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EEE TPAMI》漫長的審稿周期下,《數學年刊》這封帶著些許“小情緒”的郵件,以及斯梅爾先生那份因他“跑偏”而產生的失落,反倒顯得格外真實和親切。
這提醒著他,無論是在物理學、數學還是電影這片新戰場上,他每一次探索的足跡,都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激起漣漪。
“打造武器……”
洛珞喃喃道,深邃的目光望向那片未知的天空。
片場的準備間隙,沒有給洛珞太多沉思的時間,龐斌的提醒從一旁傳來:
“洛導,場景搭建好了,準備下場戲吧。”
“好”
洛珞回過神來沉聲應道,隨即直接起身準備,跟他一塊的還有劉藝菲。
相比于前段時間的空閑,列車上的戲份她幾乎就是全勤了,此刻剛畫好妝,正在穿外套。
盡管現在已經開始慢慢步入夏天,不過她依舊是那身米白色高領毛衣,卡其色呢絨長裙,時佳雪的固定裝扮
因為太熱的緣故,所以每次都是臨上場再穿。
“拾音那邊跟他們打好招呼了?”
洛珞擺了擺手拒絕了工作人員的穿衣服務,拿起外套穿上后,隨意的跟劉藝菲聊著。
這段時間劉藝菲的戲份很充實,可沒時間再兩頭兼顧了。
“嗯,上周就說好了。”
劉藝菲點了點頭。
雖然音樂不是她主要方向,但拍戲之余學一學也不錯。
是的,她目前僅僅處于學音樂和找人制作歌曲的階段,至于發行,別說做專輯了,她目前連一首歌都還沒開始錄呢。
拾音給她安排的當前階段就是以學習為主,各種發聲技巧,樂理知識。
這也是洛珞的建議。
因為他自己的唱功就屬于業余組的那種,即便是系統可以給他快速提升,他也完全沒有這個打算,畢竟這非他所好。
至于劉藝菲的水準確實比他強點,但強的也有限。
不過既然她喜歡,那技多不壓身嘛,回頭還可以給新劇唱唱主題曲什么的,又省了一大筆找歌手的費用。
拍一部戲,他這邊包攬了男主、導演、編劇、制作。
劉藝菲那邊再包攬女主和主題曲。
嗯~可以的。
誰也別想從他們倆手里賺走一分錢。
“誒!那是道具嗎?好精致啊!”
劉藝菲正準備詳細說說拾音跟她商量的,后續她在音樂方向的發展規劃來著,突然被一個道具組剛搬來的一個箱子吸引了視線。
箱體呈流線型卵狀,僅有手提公文包大小,外殼泛著液態汞般的銀灰色光澤,表面布滿蜂巢狀的六邊形暗紋。
確實如劉藝菲所說十分精致。
“回頭可以定制一個給我.”
劉藝菲剛想問問可不可以給她做一個,雖然箱子沒有包包拿著方便,不過有時候拿一些怕擠壓的東西時,也會經常用到箱子。
像這個就很漂亮啊,好有未來時尚感。
不過她的話還沒說完,便被洛珞的回答噎了回去。
“這是六十年后的納米聚合體,只是做成了這個形狀而已。”
洛珞回答道。
“納米聚合體——是什么?”
劉藝菲好奇的問道。
“通俗來講就是納米集群炸彈,我還給它起了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塵埃之怒。”
提到這個炸彈,洛珞突然有些得意的樣子。
不過劉藝菲就有點繃不住了:
“炸——炸彈?”
有沒有搞錯,這么好看的箱子,居然是個炸彈,還有你這幅自豪的表情是怎么回事啊,不會又是你設計的吧。
劉藝菲猜的沒錯,這確實不是道具組的手筆,而是洛珞的杰作,整個炸彈從內在功能到外觀造型,全都是他一手包辦的。
洛珞用指尖輕叩箱蓋解釋:
“啟動后外殼會分解成十億級微型機器人,像硅基沙塵暴般滲透到列車鋼結構里。”
他示意道具師觸發演示程序,箱體倏然展開成蝶翼狀,內部懸浮著無數晶塵構成的立方體核心。
當然了,這個晶塵是洛珞讓劉藝菲自行腦補出來的,因為現實并沒有——要等后期特效做上去。
“你一個炸彈搞的那么精致!”
劉藝菲驚了。
畢竟這不是他倆第一次拍這種戲了,明明之前還用“高壓鍋”來著。
“畢竟是幾十年后的世界,咱們科技進步,恐怖分子也要與時俱進才行,當然不能隨便搞個土質炸彈吧,哪怕是連車都上不去。”
洛珞理所當然的說道。
這是他精心構思過的結果。
作為他首部電影中反派的核心道具,逼格也不能太low了,多少也要符合他的電影設定才行。
于是,他便搜集了一下關于科幻片中炸彈武器的幾種類型。
像什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特定的、常見的益生菌或無害微生物做成的“生物合成炸彈”。
攜帶物可以是看似普通的益生菌飲品、發酵食品、護膚品,甚至是植入體內的益生菌膠囊也行。
還有利用先進慣性約束或磁約束原理的點火,相對高端的“微型化聚變點火裝置”。
它可以偽裝成普通電子設備,充電設備、或者智能穿戴設備核心部件。
以及傷害力最爆表的,將反物質包裹在拓撲絕緣體中,通過微型粒子加速器發射中微子束,可以穿透任何防護材料,在目標區域引發核聚變級爆炸的“定向中微子炸彈”。
它還可以裝成醫療冷鏈箱,利用超導材料維持反物質低溫。
不過,最終洛珞還是選擇現在的這個——納米集群炸彈。
夠科幻,但又是最貼合當前科技發展的,說它幾十年后能做到廣泛使用,完全不會有什么問題。
而且同樣方便攜帶,只需要做成大量非活性的、惰性包裝的納米機器人,看上去類似金屬或陶瓷粉末。
這些納米機器人本身無害,可偽裝成3D打印耗材、工業潤滑劑添加劑甚至某種新型化妝品粉末。
分散在多個小容器中,通過不同乘客攜帶,成分極其普通,安檢的化學分析或X光都無法識別其潛在威脅性。
因為中國納米科技和通信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這類威脅非還是常貼合科技發展方向的。
安檢系統可能對宏觀物品檢查嚴密,但對微觀物質的“功能性”識別仍可能存在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