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看向那人,笑道:“王大人,你說笑了,我還能有什么好事發(fā)生???”
這王大人不是別人,正是郭宗訓心心念念的王著!
而其余二人也正是楊徽之與鄭起。
只見王著意味深長地看向曹彬,微笑道:“勿謂言之不預啊!”
“曹都監(jiān)是最早跟著梁王的人,絕對的心腹是也,今后定然前途無量……”
楊徽之與鄭起也紛紛笑著附和。
曹彬挑了挑眉,這段時間因為郭宗訓的命令,他從未與任何其他官員說過話。
說實在的,他雖不結(jié)黨,但不讓與其他官員交流著實憋得慌!
如今這三人加入皇子行營,用郭宗訓的話說,那就是自己人,自然能無所顧忌地好好交流!
他也終于有可以說話的人了。
而且王著與他的私人關(guān)系本就不錯……
于是,曹彬笑著說道:
“三位大人就莫要取笑我了!”
“倒是你們?nèi)?,如今都成了皇子行營的人,咱們今后可要齊心協(xié)力,好好輔佐梁王??!”
“你們可不知道,三位宰相大人可都是搶著要當梁王的老師,可梁王偏偏指名要你們?nèi)藖怼?/p>
楊徽之與鄭起都不由地愣了愣,眼里閃過強烈的震驚!
當初,他們二人接到這個命令時都有些不明所以。
他們一個是右拾遺,一個是御史,雖然一直恪守本分、勤勉做事。
但放在偌大的大周朝堂內(nèi),他們終究是渺小的。
更何況這本就是個亂世,文官的地位本就不高,而且三位宰相又正值壯年。
他們都很清楚,這輩子很難再有攀登文官頂峰的機會了。
現(xiàn)實也正是如此!
酸棗門前送行時,他們都只能站在最后。
根本就沒機會接觸梁王,更不可能得到陛下的重用。
可運氣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突然就砸在了他們頭上,把他們砸得暈頭轉(zhuǎn)向。
以至于他們怎么都想不通,陛下為何會突然想起他們?
甚至還讓他們?nèi)ソ虒Я和酰?/p>
他們可都不傻,梁王何許人也?
那可是陛下在酸棗門前親自證明過的神童,只要不出意外,將來的太子之位必定是他的!
而讓他們進入皇子行營,還負責教導梁王,這不就是對他們這些文官最大的信任與重用嗎?
但此時此刻,他們終于明白了:
原來不是陛下突然想起了他們,而是梁王指名道姓要的他們。
換句話說,這天大的餡餅,是梁王挑著喂到他們嘴里的。
更重要的是,這餡餅可是連三位宰相都搶著要的……
一時間,他們內(nèi)心感激不已!
更有種終遇明主的感動!
如果梁王在場,他們恨不得給他磕一百個響頭……
可他們?nèi)耘f納悶:梁王為何會指名道姓地要自己呢?
明明沒什么交集……
與他們不同,王著似乎一點也不關(guān)心這個問題。
他與那二人是一起接到這個命令的,也是一起沒日沒夜,終于在剛剛趕到了滄州,趕到了中軍大營這里。
整個過程中,他似乎一點關(guān)于這方面的疑惑也沒有!
二人曾問過他,他也只是“說去了就知道了”……
而此時,二人在既感動又疑惑的時候,王著卻已經(jīng)拉著曹彬走到一旁,在其耳邊輕聲問道:
“曹都監(jiān),可否如實告訴我,剛剛你說的那句話,是否是梁王故意讓你這么說的?”
曹彬愣了愣,震驚地看向王著,但很快他又恢復了平靜,笑著說道:“不重要,不重要……”
王著也跟著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說道:“看來咱們這位明主是有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啊……”
曹彬仍舊沒有說話,因為這個他是真的不知道。
就在此時,內(nèi)班太監(jiān)突然走了過來,清了清嗓子,大聲問道:
“曹彬何在?”
“陛下口諭……”
曹彬愣了愣,連忙跪下行禮:
“末將在,恭聽圣上口諭!”
其余三人也都連忙跪倒在地。
“奉陛下口諭,曹彬獻策有功,今日起晉升為皇子行營都部署,同三品……”
曹彬徹底懵了!
晉升為都部署?
還同三品?
可我什么都沒做啊!
又何來的獻策有功?
獻什么策?
有什么功?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扭頭看向王著,卻發(fā)現(xiàn)王著正對自己露出愈發(fā)意味深長的微笑。
他不由得心中暗道:
王大人果然厲害,竟然又被他說中了!
難怪梁王會指名要他來……
正想著,那內(nèi)班太監(jiān)突然說道:“還不領(lǐng)命謝恩?”
曹彬這才猛然反應過來:“微臣領(lǐng)命,謝陛下圣恩!”
見內(nèi)班太監(jiān)直接轉(zhuǎn)身離去,曹彬長舒一口氣!
剛剛楊徽之、鄭起聽聞是梁王指名要他們時,那臉上流露出的感激、激動之情,他還歷歷在目。
此時此刻,他竟同樣有種天上突然掉餡餅,正砸在他嘴里的感覺!
而且,這還是第二次……
他再次看向王著:“王大人,又被你猜到了,可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難道又是梁王……”
正說著,卻突然聽到了一道粗獷的聲音:
“曹都監(jiān)!”
“過來一下,本將軍有話要問你!”
曹彬回頭看去,正是行色匆匆的“韓瞪眼”韓通,他的語氣算不得客氣,也并沒有多無禮。
因為誰都知道,此人就是這么個語氣,急躁起來甚至在陛下面前也控制不好語氣。
所以沒人會因此介意。
本就官職比他低,曹彬自然小跑著迎了上去,而且之前郭宗訓有交代過,遇到韓通,務必要保持好關(guān)系。
“不知韓將軍找下官所謂何事?”曹彬拱手行禮。
韓通看了看左右,大大咧咧地一把攬住曹彬的肩膀,往無人的地方走去。
邊走邊輕聲說道:
“我時間不多,我馬上就要隨陛下出征!”
“你務必實話相告,剛剛梁王在中軍大營的建議,真的是你想出來的?”
曹彬愣了愣:“什、什么建議?”
韓通皺了皺眉,剛要開口,不料遠處突然響起了一道呼喊聲:
“韓將軍,陛下馬上就要出征了……”
韓通回頭看了眼那人,又回轉(zhuǎn)頭深深看向不知如何開口的曹彬,耐著性子等了片刻,突然沒好氣地說道:
“算逑了,你個悶葫蘆,問了也白問,我走了……”
說罷,便扔下曹彬一溜煙狂奔而去。
看著韓通離去的背影,曹彬似乎終于明白了,不禁自言自語道:“果然又是殿下的手筆!”
“唉,殿下如此厚恩,讓我何以為報啊……”
話音剛落,背后突然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既然自己人,何言回報?”
曹彬猛地一怔,連忙轉(zhuǎn)身看去,當即跪倒在地:“末將參見梁王殿下!”
此時,王著三人也連忙走了過來跪倒參拜:“微臣參見梁王殿下!”
郭宗訓微笑著點了點頭:“終于等到三位愛卿了,走,回帳內(nèi)細聊……”
郭宗訓并沒有隨郭榮一起率領(lǐng)騎兵先行出發(fā)。
他當然想與郭榮一起,畢竟他還要隨時盯著老爹郭榮,免得老爹受傷或者出現(xiàn)任何意外,真的像歷史上那樣驟然病逝。
而且隨老爹一起上戰(zhàn)場,他說不定能找到更多可以裝比……
啊呸!
是找到更多人前顯圣的機會!
將自己的神童的形象發(fā)揚光大……
可理智告訴他,這種事情就別想了。
首先老爹郭榮對自己已經(jīng)是越來越疼愛了,自己在他心中神童的形象也越來越牢固。
這種情況下,老爹是絕不可能讓自己這個六歲的兒子跟著他到戰(zhàn)場上冒險的!
試問哪個父親會讓年僅六歲的寶貝兒子上戰(zhàn)場?
打死都不可能!
六歲能跟隨老爹北伐已經(jīng)是天大的幸運了,就別指望上戰(zhàn)場這種無腦的事了。
其次,據(jù)史書記載,此次攻打?qū)幹?,寧州刺史王洪本就是不?zhàn)而降。
那投降速度,簡直是滑跪!
都不用打仗,老爹自然應該不會有什么危險。
而且老爹郭榮近來的身體和氣色明顯好了很多,只分別兩三天左右應該問題不大。
另外,此次最大的功勞自己已經(jīng)搶到手了,趙匡胤只是跟著跑跑路,能搶到什么功勞?
雖然不是自己人前顯圣,但功勞給在曹彬身上恰到好處!
畢竟自己是需要扶植曹彬的,往后自己還得繼續(xù)幫曹彬、韓通等心腹武將搶過功勞,讓他們快速發(fā)展實力。
只有這樣,在老爹郭榮萬一還是像歷史上那樣突然病逝時,自己才有力量嘗試對抗趙大!
剛剛韓通與曹彬勾肩搭背的那一幕他也正好看到了。
不出意外的話,韓通肯定是在詢問曹彬獻策的事情。
只要他問了,那韓通就一定會開始動搖,然后后面的事情定會讓他完全相信自己之前說的話。
這正是將功勞安在曹彬身上的另一個好處。
接下來,自己只要跟隨張永德的主力大軍一起穩(wěn)步進發(fā),在寧州與老爹匯合就行了!
想到此,他不禁勾起了嘴角:
這就是有劇本的好處啊……
好了!
王著三人已經(jīng)趕來了,我也終于可以開始推行下面的計劃了……
看著面前的三人,郭宗訓的嘴角愈發(fā)地上揚了起來!
不久后。
曹彬帶領(lǐng)行營的甲士們正筆直地守在皇子營帳外,不許任何人靠近!
而皇子營帳內(nèi),王著、楊徽之、鄭起三人紛紛端坐在座椅上,不約而同的看向主位上年僅六歲的郭宗訓,等待著他說話。
郭宗訓掃視了一眼眾人,雖然臉上依舊稚嫩,但神態(tài)氣質(zhì)卻已然頗有皇家威嚴:
“你們是不是都很好奇,本王為何放著三位宰相不要,偏偏讓父皇把你們?nèi)苏賮恚俊?/p>
——————————————
說明:
1、關(guān)于寧州刺史王洪投降,《資治通鑒》中關(guān)于此事的原文為:“壬辰,郭榮到達乾寧軍,契丹寧州刺史王洪率城投降”。
《舊五代史》中的原文是:“(顯德六年)壬辰,至乾寧軍,偽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
其他史料也有記載,四月辛卯(四月十六日),柴榮抵達滄州,壬辰(四月十七日),柴榮抵達乾寧軍,契丹寧州刺史王洪舉城投降。
這投降速度的確是滑跪!
2、關(guān)于六歲上戰(zhàn)場的事情,中國古代幾乎沒有這樣的事情。
三國時期的夏侯榮13 歲隨軍戰(zhàn)死:
夏侯榮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幼子,自幼聰慧,《三國志》注引《世語》記載其 “字幼權(quán),幼聰惠,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夏侯淵在定軍山之戰(zhàn)中被黃忠斬殺,時年 13 歲的夏侯榮隨軍在側(cè)。
北朝時期的蕭摩訶也是13歲從軍上戰(zhàn)場,之前有過介紹,就不贅述了。
宋朝的岳云是12歲從軍:
岳云是鼎鼎大名的岳飛之子,《宋史?岳云傳》記載,他 “年十二,從張憲戰(zhàn),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他12歲就參與對金作戰(zhàn),多次沖鋒陷陣,甚至因功被授予 “保義郎” 等職。
但古代六歲上戰(zhàn)場的例子的確沒有查到,也有可能是筆者資料沒查全。
不過近代肯定是有的!
蘇聯(lián)時期的謝爾蓋?阿列什科夫就是6歲上戰(zhàn)場。
而國內(nèi)抗戰(zhàn)時期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向小小英雄們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