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的春天,本應是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時節,然而,戰爭的陰霾卻如厚重的烏云,無情地籠罩著中華大地。日寇妄圖速戰速決,集中優勢兵力,如餓狼般瘋狂撲向徐州與浦口。其攻勢凌厲,所到之處,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5 月,合肥與巢縣在日寇的兇猛攻擊下,先后淪陷。合肥,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巢縣,那片孕育無數生命的土地,瞬間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城市化為廢墟,百姓慘遭屠戮,往日的繁華與寧靜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痛苦與絕望。
僅僅時隔一月,6 月,無為也未能幸免于難,落入日寇魔掌。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國民黨大批嫡系部隊竟不戰而潰,如驚弓之鳥般紛紛逃竄。其中,桂系第五陸軍也放棄了皖東北,狼狽逃至大別山區。
隨著這些地區的淪陷以及國民黨軍隊的潰敗,皖東、皖中地區陷入了一片混亂。日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土匪流氓也趁機橫行,社會治安蕩然無存。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命如風中殘燭,朝不保夕。年輕力壯者被抓去充當勞工,老弱婦孺則慘遭殺害。糧食被搶奪,房屋被焚毀,整個皖東、皖中地區哀鴻遍野,仿佛人間煉獄。但即便如此,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未屈服,他們在苦難中默默積蓄力量,等待著奮起反抗、驅逐日寇、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1938 年 4 月底,大地春寒未褪,新四軍四支隊肩負著民族的希望與使命,從霍山以西之流坡町毅然東進,踏入皖中地區這片飽經戰火蹂躪的土地。
支隊領導機關駐扎在舒城東南之東蔣沖,這里成為了指揮皖中抗戰的核心樞紐。第七團猶如一把利刃,沿著金牛鎮、盛家橋的路線,迅速切入巢縣以南地區。他們深入敵后,積極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據點,開展游擊戰爭,像一把楔子深深插入敵人的占領區,不斷襲擾日寇,打亂其部署。
第八團的行動同樣積極而靈活。他們先是在安合路沿線和廬無地區活動了一段時間,憑借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和巧妙的戰術,在敵人的交通要道附近打擊日寇,破壞敵人的補給線,給敵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之后,第八團開赴合含,不久又馬不停蹄地奔赴淮南路東全椒一帶,進入皖東地區。在皖東,他們繼續擴大抗日力量的影響力,與當地民眾緊密結合,共同抗擊日寇。
而第九團則活躍在巢縣、無為地區。這片區域戰略位置重要,第九團在這里與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或設伏于山林之間,或突襲敵人的據點,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保衛皖中地區的人民、恢復失地做出了不懈努力。
新四軍四支隊的各團在皖中、皖東地區的英勇行動,如同一簇簇星星之火,迅速燃起了抗日的燎原之勢,給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帶來了希望,成為了抗擊日寇的中流砥柱,在這片土地上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抗日戰歌。
1938 年 8 月,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大旗下,我黨憑借統戰工作的智慧與努力,通過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任命,讓一貫對我黨表示同情與支持的進步人士胡竺冰出任無為縣縣長,同時委派翟宗文擔任廬江縣縣長,馬忍言(馮宏謙:)為巢縣縣長。這一系列舉措,旨在為皖中地區的抗日斗爭注入新生力量,構建更為堅實的抗日政權。
然而,當胡竺冰與翟宗文滿懷壯志去接收兩縣政權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礙。把持無為和廬江兩縣的封建勢力,出于一己私利,頑固地拒絕移交權力,甚至不許二人踏入縣境一步。這些封建勢力無視民族大義,妄圖維持其舊有的腐朽統治,全然不顧日寇肆虐下百姓的水深火熱。
面對如此困境,胡竺冰與翟宗文并未退縮,他們迅速前往舒城縣東蔣沖,向新四軍四支隊請求支援。新四軍四支隊深知建立抗日政權對于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毫不猶豫地做出回應。參謀長林維先親自掛帥,率領英勇善戰的七團以及行動敏捷的手槍團,向著無為與廬江縣城進發。同時,四支隊第二游擊縱隊也加入行動,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
部隊士氣高昂,他們懷著對侵略者和封建反動勢力的滿腔怒火,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兩縣發起進攻。經過激烈戰斗,成功攻克無為、廬江縣城,掃除了封建勢力的阻礙。隨后,新四軍四支隊護送胡竹賓順利到任無為縣縣長。這一行動不僅為胡竹賓等進步人士執掌政權鋪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為皖中地區抗日力量的整合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信心,為后續的抗日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9 年 4 月,春寒雖未完全消退,但抗日的烽火卻在皖中大地越燃越旺。在這關鍵的歷史節點,第二游擊縱隊與地方游擊隊進行了戰略性的改編,正式合編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這一舉措,如同將分散的火焰匯聚成熊熊烈火,極大地增強了皖中地區抗日武裝的戰斗力與凝聚力。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將縱隊機關設立在無為開城橋王家大墩,這里成為了指揮皖中抗日游擊斗爭的核心樞紐。與此同時,黨組織集中全部力量,深入發動巢無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游擊斗爭之中。在這片飽受戰火洗禮的土地上,黨深知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充分發動群眾,才能構筑起抗擊日寇的堅固長城。
在各個敵頑勢力交界處,黨組織積極布局,建立起一支支英勇無畏的游擊隊。到此時,桐東、廬南、巢湖、巢北等游擊大隊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這些游擊大隊活躍在敵人的后方,他們熟悉地形,與當地百姓緊密相連,運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不斷襲擾敵人,破壞敵人的交通線、補給站,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成為了日寇的心腹大患。
時光匆匆,同年底,在皖中地區的抗日斗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皖中黨政軍委員會宣告成立。這一重要組織的誕生,標志著皖中地區的抗日力量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整合與協調。皖中黨政軍委員會統一領導該地區的軍事、政治、黨務等各項工作,制定全面的抗日戰略與方針,使皖中地區的抗日斗爭更加有序、高效地開展,為保衛皖中、抗擊日寇、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皖中地區抗日斗爭的中流砥柱。
1938 年秋,烏云如墨,日寇的鐵蹄無情地踏入安慶,瞬間,皖中地區淪為一片焦土,百姓在侵略者的殘暴統治下,痛苦**,山河破碎,滿目瘡痍。
安慶的淪陷,使得皖中地區直面日寇的鋒芒,成為了抗擊侵略者的前沿陣地。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沒有被恐懼嚇倒,而是紛紛拿起武器,以不屈的意志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
1939 年秋,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皖中軍政黨政軍委員會宣告成立。這一組織的誕生,猶如黑暗中的明燈,將皖中地區分散的抗日力量緊緊凝聚在一起。它整合了各方軍事、政治資源,協調各抗日隊伍的行動,制定統一的戰略方針,為皖中地區的抗戰事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委員會的成員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堅定的共★★人,也有愛國的民主人士和地方武裝力量代表。他們摒棄前嫌,攜手合作,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將日寇趕出皖中,收復失地,拯救苦難中的人民。在皖中軍政黨政軍委員會的領導下,皖中地區的抗日斗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各抗日武裝相互配合,靈活運用游擊戰術,不斷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為保衛皖中、保衛全中國的抗戰事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1939 年3月,那是個被戰爭陰云籠罩的年份。駐扎在盛家橋的日本鬼子,如惡狼般將貪婪且兇殘的目光投向了槐林嘴,一場殘酷的掃蕩即將拉開帷幕。
黎明的曙光還未完全驅散黑暗,日軍的隊伍如鬼魅般潛行,伴隨著陣陣沉重的腳步聲和武器碰撞的聲響,逐漸向槐林嘴靠近。
當第一縷陽光試圖穿透晨霧時,日軍已將槐林嘴團團圍住。老街的門樓被封死。隨著一聲尖銳的哨響,掃蕩開始了。日軍端著明晃晃的刺刀,挨家挨戶地搜查。他們踢開村民的家門,粗暴地闖入屋內,將值錢的財物洗劫一空。稍有反抗的村民,便會遭到日軍無情的毆打甚至殺害。
村子里頓時哭聲、喊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熊熊大火在幾處民房燃起,滾滾濃煙直沖云霄,將槐林嘴的天空染成了黑色。日軍在村里肆意橫行,見到年輕的婦女便露出丑惡的嘴臉,欲行不軌之事。老人們試圖阻攔,卻被日軍殘忍地推倒在地。
一些勇敢的村民,在這絕望的時刻,拿起了家中簡陋的農具,試圖反抗。但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他們的抵抗顯得如此微弱。然而,他們毫不退縮,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對家園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不屈。
魏取舟和女兒魏守霞在巢湖廟進香,聽到了槍響,立馬上了五噸小黃稍子。他劃著船朝馬尾河駛去。
1939 年,盛家橋日軍對槐林嘴的掃蕩如惡魔降臨,恐懼瞬間籠罩整個村莊。槐林嘴的百姓們拖家帶口,慌不擇路地朝著黃泥蕩的圩子奔逃,形成了一股龐大的跑反人流。
圩子里此刻擠滿了驚慌失措的人群,老人的咳嗽聲、孩子的哭鬧聲、婦女的呼喊聲交織在一起。人們臉上滿是驚恐與疲憊,剛剛逃離日軍的魔掌,此刻還心有余悸。
圩子四周是厚實的堤壩,仿佛一道隔絕危險的屏障,但在人們心中,這道屏障能否真正抵御日軍的兇殘,仍是未知。圩子里的空間本就有限,如今突然涌入這么多人,顯得格外擁擠。一些人在角落里相擁而泣,回憶著家中被日軍破壞的場景;一些人則焦急地張望著圩子外,擔憂著日軍是否會追來。
幾個年輕人主動站出來,組織大家有序安置。他們幫忙照顧老人和孩子,安撫著眾人的情緒。一位老者站在高處,大聲喊道:“鄉親們,咱們到了這兒,先穩住。新四軍一定會來救咱們的,大家別慌!” 老者的話,如同黑暗中的一絲微光,給眾人帶來了些許希望。
而在圩子外,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的救援隊伍正加速趕來。他們深知,圩子里的鄉親們正翹首以盼,每耽擱一秒,鄉親們就多一分危險。隊伍在崎嶇的道路上疾行,帶起陣陣塵土,向著黃泥蕩圩子全力進發,決心要在日軍對圩子下手之前,將鄉親們解救出來,讓這片土地重歸安寧。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得知了槐林嘴被掃蕩的消息。縱隊領導立刻做出決策,派出一支精悍的隊伍,火速前往槐林嘴救援。游擊隊員們深知情況危急,他們在崎嶇的山路上飛奔,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解救槐林嘴的鄉親們,給日本鬼子迎頭痛擊。
槐林嘴遭日寇掃蕩,慌亂的跑反人流如潮水般涌向黃泥蕩的圩子。魏取舟,這位堅毅的父親,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做出了艱難卻又無比勇敢的決定。
他緊緊地握住女兒的肩膀,眼神中滿是不舍與堅定,輕輕地將三歲的女兒放下,而后催促她迅速融入跑反的人流之中。為了讓女兒在這混亂的世道中有一絲生存保障,他把家中僅有的銀元,用一條褲子仔細地纏好,小心翼翼地架在女兒的脖子上。
此時的魏取舟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給新四軍水上游擊隊報信,拯救圩子里眾多鄉親的生命。他深知,時間就是生命,多耽擱一秒,鄉親們就多一分危險。于是,他毅然轉身,朝著新四軍水上游擊隊所在的方向奔去。
一路上,魏取舟身形如電,時刻警惕著四周是否有日寇的蹤跡。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腳步也因疲憊而略顯沉重,但一想到圩子里鄉親們絕望的眼神,他便又咬緊牙關,加快了步伐。
而在黃泥蕩的圩子里,人們在不安與恐懼中等待著。大家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只盼望著能有奇跡出現。魏取舟的女兒混在人群里,眼中噙著淚水,既擔憂父親的安危,又害怕日寇隨時追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