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的很重,但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都沒有什么反駁的意思,哪怕曹操第一次來這里的目的,便是為了借助陳氏門生的身份洗白自己宦官后人的身份。
他們二人只是有些慌張的看著陳元,不知道陳元為何突然說出這樣子的話語。
劉備的面容中帶著些許緊張之色:“老師,您要趕自己出師門嗎?可是弟子做錯了什么事情?弟子愿意認罰!”
曹操只是不出一言的坐在那里,但眼眸中所透露出的含義也同樣如此。
陳元微微搖頭,他看向劉備、曹操說道:“不,你們什么事情都沒有做錯,只是你們是時候該出師了。”
“天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你們若是一直留在我這小院子之中,如何能夠成就一番霸業呢?”
他笑著看向二人,稱贊的說道:“為師看你們之相,便知道你們的未來具都是攪弄風云之輩,而此時大漢傾頹,天下風云招搖,不正是你們需要去建功立業的時候嗎?”
“不必操勞為師。”
劉備、曹操這才是對視一眼,看到了對方眼睛中的興奮之色,只是他們終究還是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看向陳元,而后起身行禮。
這一禮是對他們這些年所學之物的感恩。
“老師,弟子這就去了!”
坐在院落中,陳元只是淡淡的看著曹操與劉備兩個人騎馬離開,一起結伴朝著遠處而去,臉上的神情中帶著些許莫名之色。
他頗有些許感慨。
天下風云之勢,不就是出自這些人嗎?
張角、曹操、劉玄德。
這些人全然入世,那天下距離大亂真的就不遠了。
陳元起身,看向遠處的方向,心中有些許的思緒翻涌。
陳氏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讓這一場大亂來的更猛烈、更迅速一些,也讓他離去的更加迅速、更快一些。
整個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陳元最為不喜的其實并不是后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而是諸侯討董的這一小段時間。
為什么?
因為這一段時間,天下是真的陷入了“無序”的狀態中。
或許沒有記載,但死在這一段時間內的黔首一定比后來死在三國戰爭中的人要多很多。
無序向來是死亡的樂園。
所以,為了讓黔首們盡量的少死,并且生活到最后,一直到陳氏所許諾的一切未來,陳元已經做了無數的預算。
收弟子劉備,讓他安撫朝堂,不至于出現董卓殺死幼年皇帝,讓天子的權柄徹底的成為笑話是一個,讓陳氏的門生故吏前往地方也是一個。
天下必須穩定。
在此之后,爭斗可以出現。
.... .....
西域都護府
陳瑜來到西域都護府之后,西域這里的小國瞬間就安靜了許多,不僅僅是因為陳瑜陳氏后人的身份,還因為陳瑜展示出了自己強大的武力。
是的,強大的武力。
陳瑜同樣繼承了陳氏先祖陳喜的巨大力量,并且他較之當年的陳喜更加恐怖——因為他不僅力氣大,還從小習武。
當年的陳喜只是仗著力氣大,后來又學習了一些武而已,若是真的比起來,是比不過陳瑜這個童子功的。
那是建寧十八年時候的事情了。
西域的某個國家膽大包天,在沒有打探清楚新來的都護是誰的時候,便決定討好匈奴人,拍匈奴王帳的馬屁,于是下令他們國家的將軍帶領一支軍隊,想要半路伏殺陳瑜。
那支軍隊有三千人,而陳瑜當時帶來的士卒則是有兩萬士卒.....
結果很顯然,那一支軍隊直接被陳瑜給滅亡了,并且陳瑜還率領著這兩萬士卒直接殺到了那個小國的都城之下。
伐山破廟,毀祠滅國。
史書中關于這一場戰爭只是記載了這八個字,但放在現實中卻只是實打實的、前所未有的威懾。
畢竟對于這些西域小國來說——陳氏的威脅只是在史書中提及的東西,但面前的這個陳氏子弟卻是真的能打到他們滅國啊!
于是,西域也老老實實了起來。
至于匈奴人?
來了這些西域小國照樣好好的伺候,但只要一說起來對大漢進攻的事情,他們便迅速裝傻哭窮。
總之,好處可以拿,事情不能干。
.... ....
都護府
陳瑜站在院落中,眺望著遠處的星空,眉宇中帶著些許的思慮之色:“如今西域之事雖然平定,但大漢之中的爭斗卻沒有停歇啊。”
“匈奴那邊恐怕也不會停止對于中原的想法,只怕還是要另做打算。”
他微微皺眉。
陳瑜隱隱約約能夠察覺出來,亂世馬上就要來了。
陳氏在宮中的探子也向外面透露出來了消息,說是天子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甚至壽數有可能還不如先皇.....
先皇只活了二十多年,而如今的天子在位也已經二十余年了.....
如今,當今天子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年長的也方才九歲而已,另外一個則是只有六歲!
這樣子的年齡,能夠看顧好江山社稷嗎?
陳瑜心中在思慮著這個問題,但他同樣知道,恐怕靈帝死亡的那一天,便是江山社稷亂了套的那一天!
.... ....
建寧二十一年。
天子似乎也察覺到了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所以開始為日后的事情做打算了,他先是立何夫人為后,而后更是對何皇后的兄長進行各種加封。
比如讓其做了大將軍,掌管一切軍政要務。
而在這個時候,朝臣們才知道,皇帝攬財都攬到了哪里去——他竟然自己出資,在羽林軍之外單獨建立了八支士卒兵馬!
分列八大校尉!
其中,他自號....無上將軍!
.... .....
何進的得勢必然是伴隨著袁氏與楊氏這種士大夫集團的落寞,因為權力總而言之就那么點大,要么她得到了,要么他得到了。
你得到的多了,他得到的自然就少了。
而這,也引起了袁氏和楊氏的不滿,這兩個士大夫集團內部的大門閥終于停止了內斗,準備開始全力以赴斗一斗這位大將軍了。
.... ....
也正是這一年。
長安城外,兩個少年人騎馬而來。
入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