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水木大學還有一場歡迎儀式,您還得準備一下。”
禮賓車上,秦浩從前排轉過頭來低聲道。
是的,他也跟著一塊上了車。
這次出行只有總參那邊的人是臨時增添的,他一直執行的都是洛珞的保衛任務,不會因為回國就結束。
只不過借著這次馬德里之行,他可以從地下轉為光明正大的保護了。
“啊……好,茜茜你跟我一起吧,一會兒我們再回家。”
洛珞還有點沒有從剛才的場面中緩過來,經秦浩一提醒,連忙說道。
至于劉藝菲,他也沒有想讓她先回家,休息不差一這會兒的時間,現在劉藝菲跟他待在一起,無論在哪個場合公開出現,對她都只有好處。
這個道理劉藝菲的爸媽是最清楚的。
早在洛珞獲得菲爾茲獎,劉藝菲陪同他一起接受采訪的畫面出現在新聞里,劉小麗就高興的不能自己。
雖然她和洛珞家里清楚兩人目前的關系進展,但不代表外界也知道,不乏一些個人或公司,以為劉藝菲對于洛珞來說,就像是娛樂圈其他女明星之于一些大咖或者大導一樣。
但有了這個畫面,女兒的事業算是穩了。
而另一邊華國駐法使館秘書辦公室。
液晶屏幕同樣的畫面無聲流轉。
安邵康靠在深棕色真皮沙發上,他端起白瓷茶杯,動作沉穩依舊,可杯沿氤氳的熱氣下,指節卻微微泛白。
“老安,看傻了吧?”
身旁的同事指著屏幕上緩緩駛離機場、由國賓摩托車護衛開道的純黑車隊,聲音里難掩唏噓:
“國士之禮啊……這規格,上次動用還是給那位元勛榮歸,你家菲菲丫頭……以后了不起了。”
安邵康的目光穿過升騰的茶霧,落在屏幕上女兒挺直站在洛珞身側、唇邊那抹沉靜微笑的側影上。
他沒有回應同僚的調侃,只是緩慢地、深深地將杯中的茶水飲盡,眼底翻涌的復雜波濤最終沉淀為一絲釋然的暖意。
同樣的道理劉藝菲當然也明白,輕輕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她同樣也沒有緩過來。
一直到禮賓車開到水木大學外,離著幾百米,洛珞便清晰的看到了校門口掛著層層歡迎的條幅,至于歡迎的對象,除了他還有誰。
最關鍵的是,條幅下面又是烏泱泱的一群人,旁邊還有媒體記者長槍短炮的守候著。
這下他實在是沒忍住心中的疑惑:
“這也太隆重了吧”
他知道自己拿了菲爾茲獎肯定會被歡迎,但從機場到學校,這歡迎的陣仗也太大了吧。
“這……都是上面安排好的”
秦浩回答道,他知道的情況也不多。
其實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盛大的局面,還要從洛珞拿到菲爾茲獎的消息剛傳回來說起。
……
煙霧在投影光束中繚繞。
橢圓桌前,老者敲了敲桌面:
“菲爾茲獎是數學界諾貝爾,洛珞是華國摘金第一人!按慣例該由教育部牽頭歡迎,但——”
他調出保密檔案投影:
““塵埃之怒”總顧問、長五首席設計師……哪個頭銜都比菲爾茲獎得主更要命。”
國安代表茶杯重重的放下:
“上個月截獲的情報顯示,境外三個組織重新評估了洛珞的信息,若按兩院院士規格公開表彰,等于向全世界標注重點目標。”
總參代表翻動方案:
“常規流程是高校座談會加媒體專訪,但菲爾茲獎得主身份能合理覆蓋特殊安保,我們建議…”
他指向屏幕中央加粗的標題:
“所有宣傳聚焦數學成就,用千禧難題的光環掩蓋其他身份。”
“還是按照之前的方針,隱真示假,明修棧道。”
居中的領導忽然開口,指尖劃過洛珞在ICM會場黑板前背影的照片:
“給他鑄個數學金身,讓全世界只看見他握著粉筆……看不見他手里攥著的大國重器。”
這個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本來他們就一直愁苦于洛珞做了那么多貢獻,一直不求回報的,他們該如何獎勵這個年輕人。
物質獎勵吧,俗不俗不說,就他們的了解洛珞手里的那個科技公司起碼也值十幾億,這還是在高速發展階段,根據評估未來的發展市值幾十也不一定能擋住。
權利呢,人家也一點不喜歡,副廳級待遇的總設計師位置,都能說推就推。
在名氣上他們還是一直壓著人家,也不是個事,
就這樣,繼續維持“隱真示假”……不,這次應該是“隱真示真”的路線,不僅不對洛珞獲獎的信息控制,反而要大肆宣揚。
首當其沖的就是當天的各大新聞,從新聞聯播開始直接延長了近二十分鐘的播報時間。
“……當地時間8月22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我國著名青年數學家洛珞榮獲菲爾茲獎,并一舉刷新菲爾茲獎得主最年輕記錄……”
“據悉,菲爾茲獎是數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設立于1936年,首次……”
單單是連線了前方記者,就插播了足足五分鐘,幾乎完整的轉播了當時宣讀洛珞獲獎的全過程。
至于剩下的十五分鐘,過往的成績那不得宣讀一下嘛,獎項的重要性不得講解一下嘛,刷新歷史最年輕獲獎者到底是什么概念,那不得普及一下嘛。
·數學界最高榮譽,四年僅頒一次
·僅授予40歲以下杰出學者
·全球累計獲獎者不足60人
于是,從新聞聯播開始,到央視下屬單位的各大新聞,到各地方臺省市級新聞,甚至是縣級鄉級都紛紛響應。
如果說一周前洛珞從這里出發時,像是張子怡還曾問出過“菲爾茲獎是哪個電影節的”這樣滑稽的問題。
那么當一周后他回國的今天,就連一個小學生都能掰著手指頭給你普及一下,菲爾茲獎有多么厲害。
幾乎一夜之間,“菲爾茲獎”這個名字不再是冷門的小圈子術語,街頭巷尾,茶館飯桌,人們都在談論:
“聽說了嗎?洛珞拿的那個‘菲爾茲獎’,可比諾貝爾獎難多了!四年才一次,專門獎給40歲以下的數學天才!”
“就是就是!電視上都說了,諾貝爾獎那么多屆了,咱菲爾茲是頭一回!這可是全球數學第一人!”
“不對吧?我看網上說數學也有‘諾貝爾’,叫啥阿貝爾獎?”
馬上有人反駁:
“那能一樣嗎?菲爾茲是‘數學界的諾貝爾’,而且標準最高!洛珞這個年紀拿,前無古人!”
無數民眾對此積極的討論著,盡管他們有的人連諾貝爾和阿貝爾都分不清,更別說菲爾茲了,但已經不影響他們對此事的熱情。
上一次大家對這種數學類學術問題和獎項產生這樣極大的熱情,還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時期。
《人民日報》轉載《哥德巴赫猜想》后,陳景潤的事跡開始廣為人知,由此催生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激發了無數青年的科學熱情。
這次的熱度還要更勝往昔。
畢竟無論是解決的問題難度,還是獲獎的大小,以及本人的貢獻程度,洛珞都遠超所謂的前人。
因此,國家首個只針對一個人的“造星計劃”史無前例的開展了。
網絡社區熱帖刷屏:
#洛神歸國##數學之神##我們的菲爾茲#等話題屠榜熱搜。
媒體轟炸:
從嚴肅的《央視日報》頭版社論《攀登科學高峰的華國脊梁》。
到地方晚報、都市報長篇累牘的“洛珞成長記”、“天才背后的故事”專題報道。
再到娛樂版面的“才子佳人:洛珞與神仙姐姐劉藝菲機場甜蜜同框”八卦,幾乎全方位無死角。
出版物風潮:
書店里,他的形象甚至開始出現在科普讀物、青春勵志書籍,甚至出現在一些數學輔導教材的封面上,盡管他才22歲,但儼然已經成了學術界傳說中的人物之一。
嗯~感覺像是活著的時候就會上歷史書的那種。
“學術愛豆”:
洛珞在ICM上身著白襯衫、專注演算、眼神銳利的照片被制作成海報、明信片,在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中廣泛流傳。
他那看似書卷氣卻蘊含巨大能量的形象,迅速成為新一代知識偶像的代表。
水木大學、燕京大學的數學系報名人數出現井噴式增長,許多高中生把進入這兩所高校數學系視為追“星”的終極目標。
信息的簡化與媒體的聚焦,讓“菲爾茲獎”在普通民眾心中迅速與“世界頂尖”、“年輕天才”、“華國首次”、“比肩甚至超越諾貝爾”等標簽綁定。
國家宣傳的定調和洛珞雙重成就的疊加,成功塑造了一種普遍認知:
這是一項站在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極其稀有的頂級榮譽,而洛珞,是這頂峰上最耀眼的那顆新星。
洛珞的名字和形象,前所未有地超越了純粹學術圈層,擁有了頂級娛樂明星般的知名度與狂熱追捧。
盡管……他本就是頂級的娛樂明星。
所以,當洛珞看著眼前為他準備的歡迎儀式震撼時,殊不知,真正對他的歡迎,早已在一周前就悄然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