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經商的商販們,已經離開大明有一陣子了。
那些從大明各地碼頭出發的商船,沿著大明的海岸線行駛。
穿越海峽,已經順利抵達第一站,占城國!
在李明浩的一番騷操作下,如今的占城國已經完全向大明臣服。
甚至在得知大明商船抵達的第一時間,占城王一度想要親身前往相迎。
礙于大越國剛剛覆滅,他還有許多的國事需要處理,實在是分身乏術,便沒有主動前往,這讓他頗感遺憾。
占城對大明的態度,這些出海的商人們自然清楚。
所以這些海商第一站,永遠都是占城。
因為在這里,占城國給予大明海商相當優越的待遇,并且還無須擔憂安全問題。
久而久之,占城國就是海商們心中的主要目標。
當然,大明海商手中的奢侈品,只有占城國的皇親國戚,亦或者是富商們,才能夠購買的起。
只要大明的商船一靠岸。
占城國的將士們,必定會主動前來維持秩序。
將那些買不起商品的百姓們驅逐到一旁,只留下一條權貴富商們前來的通道。
占城國的子民雖然敬畏大明,但并不代表他們傻。
每當主動詢問價格后,不管貴賤,第一反應就是搖頭。
當然,也有一些人例外,只要是自己看中的東西,從來都不會講價,要多少,給多少。
這類人就是占城國的貴族們,手中掌握大量的財富,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心疼。
但占城的商人們就不會這般沖動,不斷與大明商人砍價。
秉承著買賣不成仁義在的原則,用著蹩腳的漢語,想要將價格拉攏到心目中可以接受的范圍。
只是沒有想到,大明的商販油鹽不進,根本就沒有妥協的意思。
甚至喊出:“大明出品,必是精品,童叟無欺,絕無二價!”的口號。
不信邪的占城商販,只能放棄一個攤位,去其他大明商人那里詢問價格。
接連問了幾個商販后,占城商人們傻眼了。
這些大明前來的海商們,擺出來的所有貨物,竟然是統一一個價格。
并且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愿買不買!
這讓占城商人們感到憋屈,很窩火,又不敢表現出來。
只是這個價格太高了,也不是自己買不起,只是買回來后,利潤太少了。
更加不明白,這些大明海商為何要將價格喊的這么死,根本就沒有一點做生意該有的樣子。
占城商人們甚至都在懷疑,大明的海商這般做生意,他們就不怕一件商品都賣不出去,白跑一趟嗎?
堅持幾天后,依舊沒有見到大明商人有松口的意思。
甚至有些海商,已經開始收攤打算前往下一站。
占城的商人們這才紛紛出手,利潤少一點,就少一點,總比沒有好很多。
而大明的海商們,見到占城的商人們,真的以這種極高的價格將奢侈品購買回去后,紛紛露出喜色。
其實,這些海商的內心中,對殿下頒布下來的禁令,還是很抗拒的。
又害怕失去經商的資格,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去賣。
著實沒有想到,最后居然成功將奢侈品賣出去了。
如今看來,皇孫殿下真的很有遠見,說的也沒有錯,這些貨物都是大明獨一無二的商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無論自己想賣多少錢,只要這些外國人想要,就必須要遵守自己制定下來的價格。
一時間,所有海商都對皇孫殿下服氣了。
要是按照他們以往的銷售手段來賣,除了第一批前來的海商能吃到肉以外,后來者很有可能連湯都喝不到。
經商數年的他們,也第一次明白,原來生意還可以這樣做。
更有不少海商一陣的捶足頓胸。
懊惱道:“皇孫殿下,果然是英明神武!”
“早知道,我就應該多帶一些違禁品過來!”
“誰說不是呢,如此高昂的價格,壓根就沒有尋思能成交!”
“如今看來,之前的想法就是一個笑話!”
“別特么廢話了,有感慨的時間,還不如趕快回去,爭取多跑幾趟!”
“對對對……”
大明的海商們聚集一起,簡單的商議后,便紛紛返回大明。
并且這些海商們心中都清楚,占城國僅僅是大明下邊的一個小小的附屬國而已,根本就吃不下太多的貨物。
而大明周邊的附屬國有很多,那就要看誰的速度快,誰能夠賺到第一桶金了。
……
朱允炆偷偷返回皇宮后。
第一時間派人將黃子澄叫了過來。
在外人看來,朱允炆好學,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都會叫黃子澄前來解答。
只有兩位當事人心中清楚,他們真正探討的問題是什么。
很快,黃子澄便匆匆趕來。
朱允炆迫不及待道:“老師,我已經……”
一句話尚未說完,就見黃子澄豎起一根手指,做出一個噤聲的動作,硬生生將要說的話語咽了回去。
在黃子澄象征性的提問幾句后,這才開始四處張望,查探是否有人關注這里。
確定安全后,黃子澄這才將房門關閉,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神色激動道:“老師,我已經準備好了!”
黃子澄聞言,心臟不爭氣的狂跳起來。
振奮道:“殿下想要什么時候動手?”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黃子澄激動的手心中都是汗水。
朱允炆一字一句道:“兩日后,深夜!”
這是自己與大伯約定好的時間,絕對不能爽約。
更何況還要避免夜長夢多,早些動手,才會優勢在我。
對于這個時間,黃子澄微微沉吟后,這才緩緩點頭。
朱雄英最近一段時間的動向,他們這些做大臣的很清楚。
平日之中根本就不在皇宮待著,基本上都在格物苑那個不求上進,沒有發展的地方,并沒有伴隨在陛下的身邊。
如此一來,便給與他們提供出來相當優越的條件。
重重點頭道:“那就兩日后,深夜,成就大事!”
大事商議完畢后,黃子澄再次拿起課本,開始大聲授課。
只是兩人的心思,根本就沒有放在儒家圣典上。
以至于一篇簡簡單單的文章,講述的驢唇不對馬嘴,偏偏兩人還擺出一副十分投入的姿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