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首都國際機場。
“機長,這里是塔臺,T3專屬04號停機位已清空,地面引導就緒,可以滑入。”
灣流G550優雅的銀色機身在午后的晴空下熠熠生輝,沿著指定的滑行線,穩穩地駛向那片被特殊隔離出來的區域。
“呀!”
劉藝菲的驚呼從窗邊傳來。
洛珞循聲透過舷窗望下去,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瞬間攫住了他——平日里開闊的停機坪邊緣,此刻竟似筑起了一道連綿起伏的“人墻”。
鮮艷奪目的巨大橫幅層層疊疊,字字千鈞:
“熱烈歡迎菲爾茲獎得主、華國數學家洛珞載譽歸國!”
“祝賀我國學子洛珞攻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登頂數學之巔!”
“國士無雙,榮耀中華!”
仿佛一片紅色海洋,在初秋的陽光下洶涌翻騰,灼熱的氣息幾乎穿透了機艙玻璃。
劉藝菲指尖微微收緊,抓住了洛珞的手腕。
即便是早已預想過歸國時的場面,眼前這猶如潮水般撲面而來的洶涌聲勢,依舊超出了她的想象。
隨著飛機停穩,艙門緩緩開啟,震耳欲聾的聲浪如同無形的海嘯,裹挾著無盡的熱情,猛撲進來。
“洛神!”
“洛珞!”
“歡迎回家!”
……
各種呼喊交織在一起,其中還夾雜著年輕學子和市民們激動的尖叫。
記者們的“長槍短炮”早已在舷梯下方呈扇形嚴陣以待,快門聲連成一片急促的暴雨。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條從金屬舷梯之下,一直延伸到不遠處靜靜等待的一列黑色國賓轎車旁的特殊通道——它由最鮮亮的猩紅長毯鋪就,厚重、莊嚴,在周圍喧囂的簇擁下,靜默地延伸向遠方,無聲訴說著極致的禮遇。
這就是“國士之禮”最直觀的注腳,象征著對一個智慧與榮耀巔峰的無上尊崇。
洛珞深吸一口氣,那熟悉的、帶著初秋干燥與塵囂氣息的空氣涌入胸腔。
他牽起劉藝菲的手,穩步踏上了象征榮耀的長毯。
那一瞬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他年輕而沉靜的身影上。
紅毯兩側,儀仗隊官兵身著筆挺的禮服,持槍肅立,身姿挺拔如松。
洛珞穩步踏下舷梯。
紅毯厚重,踏上去發出細微而踏實的摩擦聲。
儀仗隊的戰士肅然挺立,金屬槍管在日光下劃出森冷優美的弧線,繼而齊齊轉體,行注目禮——就連空氣都因這動作而變得沉凝。
劉藝菲緊隨其后,白皙的手輕輕挽著洛珞的臂彎。
她見過太多粉絲接機的狂熱場面,但眼前這無聲的軍禮、這猩紅長毯、這代表國家意志的黑色座駕陣列,讓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何為“國之重器”的迎接規格。
她眼角的余光瞥見儀仗兵握著鋼槍的手穩定得如同磐石,制服上的金色綬帶紋絲不動。
雖然嘴角維持著得體的微笑,眼底卻盛滿驚濤。
這一刻她不由的想起了出發前在機場偶遇,即將去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夜宴》劇組。
這會兒估計他們也早就參加完了開幕式,走完了紅毯。
只是看這陣仗,還有紅毯盡頭的紅旗禮賓轎車,比之所謂的電影節夸張十倍不止。
洛珞輕輕拍了拍女友的手,示意她別那么緊張,然而他也沒好到哪去。
他猜到菲爾茲獎會給他帶來一些榮譽,但沒想到竟至于此。
劉藝菲沒見過這樣的場面,他又何嘗見過,除了在新聞里……
其實他這么想也沒錯,因為今天的這幅光景,同樣會在今晚的新聞里呈現出來。
走過整齊的隊列,趙懷民與孫立仁上前,熱情地跟他握手,表達對他的祝賀和歡迎。
“歡迎回家!洛珞!”
趙懷民聲音溫厚有力,穿透鼎沸人聲,率先伸出雙手。
“您太客氣了,做學術也是我的本分。”
洛珞的聲音依舊清朗而沉穩。
“一路辛苦了!”
李副部長上前一步,笑容親切而帶著由衷的贊嘆:
“祝賀你!不僅是為國爭光,更是為人類認知的邊界拓展了新的疆域!”
“謝謝您”
洛珞微微頷首。
還有華國數學學會的現任理事長張恭慶,用力拍著洛珞的肩膀,聲音因激動而有些發顫:
“好樣的!看到你在馬德里的風采,我真為你高興!為咱們華國數學界高興!”
此情此景,媒體區徹底沸騰,無數問題如同箭矢般射來:
“洛先生!作為史上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此刻踏上祖國土地,感受如何?”
《央視新聞》女記者的話筒幾乎要遞到洛珞唇邊。
洛珞面向鏡頭,目光深邃而平和:
“激動,感恩,更感責任重大,站在領獎臺時,我覺得不僅是我個人,更是代表了無數默默耕耘的華國基礎科學工作者,這份榮譽,屬于整個國家的支持與培育。”
洛珞發現有些語言簡直是刻在基因里的天賦,都不需要打腹稿,真是張口就能來。
“這次獲獎有什么特別的感觸要分享嗎?菲爾茲獎對您意味著什么?”
《科技日報》資深記者的聲音沉穩。
洛珞沉吟片刻,清晰有力地回答:
“它是對數學之美不懈追求的階段性認可,對我而言,獎牌本身是榮譽,更是鞭策和警醒,它提醒我,數學的疆域無垠,探索永無止境,站在這個起點上,未來攀登的路更長。”
副部長適時地點頭插話,他的聲音通過被助理遞過來的便攜麥克風清晰地放大:
“洛珞說得非常好!菲爾茲獎,是國際數學界公認的、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皇冠!洛珞是以開創性的成果摘得了這枚桂冠。”
“教育bu以及我們整個國家,都以他為榮!我們將繼續不遺余力地為像洛先生這樣的頂尖人才,創造更好的研究環境!”
他的話語鏗鏘有力,既是評價,更是代表國家的表態。
“洛先生,能談談您獲獎的核心工作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嗎?”
《人物》周刊記者迅速追問。
“核心工作主要是調和分析與流體幾何結合的新框架探索。”
洛珞選擇了清晰但不過度深入的回答,避開了NS方程的現場推導:
“未來,我希望能在這個方向上繼續深挖,同時期待能與國內外的同行們合作,探索那些更深邃、更吸引人的數學難題。”
問答在熱情而克制的氛圍中進行。
洛珞的回答簡短而富有智慧,既滿足了媒體的期待,又展現了學者的謙遜與胸襟。官方的代表們在一旁靜聽,臉上帶著與有榮焉的笑意。
簡短的采訪環節告一段落。
趙懷民伸手指向早已靜候的國賓轎車隊列:
“洛先生,劉小姐,請上車,接下來你們有一段時間休整,隨后科學院、和高校想邀請你進行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座談,好好聊聊,不急。”
“謝謝您,謝謝各位領導。”
洛珞鄭重地道謝,目光掃過眼前這些代表著國家力量的面孔——趙懷民的沉穩、孫立仁的親切的真摯激動、以及安保和工作人員無聲構筑的保護圈……
這份屬于國家的、沉甸甸的認可,遠比他預想的更為厚重。
車門由工作人員恭敬地打開,洛珞護著劉藝菲躬身而入。
車窗外,人潮依然洶涌:
“洛神!”
“歡迎回家!”
的呼喊聲浪滾滾而來。
車內真皮座椅觸感柔軟,帶著淡淡的清潔劑氣息,隔音效果極佳,瞬間將外界的喧囂過濾成模糊的背景音。
禮賓車隊在引導車的帶領下,平穩而莊重地駛離停機坪。
紅毯邊緣,趙懷民等領導親自目送的身影在后視鏡中逐漸遠去。
車窗外,首都九月的天空高遠澄澈,象征著這位年輕的國士載譽歸來的榮耀征程,剛剛掀開嶄新的、更為遼闊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