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瓦不存的奉天殿,像個大廣場,廣場上的老人雖多,卻沒有音樂。
當空驕陽其實已經不熱了,照在身上很暖和,若是江邊野釣,別有一番人生享受。
廣場大殿其實是有風的,朱慈炅身上的披風就微微吹動,但整個廣場落針可聞,感受不到暖陽微風,只有心中冰涼。
“臣請太后和陛下,先移避中都。”
南京兵部尚書王在晉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不愧是擔任過遼東經略的人。
他在遼事上與孫承宗見解頗異,給人一種投降退縮的感覺。甚至因為朝政觀點相異,朱慈炅曾經有次機會把他提拔為兵部尚書,也最終權衡放棄,選擇了鼻涕蟲閻鳴泰。
但實際上,他提出的“撫虜增隘”,就是朱慈炅現在實際操作用的。
只不過朱慈炅更狠,撫虜直接成了收虜,朵顏已經是大明一省,增隘不止還增兵,擴建了山海關防御,大明現在在遼東的主要軍事力量甚至總督府等指揮機關全部集中在了山海關。
王在晉在收到皇帝大破建奴,建立平遼戰區的朝廷邸報后,連續大醉兩次,遙遙舉杯向陜西,終是老夫贏了,皇上萬歲。
對于小皇帝,王在晉十分上心。不管是小皇帝本人的想法,還是熊明遇,袁可立的想法,小皇帝用了,就是對他本人的承認。
對于王在晉來說,已經不單單是士為知己者死那么簡單了,這是對他本人政治生涯的翻案,哪怕沒人承認,歷史也會記錄。
當然,王在晉和朱慈炅的戰略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王在晉的戰略是為了節約朝廷開支,有些許空間換時間的感覺,朱慈炅現在用的感覺朝廷投入并不會少多少。
甚至,朵顏的投入頗為嚇人,隱約還有要開疆拓土,全收蒙古之意,王在晉一直充滿擔心,太激進了,另一個方向的不識時務。
皇上,大明很多問題好不好,撐不下去的。好在皇帝還小,還要來南京,這是老王的機會,他同樣有能力影響到皇帝的。
那知道,老王的滿腔熱血還沒有機會施展就直接冰凍——大疫啊,還是皇親,太祖爺,你在搞什么?
王在晉其實也想到了罪己詔,但他絕不同意,絕對不能削弱皇帝威望,那怕他自己來扛。而南京兵部尚書是南六部中唯一有實權的,劉一燝不來,他甚至就是南京文官的老大。
大明南京的三位有決策權的大佬就是留守太監,留守勛貴和南兵部尚書,以前的楊朝和現在的劉應坤,魏國公徐弘基實際都有點軟,王在晉已經在南京無形中做了老大很多年。
王在晉的出聲讓全場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劉一燝實際已經知道皇帝打算,他不開口理所當然。徐光啟身為內閣大學士,相形之下,擔當差了億點點啊。
“還有呢?”
朱慈炅的聲音依然冷冰冰的,沒給王在晉好臉色。
“臣請旨調動南京諸衛,封鎖孝陵大營。
臣請南監國代皇上主持祭祀。
臣會維持南京治安,請旨截留漕糧。
臣會征調衛所地方醫學和惠民藥局,參與救助。
皇上放心,臣愿親自坐鎮孝陵大營,主持大疫救助。
此疫來勢雖兇猛,但根據歷年大疫資料,最多一年,大疫必定平息。”
王在晉話語簡短有力,但很快就拿出了系列主張,聽得大殿上的“退休老干部”們頻頻點頭,老王還是有真本事,大幸。
朱慈炅很意外,大明官員還是很厲害的嘛。雖然不如他的見識,但處理起來也是一套一套的,除了那個第二緊要的祭祀實際沒屁用,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的。
就是封鎖孝陵大營,有點不把人命當命了。別管你是不是皇親,都給老子用命扛,挺得過就是你牛逼,挺不過你去死好了。這方案和王之心練國事他們搞出來的一模一樣。
“如果大疫擴散到了南京城內呢?”
皇上你別烏鴉嘴好不好,我們都怕的,畢竟這么近,這事概率極大啊。
蒼天保佑,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王在晉抬起頭,看了眼小皇帝,已經掉了一顆的后槽牙狠狠咬在牙齦上。
“臣會封鎖南京!”
太狠了,真是狠人。
大殿上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著兵部大人,趕緊跑啊,這是個瘋子。
“若是朕的隨從中已經有人染疫,朕去鳳陽,是不是把鳳陽也封鎖了?然后,你再告訴朕,朕又避到哪里去?蘇州?杭州?廣州?還是回北京?”
王在晉也目瞪口呆了,剛想附議王在晉的群臣也把目光投向御階之上。
空曠的奉天殿再次雅雀無聲。
“劉先生,宣旨吧!”朱慈炅閉上了眼睛。
劉一燝猶豫了下,的確沒有比皇帝的辦法更好的辦法了,他緩緩來到御階前,轉頭看向群臣諸王。
“遵上諭,即刻起,南京應天府八縣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全面施行軍事管制,自陛下以下,所有人員在解禁之前脫離應天府直轄地界者,不分親王國公,尚書閣老,不問情由,立斬焚尸。”
“遵上諭,即刻起,南京應天八縣所有舉子秀才童生監生,含外地士子,編入錦衣衛宣傳司,配合錦衣衛將南京疫情和中樞決策傳達到每村每戶,保障情報訊傳通暢。逃役者,除學籍,廢三代科舉。造謠傳謠者,立斬不赦。”
“遵上諭,即刻起,孝陵大營含孝陵衛設為特級疫區,施行特級管理辦法。南京城及上元江寧二縣設為重級疫區,施行重級管理辦法。應天府其余六縣及警備區運河兩岸歸入疫區,施行疫區管理辦法。鎮江、揚州、常州、寧國、太平、鳳陽六府非運河區為一級警備區,施行一級警備管理辦法。淮安、通州、廬州、壽州、徽州、蘇州、松江、揚州八府非運河區為二級警備區,施行二級警備辦法。具體辦法散朝后會立即發放諸縣令知府。”
“遵上諭,向天下醫者發勤王令。邀全國醫者來南京共度時艱,各地官府應予以協助。令太醫院組織太醫南下。現已飛鴿傳書北京內閣,調配糧食物資援助南京,各地有艾草,苦蒿等物產者,須組織增援。”
“陛下諭南直隸諸官員百姓將士:此疫為太祖對子孫的考驗,此疫是炎黃兒女對命運的抗爭,此為護國保民之國戰,朕為天下統帥,不離疫區,不棄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