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李可才學(xué)不一定有,但是主意確實非常地多。
對孫貴妃好一頓安撫,隨后又把朱鏡靜給叫了過來,問道:“鏡靜愿不愿意嫁給駙馬?”
其實朱元璋也就是隨口問一句。
并且,也算是告知對方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吧。
至少……
你得告訴她,駙馬將來是拿來干什么用的。
七天的時間眨眼就過去。
七天后……
朱元璋給李可的答案自然是公主已經(jīng)同意了。
李可也懶得去追究,是不是公主自己親口說的。
反正,這些大人肯定是騙也好,威逼利誘也罷,也絕對會讓這一門婚事成真。
只見李可便對朱元璋道:“那既然公主殿下同意了,那就讓婚禮盡早辦完吧。臣的意思是……早就辦完,早點心安,就明年冬天把這婚事給辦了怎么樣?”
朱元璋不理解,“你就真的這么急?”
李可道:“這話說的!陛下你富有四海,當(dāng)然不急,臣窮得叮當(dāng)響,那當(dāng)然是越快越好,對了,這駙馬都尉跟公主府每月都能有多少的俸祿?”
朱元璋直接回他,“朕還沒有定!”
李可便道:“駙馬都尉一般是五品左右,那就按照五品的來給,遵循慣例……也行!至于公主府……我忘了大唐時是多少,宋朝這邊,我也沒怎么了解過。可要能養(yǎng)個幾十、上百個奴仆,這肯定是基本要求,再怎么樣,這公主府也不能那么窮酸。對了,皇莊給多少?”
朱元璋每次聽李可說話,總能氣得頭昏腦漲,怒目朝著李可一橫,便道:“你是怎么能夠做到臉不紅、心不跳地問出這些的?”
李可也是一臉委屈巴巴的樣子,朝著朱元璋道:“臣沒了父母。那這些事,不得臣自己一個人張羅?難道要臣去把我家父母的棺材挖出來,讓他們跟陛下談?”
朱元璋被李可給說得有點無語凝噎,也只好當(dāng)場思考了起來。
其實明初,就算是他朱元璋,也不見得能有多富裕。
畢竟大元打了這么多年的仗,早就把這天下給弄得民生凋敝。
朱元璋想了想,這才道:“目前國家也不是很有錢,就先給米五百石吧。”
李可:“那封地呢?”
朱元璋:“……都給你米了,還要什么封地。”
李可便道:“那怎么能一樣,有封地,起碼可以自己種點菜吃。不然什么都買,那多浪費錢。還能養(yǎng)點雞啊,鴨啊什么的,挖個魚塘,還可以養(yǎng)魚。好歹也給個幾十畝,一百畝,意思一下。”
朱元璋也是發(fā)現(xiàn)了:“就你小子要求最多!你先說說,你最近還有沒有想到什么好的治國之策,朕再考慮要不要給你。”
李可斜睨了對方一眼,每次他提的建議,朱元璋就是不執(zhí)行,這又有什么用?
不過想想好像也可以理解,你說現(xiàn)在就治吏,現(xiàn)在就休沐,這前線還在打仗呢。
你現(xiàn)在就嚴(yán)格要求了,而且給文官放假了,那以后誰還樂意給你打仗?
大明立國后,并非是立馬就沒有戰(zhàn)事,而是還要打很久。
李可回道:“最近沒想出什么好的國策。不過非要說的話,倒也不是說就提不出建議了。”
朱元璋就愛聽這個。
一聽到這個,他的眼睛就立馬明亮了起來。當(dāng)即臉上興奮中夾雜著高興,說道:“那你快說!”
李可便道:“陛下你可以管管你的那些個兒子。皆因強如李世民,都有畜生不如的兒子,而且立國后,接下來肯定會編纂大明的律法,可如果皇子犯了法,而陛下你又顧念親情,而不去嚴(yán)格地執(zhí)行,那這律法,立了跟沒立,又有何區(qū)別?”
“若是陛下你自己都視律法為無物,那你還怎么要求你下面的臣子再去遵守律法?自古以來,就是因為皇帝總是第一個亂法的人,所以下面的人嘛,也就隨便對付對付得了。”
“我提議,現(xiàn)在就開始讓人編寫大明律,然后讓陛下你的兒子去背,以防止他們將來犯錯,到時候真犯了,陛下你自己恐怕就得左右為難。正所謂……法律,是治理天下的開端。沒有法律,就沒有辦法治理天下。我這提了兩個建議!”
說罷,李可就盯著朱元璋要好處。
朱元璋只好道:“給你五十畝,得,給你一百畝,這總行了吧!你方才說,法律,是治理天下的開端……”
朱元璋一下子,又有了不少的感悟。
這可比宋濂整天在他耳邊,說陛下你要仁政,如何當(dāng)一位明君,要讓人容易明白得多。
至于對皇子的教育……
其實朱元璋早就意識到了。
畢竟他自己就是泥腿子出身,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在李可提出這個建議之前,他早就已經(jīng)是派人去給皇子們四處請名師。
先不說是不是每個皇子都有,但至少,朱元璋此時此刻已經(jīng)是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
跟朱元璋扯了扯法律,皇子的教育,李可之后又把話題引導(dǎo)回這婚事上。
這婚期什么的,還有婚禮安排什么,肯定都得確定好。
李可也深知如今的大明并不富裕,你說要想把婚禮給辦得多隆重,恐怕也很難。
所以……
李可的意思是,就算是把規(guī)格給降下去,也要辦。
總之,速度一定要快!
畢竟他的治國之策要是讓朱元璋都給摸透了,到時候朱元璋要是翻臉不認(rèn)你了,你又能說什么?
接下來!
兩人也是把婚期,把各種小事,都定好。
期間……
還把宋濂也叫了來,讓對方負(fù)責(zé)看看,這婚禮之事,該如何安排。
畢竟大明剛剛開國,各項禮儀制度,都肯定不完善,公主出嫁該如何,自然也沒人知道。
宋濂為人慎密謹(jǐn)慎、謙遜低調(diào),連跪禮都是李可給廢的,李可還是李善長的弟子,那當(dāng)然這婚禮該怎么辦,就全看李可的意思了。
李可先問詢了對方民間怎么辦,以前的公主怎么辦,尤其那些回門,什么時間回這些,都事無巨細(xì),還有婚禮用到的各種食物、果脯,都有什么,也是能簡化就簡化,參考民間,或者比民間多出一點點就行。一一拍板確定下來,不消兩日,這大明公主出嫁的禮儀,便被制定了出來。
這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拍板做事的樣子,就是宋濂,都對李可不得不佩服萬分。
只能說年輕人就是有沖勁。
而隨著時間越久,此時大明朝堂上下,不管是中書,還是其他什么犄角疙瘩,知道李可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而且,也有越來越多李可的事跡,給泄露了出來。
就好比這宋濂對李可的評價,以及李可自己制定自己跟公主的婚禮禮儀相關(guān)事宜,以及還有提議廢除元朝跪禮等事,至于他的那篇《論塞王體系,以及天子守國門》就更是不必說了,只不過,由于當(dāng)初這文章寫得很爛,即便是李善長跟朱元璋匯報,也經(jīng)過了一層轉(zhuǎn)譯,原稿并未流出,所以很多人也只知大概是怎么回事,其實并未真正看過原文。
這才使得這文章,影響力被大大地削弱,當(dāng)然,即便如此,這對于定都的討論,也還是讓不少人都耳目一新,對李可的想法,還是很認(rèn)可的,雖說持反對意見的,肯定也不少,但他們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不是長安就是洛陽,看他們的,還不如看李可的。起碼李可的觀點夠新!
最后……
李可還有一個牛逼的地方,那就是如今陛下幾乎每隔個幾日,都要單獨召見李可一下午。
地點通常是在大善殿,也不知道兩人在里頭聊什么,東宮,就連認(rèn)真讀書的太子朱標(biāo)也都聽聞了。
而且對這婚禮的事尤為震驚。
啥?
我才八歲的妹妹就要出嫁了?雖說不是母后生的,而是孫貴妃生的,可這也……這李可到底是個什么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