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綸如今愈發看不懂薛淮這個遠房侄兒。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薛淮被視作朝中最大的刺頭,但在薛明綸等寧黨高層骨干看來,薛淮的種種舉動不過是稚嫩的書生意氣,說白了就是無頭蒼蠅一般亂撞。
他對朝堂局勢沒有清晰的認知,而且又十分偏執,聽不進沈望等人的教誨,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僅憑道聽途說就對寧黨官員頻繁發起彈劾,要知道連都察院的御史都不會這樣做。
起初天子還會嘉許他的忠貞之心,但薛淮不懂得見好就收,這就導致后來他的彈章大多石沉大海。
在這個階段,薛明綸從未將薛淮當回事,所以他不允許下屬對薛淮展開報復。
朝野上下都說薛明綸是仁厚長輩之風,實則只是因為薛淮不具備威脅而已。
直到顧衡掀開河工貪腐案的蓋子,薛明綸決定利用薛淮借力打力,那一日在尚書府中的會見,讓薛明綸察覺薛淮身上發生的變化。
薛明綸不信佛,自然也就不信頓悟之說,但發生在薛淮身上的古怪讓他心生躊躇。
一場意外落水,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真能讓人大徹大悟?
再往后,薛淮的為人處世不斷趨向成熟,這讓薛明綸暗自慶幸,還好他在顧衡那樁案子里幫了薛淮一把,想來對方會顧念宗族之情。
然而薛淮再度發生改變,仿佛變回以前那個誰的面子都不給的愣頭青——他不僅鐵了心做沈望手中的刀,甚至不愿向薛明綸稍稍透露一絲內幕消息。
薛明綸當然知道立場的重要性,不論薛淮過去兩年有沒有建樹,至少他已明確站在寧黨的對立面,再加上他的座師是沈望,他就只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可這不代表他不能有任何私心。
他不需要背叛沈望,只需向薛明綸釋放些許善意,這樣就能左右逢源。
回想當日在府中見聞,薛淮那聲“伯父”改口得非常迅速,這說明他其實很聰慧很有悟性,為何現在又變成了那個死心眼呢?
薛明綸想不明白。
此刻看著薛淮邁步走到御前,薛明綸心中暗嘆一聲。
直到此刻,他依舊不認為沈望有必勝的把握。
天子看似偏向沈望,其實只是因為他身上掛著欽差的名頭,天子若是不給他體面,那豈不是打自己的臉?
沈望現在掀開工部的蓋子容易,想要平穩收場卻極難。
工部四司的利益牽扯到朝中很多人,沈望如果不敢將矛頭指向那些站在頂端的權貴,只在中下層打轉,必然會迎來兇狠的反撲,屆時朝堂肯定會亂成一團,而這絕對是天子不愿看到的場面。
鴉雀無聲的大殿內,很多重臣都在靜靜地注視那個年輕修長的身影。
薛淮一步步來到御前站定,目光平視,語調沉穩。
“臣翰林院編修薛淮謹奏:仰惟陛下垂拱九重,明察萬里。臣奉欽差禮部侍郎沈望檄命,稽核工部屯田清吏司田政,得悉代王府受田一事始末,今據實陳奏,伏冀圣鑒。”
他沒有刻意抬高聲量,然而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在百官心中掀起一片驚濤駭浪。
饒是薛明綸城府如海,面上亦不禁閃過駭然之色。
內閣次輔歐陽晦原本老神在在,在那些官員圍攻沈望的時候都不曾動容,此刻不禁扭頭看過去,眼中浮現激賞之意。
連這些身處大燕權力核心的重臣都難掩驚詫,其他官員心中的震撼更不必多言。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沈望和薛淮這對師徒竟然將第一把火燒向代王。
那可是除東宮太子之外,最受天子偏愛的皇子!
御座東側,太子姜暄不動聲色,只是抬頭看了一眼不遠處的父皇。
而在丹墀之下,四位成年皇子神態各異,站在最末的代王姜昶只覺渾身扎刺。
這一刻他恨極了沈望和薛淮。
雖說因為云安公主姜璃的勸說,他已經決定不再掙扎,用丟車保帥的法子度過這次的危機,然而在今日朝會之前,他未嘗沒有一種希冀,那就是沈望審時度勢,將代王府的問題遮掩過去,這樣自然是皆大歡喜。
代王思來想去,沈望作為一個成熟的官僚,應該不會冒然與自己為敵。
他又想到那日在太湖樓的經歷,愈發恨上了薛淮,多半就是此人挑唆沈望。
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居然真敢抗衡堂堂親王,代王不禁在心里默默發狠,等這件事平息之后,他絕對不能饒過那個薛家子!
隨著薛淮一句話石破天驚,殿內不可避免出現一陣騷動。
唯有內閣首輔寧珩之恍若未覺。
他比薛明綸看得更透徹一些,當沈望站出來駁斥那些彈劾他的官員,寧珩之便知道此事不會善罷甘休。
沈望這一套九連環的目的不在于那些工部郎官,而是殺機暗指薛明綸。
等到工部貪瀆大案坐實,身為工部尚書的薛明綸難道能靠著一句不知情就推脫責任?
當下寧珩之無心理會薛淮的鋒芒,他哪怕對薛明綸很失望,今日也要想辦法保住他的尚書之位。
在滿殿文武各懷鬼胎之時,薛淮不急不緩地陳述。
“臣查屯田司清冊,得見順天府文安縣官田三千一百七十畝,載于景云二十一年《魚鱗圖冊》黃字九十七號,其地北通桑河溉渠,南接驛道,中歲可收麥粟三熟。然太和十五年工部屯田清吏司造冊報部,竟將此田勾作‘飛沙斥鹵,顆粒無收’,比照《大燕會典·荒田則例》標為丙等下田。”
“臣遂調閱都水司存檔,見備注‘文安縣桑河溉渠太和十二年水毀未復’,然據文安縣歷年雨雪檔可查,太和十二年全境大旱,桑河幾近斷流,所謂水毀實屬虛妄。故此,此事為工部屯田司與都水司聯合造假?!?/p>
“太和十六年三月,文安縣三千一百七十畝官田轉售代王府,價銀六百三十四兩,折算成每畝地二錢銀子。臣又查近十年京畿地區田地交易檔案,中等良田均價在每畝十兩至十五兩之間。換而言之,屯田司將中等良田以荒地的價格出售?!?/p>
“據屯田司郎中孔劭供述,這批良田實際售價為三千兩,折算每畝地接近一兩,然而其中二千四百兩被他和相關官吏瓜分?!?/p>
他沒有疾言厲色,甚至呈現出一種反常的平靜,但是這平緩的語調輕而易舉壓下殿下的騷動。
唯余一片死寂。
不同于先前沈望的鋒利言辭,薛淮只是用精確的數字告訴龍椅上的天子和廟堂諸公,工部堂皇大氣的衙門里究竟藏著怎樣的無恥勾當。
官田是朝廷維持穩定的重要保障,產出的糧食會存放在常平倉里,遇到災荒年份可以讓百姓們不至于餓死,同時也能平抑物價,以免釀成更嚴重的動亂。
但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工部的官員依然敢售賣官田牟取私利。
他們不光用荒地的價格售賣良田,甚至還要在這筆微薄的進項上吸血。
無論百官學識高低,他們至少能算清這筆賬。
三千余畝官田,姑且不提是否允許售賣的問題,按照市價至少可以賣出三萬多兩,但是最后朝廷只收到六百余兩,這是何其荒唐可怖的事情?
親王之列,代王此刻顧不得幾位兄長古怪的目光,他心里忍不住忐忑不安,即便姜璃向他保證那個法子一定有效,可是一想到天子幽深難測的心思,他就后悔今日不該入朝,不能直面父皇的怒火。
龍椅之上,天下狹長的雙眼中冷光幽幽,聲音滲出幾分冰寒的殺意:“說下去?!?/p>
薛淮微微垂首道:“臣反復核查屯田司清冊,又數次提審屯田司相關官員,得知從太和十二年開始,屯田司以拋售荒地的名義,前后共計售賣官田十二萬四千七百余畝。其中代王府在最近三年內累計購得五成以上,其余買主多為官員權貴,名單在此,恭請御覽。”
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奏章,雙手朝上奉起。
司禮監掌印太監曾敏親自走過來,拿起薛淮手中的奏章,小心翼翼地回到御座旁邊。
天子接過來,冷峻的目光落在紙上。
他看得很慢很仔細,仿佛要穿透薛淮的字跡,看見那些蛀蟲真正的嘴臉。
殿內的氣氛幾近凝滯,令人感到窒息。
良久,天子緩緩起身,前行數步,視線掃過殿下文武百官,輕輕吐出兩個字:“很好?!?/p>
下一刻,他猛地揮手一擲,用力將那本奏章砸在殿內光滑可鑒的地面上。
“砰!”
宛若天雷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