藥包,就被拋射出去兩三百米,甚至是三四百米的距離。
那些馬家軍的騎兵部隊,剛沖到這個距離上,就被砸落下來的炸藥包直接炸翻在地上。
輕重機槍的掃射也在繼續著,連帶著沖鋒槍,步槍也開始在這個距離上,對敵人沖鋒的部隊展開射擊。
戰斗又持續整整一下午,大量的馬家軍都在這沖鋒之中死亡。
他們有不少人,好不容易沖開了前面的兩道防線。
可真的沖破第二道防線之后,他們就發現,紅軍竟然還有騎兵部隊,在那里等待著他們。
這些殘存的馬家軍士兵,早就已經筋疲力盡,人困馬乏,再去和紅軍的騎兵部隊廝殺,早已力不從心。
又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戰斗又在其它區域,斷斷續續地持續了一天一夜。
三天多的時間,馬家軍的五萬騎兵,還有大批地方武裝,都在紅軍部隊的兩面夾擊之中潰滅。
一戰之后,寧夏再無馬家軍。
集中起來的輕重機槍,還有大量的沖鋒槍火力,讓“寧馬”最終走向覆滅。
前來馳援的甘肅,以及青海的馬家軍,也是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至于后續地方武裝,本身就是一團散沙,“寧馬”一倒,也就樹倒猢猻散,基本都被消滅,或是選擇投降。
青銅峽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總部。
這消息炸開了鍋,因為盤踞寧夏地區多年的馬家軍,可不是那么好對付的。
這一戰便消滅了敵軍十萬人,讓馬家軍徹底喪失了對河套地區的控制權,同時也為紅軍部隊,贏得了一個寶貴的,穩定的糧食產區,甚至這地方還能用來養馬。
將戰場打掃完畢之后,這一戰紅軍繳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還有大批的錢糧,足夠他們再武裝起來至少七八萬人的部隊。
尤其是戰馬,一戰下來,便繳獲了一萬五千多匹精良戰馬,
兩天后,總部命令批示下來。
林平安的紅34軍,得到補充如下。
武器方面,補充輕機槍兩百五十挺,重機槍七十挺,步槍補充四千支,花機關兩百支,還有三門迫擊炮。
彈藥方面,補充各型號彈藥一百五十萬發,尤其是輕重機槍彈藥補充最多,因為之前作戰林平安消耗的彈藥數量極多,其它型號炮彈補充共兩千枚左右。
戰馬方面,調撥三千匹戰馬給紅34軍,同時將紅34師原本的一個騎兵團,升級為四千多人規模的騎兵師。
除此之外,還有三千名補充兵,也被補充給林平安的紅34軍。
加上原來的部隊,減去和馬家軍作戰時候的傷亡,整體人員恢復到兩萬四千人的規模,相比于從晉西出發的時候,甚至還多出來一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