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黃被窗外的雨聲驚醒時,紅米Watch5的屏幕顯示早上6點。他揉著眼睛走到窗邊,看見輛紅色的公交車正駛過酒店門口的積水,車輪濺起的水花在晨光里劃出弧線——車身上“2路寬街路口南”的字樣透過雨幕依然清晰,車型是北汽福田的純電動,充電口旁的水珠正順著車身往下淌。
“醒啦?”芙寧娜的消息彈在手機屏幕上,附帶的照片里,神里綾華正舉著傘給相機遮雨,刻晴用塑料袋包著平板核對路線,王萱的《北京公交志》上放著塊吸水海綿。“我們在樓下的公交站等你,”消息末尾加了個閃電表情,“剛查了天氣預報,早高峰后雨就停,正好趕上永定河觀光1路的首班車。”
阿黃把佳能500D的鏡頭擦干凈,相機包外層套上防雨罩。登機箱的滾輪碾過酒店大堂的地毯,發出沉悶的聲響。他剛走出旋轉門,就被刻晴塞過來的熱豆漿燙得直甩手:“快喝,剛從公交站旁的早餐車買的,老板說這豆漿車跟2路公交是同一個公司的。”
雨絲斜斜地打在公交站臺的玻璃上,匯成蜿蜒的水流。阿黃盯著站牌上的“104路無軌電車”字樣,用佳能500D拍下雨中的電車——集電桿在架空線上劃出的火花被雨水打濕,變成細碎的銀點。“這車型是京華BK6120,”王萱指著電車的尾燈,“北京最經典的無軌電車,比西安的鐺鐺車還早服役10年。”
104路電車進站時,阿黃特意拍了車門旁的輪椅坡道。那金屬板正緩緩展開,與地面形成平滑的角度。“中山的公交也該裝這個,”他跟空念叨,“上次在西安見的K1路也有坡道,現在新國標都要求無障礙設施了。”司機聽見了,從后視鏡里搭話:“我們這電車去年全換了新坡道,能承重300斤,輪椅電動車都能上。”
電車駛過王府井時,雨突然停了。陽光穿過云層,照在東方新天地的玻璃幕墻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阿黃讓芙寧娜快看窗外:“那是1路公交!車身是‘北京中軸線’主題的!”紅色車身上印著故宮角樓、景山萬春亭、永定門城樓的剪影,電子屏滾動播放著“致敬中軸線申遺”的標語。
“等下換乘337路就能到永定河,”刻晴在平板上劃路線,“這趟車用的是比亞迪B10純電動,去年剛投運的,據說續航能到500公里。”她特意把路線圖放大,“換乘站在軍事博物館,那里有個公交主題的地鐵站,站臺墻面上全是老公交的照片。”軍事博物館站的站臺果然沒讓人失望。灰色的墻面上,不同年代的公交照片按時間排列:1950年的木炭公交車、1980年的鉸接電車、2000年的雙層巴士、2020年的純電動公交,最后一張是2025年的無人駕駛巴士,旁邊標注著“北京公交集團百年發展”
幾人有所感受,邊看著一路風景,一邊聊天開心地哼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