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首場報告,也是今天的第三場報告,由俄羅斯-美國數學家安德烈·奧昆科夫帶來:《隨機平面分割與代數幾何》。
奧昆科夫構建了一座跨越統計物理與代數幾何的壯麗橋梁。
從統計物理中的“隨機平面分割”模型入手——這可以想象為三維空間中按某種規則堆疊方塊形成的隨機表面。
揭示了這類模型的精確解往往深植于現代代數幾何的沃土之中,特別是與??臻g、格羅莫夫-威滕不變量等高度抽象的概念緊密相連。
通過展示隨機分劃與枚舉幾何、可積系統之間的精妙對應關系。
看似無序的隨機漲落模式,其深層結構與最純粹的代數對象之間存在確定性的映射。
屏幕上抽象的代數曲線和曲面結構,仿佛在解釋著無序背后的深層秩序。
第四場報告的論文題目是《素數的分布結構與遍歷論》,報告人自然是……
“陶哲軒”
當報告人走上臺,洛珞輕呼出聲。
陶哲軒的報告一如既往地以清晰、直觀且深具啟發性著稱。
他介紹了與英國數學家本·格林合作完成的里程碑式工作——證明“存在任意長的素數等差數列”!
即格林-陶定理。
更重要的是,其證明方法開創性地融合了遍歷論與數論、調和分析的工具。
這也是之前陶哲軒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否則他其實很有興趣參與到洛珞的調和分析中來的,里面太多的思路都跟他不謀而合了。
只不過現在他依舊還有機會。
等到洛珞的報告會開完,他說不定會有更多收獲。
思路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不單單是誰單方面提供給誰,更要看誰能領會的更深,走的更遠。
陶哲軒關于素數與遍歷論的精彩報告,在滿場意猶未盡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大屏幕上復雜的公式漸漸隱去,留下智慧碰撞后的余溫。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22日的開幕式和首天四場報告會正式結束。
主會場恢弘的穹頂下,數千人的座椅如潮水般退去。
人群開始涌動,混雜著各種語言的討論聲、興奮的低語聲,還有翻動筆記的沙沙聲匯成一片。
在這片漸起的喧囂中,洛珞合上他那個寫滿了與陶哲軒碰撞靈感的深藍色筆記本,小心地將其收好。
“會不會有點無聊?”
洛珞看向身旁的劉藝菲。
畢竟她以前來歐洲都是去那些文藝屬性的地方,或者逛街游玩,參加這種學術會議還是頭一次吧,
而且跟他沉浸在學術海洋里不同,他十分清楚劉藝菲對這些是不感興趣的,如果她覺得無聊,這幾天不用陪他耗在這里,出去領略一下馬德里的風光也不錯。
“我感覺還不錯哦,學術氣息很濃郁。”
劉藝菲臉上的笑容依舊燦爛,帶著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當然不會對那些完全陌生的符號感興趣,即便是在洛珞的熏陶下,她也很難這么輕易的“愛上數學”。
不過她確實也沒覺得很無聊。
要說起來的話,這更像是一種文化熏陶,就是那種即便是趴在圖書館的桌子上睡覺,也要比在宿舍更心安理得一點。
“好,那我們先走吧。”
洛珞輕笑一聲,拉起了劉藝菲的手。
隨著三人起身,走向過道,一股無形的引力場開始在他們周圍形成。
那些原本打算退場、或是準備參加后續社交活動的數學家們,無論國籍、年齡、性別,當他們目光聚焦到這位今日的絕對主角——史上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身上時,腳步不自覺地放緩了。
沒有喧嘩的簇擁,沒有夸張的尖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學術圣地里特有的敬意與關注。
“Congratulations, Professor Luo!”
“Felicidades!”
“Bravo!”
簡單的祝賀語從四面八方傳來,夾雜著善意的微笑和充滿敬佩的眼神。
佩戴著藍色胸牌的年輕博士生們,大多駐足,帶著近乎朝圣般的神情注視著這位年輕的學術巨人從面前走過,仿佛想將這一刻印在腦海中。
一些佩戴綠色胸牌的稍年長學者,則點頭致意,目光中是前輩對杰出后輩的贊賞。
洛珞面色沉靜,保持著慣有的謙和內斂,面對每一個投向他的目光,他都以溫和的微笑和微微頷首回應。
他知道,這份敬意不僅僅是對那枚獎章,更是對他重構了N-S研究版圖的那篇“核爆”論文和開辟新道路的勇氣。
這種氛圍,比任何喧鬧的歡呼都更讓他感到數學殿堂的莊重。
走出主會場巨大的門扉,外面是連通各分會場的寬敞走廊。
傍晚的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灑下,將地面照得溫暖柔和。
然而,這份寧靜剛被短暫地感受了一瞬,就如同石子投入湖面般被打破了。
幾乎是洛珞的身影在門口出現的同一時間,仿佛早有預謀,數條扛著長槍短炮的身影迅速從大廳兩側的立柱、休息區,甚至服務臺后方“閃現”而出!
“Professor Luo! Congratulations! CNN!”
“BBC News! Your thoughts on winning the Fields?”
“AFP! En tant que plus jeune lauréat……”
“NHKお願いします!ちょっと!”
英語、法語、日語……來自全球主流媒體的記者如同聞到花香的蜜蜂,瞬間從各個方向圍攏上來。
相機快門的咔嚓聲瞬間連成一片雪亮的高速閃光燈幕,幾乎淹沒了走廊的光線。
話筒如同密集的叢林,從四面八方伸向洛珞的臉龐。
各種口音的提問像連珠炮一樣砸過來,焦點集中在他的獲獎感受、對數學界的意義,以及他口中那堵將要被打倒的“N-S圍墻”。
瞬間形成的包圍圈帶著巨大的壓迫感涌來。
安保人員,也或許是佩戴藍綠色胸牌的大會工作人員,試圖維持秩序,但洶涌的記者潮讓人墻顯得有些單薄。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國際媒體風暴,洛珞的表情卻奇異地沒有多少慌亂。
他經歷過片場的復雜調度,也應對過首映禮的大場面,這種程度的閃光燈和急切提問,并未讓他失措。
不過……
他現在算是有國際知名度了吧,雖然之前也有許多國際學者知道他,但知道和有名氣完全是兩碼事,前者僅限數學界,后者則可能普通人也會有所耳聞。
他的眼神沉靜如水,笑的有些玩味。
秦浩本能地往前一步,用自己的身體形成一道屏障,護在洛珞兩側,為他爭取一些必要的空間。
正當他打算護送洛珞先一步回酒店時,一個夾雜在記者堆里的呼喊聲,讓他們停下了腳步。
“洛珞教授!請留步!央視新聞!就兩個問題!”
張薇的聲音清晰、快速,帶著職業的急促和壓不住的激動。
她的話音未落,她的攝制組已經從幾個角度將鏡頭牢牢鎖定了洛珞。
話筒上鮮紅的“CCTV”臺標在陽光下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