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8日清晨,四九城東長安街鷹醬國駐華大使館門前,夏國航天局國際合作司的年輕翻譯王建國第三次整理著領帶結。他手中牛皮紙檔案袋里裝著精心準備的中英文雙語合作意向書,封口處還蓋著鮮紅的保密章。這份厚達87頁的文件詳細列出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深空探測等四大類23個具體合作項目,每個項目后面都附有技術參數和合作方式建議。
"請出示您的證件。"使館門口的鷹醬國海軍陸戰隊員用生硬的中文說道。王建國注意到對方藍眼睛里閃過一絲詫異——往常這個時間來的都是辦理簽證的普通民眾。在會客室里,科技參贊湯姆森翻看文件時,手指在"長征火箭技術共享"那頁停留了足足三分鐘。"你們是認真的?"他推了推金絲眼鏡,"這些可都是核心機密。"
七天后,還是那個會客室,湯姆森將蓋著鋼印的正式回函推到王建國面前。文件右上角醒目的"TOP SECRET"紅章下,用標準外交辭令寫著:"經評估,貴方提出的合作項目涉及梅利堅合眾國國家安全,恕難同意。"回程的吉普車上,司機老張一拳砸在方向盤上:"這幫洋鬼子!當年錢學深院士回國時也是這套說辭!"車窗外,一月的寒風卷著枯葉拍打在擋風玻璃上,像極了王建國此刻紛亂的心緒。
2月20日的莫斯科郊外航天城飄著鵝毛大雪,零下25度的低溫讓夏國代表團團長林毅的眼鏡片結了一層薄霜。他裹緊厚重的呢子大衣,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走向一棟斑駁的赫魯曉夫樓。走廊盡頭,白發蒼蒼的科羅廖夫院士早已等候多時,老人胸前的"紅色主義勞動英雄"金星勛章在昏暗燈光下依然耀眼。
"我們帶來了耐高溫陶瓷材料的最新配方。"林毅打開特制保溫公文包時,毛熊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湊近——這正是聯盟號飛船再入艙急需的關鍵技術。材料研究所的瓦西里耶夫博士用顫抖的手撫摸著樣品:"上帝啊...這熱障涂層的性能比我們最好的產品還要強30%!"三天后的送行宴上,伏特加酒瓶在長桌上擺成了火箭形狀,32名毛熊頂尖航天專家在祝酒詞中集體起立:"為了兔子毛熊友誼,為了星辰大海!"
10月18日的酒泉發射中心,戈壁灘的夜風帶著刺骨的寒意。神舟1號總設計師趙明哲的軍大衣領口已經結了一層白霜,他死死盯著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突然按住耳機:"第三燃料箱壓力異常!讀數偏離標準值15%!"控制室里頓時鴉雀無聲,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這時,毛熊專家伊萬諾維奇拍了拍他的肩膀,濃重的俄式漢語帶著令人安心的沉穩:"放心,是傳感器結霜故障,我們的'聯盟號'遇到過27次同樣問題。"
果然,切換備用系統后所有參數恢復正常。凌晨4時23分,長征二號F火箭噴出橘紅色烈焰,將神舟1號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在400公里高的太空中,艙內搭載的30公斤水稻種子開始了奇妙的太空之旅——這些經過嚴格篩選的"農墾58"良種,將在失重環境下接受宇宙射線洗禮。地面指揮中心里,農業部的技術員小田緊盯著大屏幕上的艙內監控畫面,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控制臺:"這些種子在太空多待一分鐘,出現優良突變的概率就增加一分啊!"他轉頭對同事說:"等返回艙落地,咱們得第一時間把種子送去海南基地。"
三天后,內蒙古四子王旗的蒙古族牧民巴特爾正在秋季牧場放羊。突然,他的牧羊犬"黑子"對著天空狂吠起來。抬頭望去,湛藍的天幕上出現一朵紅白相間的"大花",正拖著淡淡的煙跡緩緩降落。"長生天啊!"巴特爾翻身上馬,朝著降落點疾馳而去。當他趕到時,圓錐形的金屬返回艙已經半埋在沙土中,艙體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更讓老牧民驚訝的是,打開艙門后,里面整整齊齊碼放著十包種子,包裝袋上印著"太空育種實驗-水稻NO.19951018"的字樣。當晚,這些珍貴的種子就被軍用直升機送往海南育種基地,而巴特爾得到的獎勵是與返回艙的合影——這張后來鑲在鏡框里的照片,成了他家蒙古包最顯眼的裝飾。第二年春天,老人在自家草場邊緣專門辟了塊試驗田,種上了經過太空育種的牧草種子。
1996年3月的四九城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解剖室里彌漫著福爾馬林的氣味。獸醫周明正在給兩只來自西雙版納的猩猩做全面體檢:"'星星'心率82,'亮亮'血壓118/75,都在正常范圍。"這些數據將被用來改進第二代航天生命保障系統。當神舟2號成功入軌時,監控畫面里的猩猩竟然對著攝像頭表演起了"吃播",逗得地面控制中心笑聲不斷。
七天后返回艙著陸時,生物學家們在"星星"的毛發里發現了一粒橡膠樹的種子——這意外開啟了太空植物誘變研究的新方向。更令人驚喜的是,兩只猩猩在太空環境中表現出的生物節律變化,為后續載人航天提供了寶貴數據。項目總結會上,毛熊專家彼得洛娃指著腦電波圖譜說:"看這個睡眠周期,完全推翻了我們之前的理論預測!"
10月12日的航天員訓練中心,離心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34歲的試飛員楊志剛正承受著8G的過載訓練——這相當于八個成年男子壓在他身上。監控屏幕里,他的面部肌肉被拉扯變形,眼球布滿血絲,但目光依然如鷹隼般銳利。突然,廣播里傳來總指揮的聲音:"經中央軍委特別會議批準,由楊志剛同志執行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當離心機艙門打開時,戰友們發現這個素來以硬漢著稱的男人,迷彩服肩頭竟濕了一大片。
10月15日黎明前的酒泉發射場,長征二號F火箭在聚光燈下宛如一柄出鞘的利劍。楊志剛在出征儀式上突然轉身,從飛行服內袋掏出個紅布包:"政委,請幫我保管這個。"現場記者后來才知道,里面裝著他五歲女兒楊星辰乳牙期掉的第一顆牙齒,用棉花仔細包裹著。當火箭噴出驚天動地的烈焰時,全國各地的廣播同時響起了央視播音員激動到破音的聲音:"神舟三號已將我國第一位航天員送入太空!華夏民族千年飛天夢,今朝終得圓!"
三小時的出艙活動中,楊志剛用特制哈蘇相機拍攝了384張地球照片。最珍貴的一張意外拍到了彎彎島上空的積雨云——云層縫隙間,寶島輪廓清晰可見。后來這張編號"TW-96-10-15"的照片被制成了紀念郵票,發行量突破兩千萬枚。當飛船即將返航時,警報聲突然響徹艙內:"姿態控制發動機故障!"千鈞一發之際,楊志剛手動輸入了毛熊專家私下傳授的備用代碼,使飛船以完美角度切入大氣層。
內蒙古主著陸場的搜救隊員沖進還在冒煙的返回艙時,聞到了一股特殊的焦糊味——那是燒蝕材料經歷3000度高溫洗禮后的痕跡。楊志剛卻笑著舉起右手,掌心里躺著一粒在太空發芽的云南松種子:"看,咱們的'小宇航員'活得好好的!"這顆后來被栽種在航天城的"太空松",如今已長到十五米高,樹干上掛著的小銅牌記錄著這段傳奇。
體檢結束后,楊志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女兒的乳牙種在了航天員公寓的花壇里。他找來塊戈壁灘特有的風礪石,親手刻上"星辰大海"四個字壓在上面。第二年春天,當嫩綠的草芽頂開泥土時,那顆小牙齒在陽光下閃爍著珍珠般的光澤——就像夏國航天事業剛剛邁出的第一步,微小卻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