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門前,旌旗招展。
可因大周皇帝郭榮的那句“爹爹同意了”,現場卻陷入了一片怪異的寧靜。
所有人都不禁向郭宗訓投去了復雜的目光。
其實他們都清楚,帶著年僅六歲的皇子隨軍北伐絕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可誰又能想到,那六歲的郭宗訓今日不僅表現得如神童降世,甚至用“只想讓娘親瞑目”這句話來戳人肺管子。
這讓本就帝后情深的陛下如何拒絕得了?
得子如此,換作他們之中的任何人,只怕要天上的月亮都恨不得立刻摘下來。
可打仗畢竟不是兒戲!
帶著這么個半人高的孩童出征,而且還是剛剛被封為梁王的“神童”。
萬一出現任何閃失,這責任誰都承擔不起!
特別是趙匡胤,作為殿前都指揮使,除了打仗,保護陛下安全也是他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梁王隨軍北伐,保護之責非他莫屬。
若梁王出事,他趙匡胤罪責難逃!
唉,稚子一句話,元朗頭上一把刀啊!(登基之前,趙匡胤字元朗)
于是,不少人又向趙匡胤投去了無比同情的目光……
郭宗訓自然對這一切心知肚明。
可讓他沒想到是,王溥等人竟還是站了出來,苦苦勸諫:
“懇請陛下三思,梁王天縱奇才,實乃我大周之幸、天下之幸,理應留在后方……”
竭誠盡節的勸諫間,全是為了大周好、為了陛下好、為了梁王好!
郭宗訓卻聽得暗自冷笑:
到底是為了保護我,還是為了保護他趙大?
他的目光掃過王溥等人,落在趙匡胤身上。
卻見趙匡胤事不關己一般,靜靜地站在原地,那張國字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仿佛方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并不是他!
現在王溥他們不惜冒著激怒父皇的風險站出來勸諫,他卻無動于衷!
郭宗訓明白:這就是趙大的高明之處!
這種情況都有人站出來幫他說話,說明趙大已經經營起強大的“人脈”。
而人脈是干什么用的?
不就是拿來利用的嗎?
正如歷史上的陳橋兵變,他趙大一副被手下逼著“謀權篡位”的無辜形象!
可他真的無辜嗎?
他趙匡胤是因遼國進犯大周而領兵出征,這才有了陳橋兵變。
可據《遼史.穆宗記》記載,陳橋兵變那段時間,遼國正發生王子謀反的內亂,根本就沒有出兵攻打后周。
而且,據史書記載,陳橋兵變前一晚,“太祖醉臥,初不醒”!
這簡直是把后世人當鬼子整!
一個主帥,率軍出師,不僅對手下的異動毫無察覺,甚至偏偏在陳橋兵變的前一晚“醉臥不醒”,等醒來后,手下將一切安排好,甚至連黃袍都給他備好了!
所以,誰敢說這一切不是他自導自演?
誰又敢說,他不是在利用那些手下幫他背罵名,好將他自己打造成“被逼無奈”的形象?
而此時此刻。
誰又敢說他的無動于衷,不是既想讓王溥他們幫他阻止自己隨軍北伐,又想利用他們擋子彈?
有這么多人站出來勸阻,父皇肯定會有所顧慮,說不定會收回命令。
而就算父皇不收回命令,反而因此震怒,那也沒關系,反正現在他趙匡胤又沒有和他們一起“逼諫”!
但郭宗訓對此并不慌,只要史料對郭榮性格的記載沒錯,那自己隨軍北伐這事誰都攔不住!
果然!
正想著,郭榮的聲音突然響起:“夠了,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說罷,他不再搭理眾人,直接抱著郭宗訓縱身上馬,拔劍向前,大喝道:
“全軍出發!”
聞言,王溥為首的那些大臣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紛紛看向趙匡胤。
那樣子似乎在說:唉,我們盡力了,趙指揮使,你自求多福吧!
……
在一眾文武的恭送下,大軍終于開拔。
迎著初升的太陽,馬背上的郭宗訓扭頭看一眼緊隨其后的趙匡胤。
他還是那樣面無表情,似乎對自己隨軍北伐完全沒有任何意見。
如果不是穿越而來,又偏偏研究過那段歷史,郭宗訓很有可能也會像父皇郭榮一樣,被趙匡胤那張永遠面無表情的國字臉欺騙。
可現在,他穿越來了,自然要處處留心。
郭宗訓又回頭看了看身后正在恭送的留守官員,卻發現曹彬沒有隨軍出發。
于是仰起頭,睜著兩只清澈的大眼睛看向他的父皇,用只有兩個人能聽到的聲音輕聲問道:
“爹爹,此次北伐,您為何不帶曹彬叔叔啊?”
郭榮先是愣了愣,也壓低聲音道:“你為何如此問?”
郭宗訓滿臉的天真無邪:“是孩兒從姨母那里聽聞的,說是曹彬叔叔乃皇爺爺那邊的親戚……”
郭榮笑著揉了揉郭宗訓的小腦袋,再次壓低聲音:“私下喊叔叔也便罷了,公眾場合可不能喊,記住了!”
“孩兒記住了,爹爹,那您為什么不帶他啊?”
“各司其職,沒有為什么!”
“哦,那到底是為什么?”
柴榮一臉無語,可又實在不忍心對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家伙發作,只能耐心解釋道:
“曹彬此人無論品行還是能力都非常不錯,但軍事這一塊,比起趙匡胤、李重進他們還是差遠了!”
“雖然他的確是先帝的親戚,但在朕這里,只認能力,不看關系!”
郭宗訓無語:曹彬軍事能力差?
搞笑的吧!
老爹啊老爹,你知道你留了多少人才給趙匡胤嗎?
那曹彬可是被譽為“宋初第一良將”啊!
關鍵是他并沒有幫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此時也絕非趙匡胤的心腹!
雖然這個時候的曹彬的確還沒有展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能。
但那是他才能不夠嗎?
那是沒機會啊!
想到此,郭宗訓又回頭看了眼緊隨其后的趙匡胤,故意提高音量:
“那趙將軍的軍事能力很厲害嗎?”
“有霍去病、李靖那么厲害嗎?”
郭榮愣了愣,徹底無語!
緊隨其后的趙匡胤自然也聽到了這句話,嘴角不由地抽搐了兩下!
片刻后,郭榮也提高了音量,十分欣賞地說道:“雖不能與他們相比,但趙指揮使的確是難得的人才,五年前的高平之戰,若不是他,你父皇我可能已經……”
回憶完崢嶸歲月,郭榮終于想起了正事,回頭大聲道:“趙指揮使!”
趙匡胤拍馬趕上,拱手低頭,恭敬道:“陛下有何吩咐?”
郭榮正色道:“此次北伐,梁王的周全就交給你了,記住,絕不能有任何閃失,務必寸步不離保護他!”
趙匡胤沒有任何猶豫:“是,末將領命……”
可話音未落,郭宗訓的聲音突然響起:“等等!”
只見他朝著趙匡胤笑了笑,然后看向郭榮:
“爹爹,既然您說趙將軍勇武過人,那讓他保護孩兒豈非大材小用?”
“這樣的人才理應為爹爹沖鋒陷陣啊!”
說著,他又朝著趙匡胤笑了笑。
殊不知,趙匡胤雖然面無表情,但看著那張天真無邪的笑臉,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我,殿前都指揮使,沖鋒陷陣?
但他并沒有說話,依舊恭敬地等待著。
郭榮疑惑道:“訓兒何意?”
郭宗訓一本正經道:“爹爹,孩兒想讓曹彬叔叔來保護孩兒,曹彬叔叔既然是皇爺爺的親戚,那便是自家人,而且您方才也說了,他的人品能力都不差,只是軍事方面差了些。”
“讓他來保護孩兒正合適,反正孩兒又不上戰場,不會有什么大的危險,也不用浪費趙將軍這樣的大將來保護孩兒。”
聞言,郭榮似乎真的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讓趙匡胤寸步不離地保護他的好大兒,的確有些大材小用。
而且他本打算到了滄州匯師后,便讓趙匡胤統領的水師。
但臨時讓曹彬隨軍北伐,會不會……
而趙匡胤難得地挑了挑眉:如此甚好!
殊不知!
此時郭宗訓卻另有盤算:
讓趙匡胤寸步不離保護自己,這樣他就無法上戰場立功。
說不定自己還能搞點小意外,讓趙匡胤因此獲罪。
這個想法當然可以。
但這也意味著自己隨時都在趙匡胤的監視下,如果真到了關鍵時候,以父皇對趙匡胤的信任,該用他還是會用他,攔不住他立功的!
而且若自己太明顯地針對趙匡胤,只怕會適得其反……
所以,與其讓他來保護自己,不如趁機拉攏曹彬!
攔不住他立功,還不能讓曹彬搶他的功勞嗎?
而且,萬一趙匡胤在戰場上一個不小心中箭而亡呢?
想到此,他再次看向父皇,見父皇還在猶豫,于是撒嬌道:
“爹爹,孩兒這也是為了大局考慮嘛,不是有句話叫人盡其才嗎?”
“我想娘親若是知道了,肯定也會同意的……”
郭榮聞言,不由地挑了挑眉:
大局?
人盡其才?
這小家伙今日當真是讓朕驚喜連連啊!
沒錯,肯定是金玉幫他開竅了!
想到此,他的嘴巴又一次被釣成了翹嘴。
小小年紀就能為大局考量,還知道人盡其才的道理,我兒果然有明君之姿!
“好吧,今日朕心甚慰,且隨你心意吧!”
“趙匡胤,你去宣朕口諭,親自把曹彬接過來……”
趙匡胤依舊沒有任何猶豫,只是深深看了眼六歲的郭宗訓,便立即領命,策馬而去。
不用寸步不離地保護梁王,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可不知為何,那六歲稚子雖然總是對自己笑嘻嘻的,但他總覺得怪怪的,似乎這小家伙不喜他……
酸棗門前。
看著大軍越來越遠。
曹彬默默嘆了口氣,轉身往城門內走去。
“曹大人無需如此落寞,您是大才,又貴為皇親國戚,其實只要你變通一下,機會很容易有的!”
兵部郎中王著突然拍了拍曹彬的肩膀,笑著說道,“走,且隨我去喝兩杯……”
曹彬沒有說話,因為有些話只能壓在心底:
呵,皇親國戚!
說陛下不信任我吧,讓我當近侍供奉官侍奉其左右,此次北伐又升我當判四方館事。
說信任我吧,可偏偏北伐又不帶我,讓我這武將留京負責外交事宜。
此次北伐,哪怕讓我當個副將也行啊!
連六歲的皇子都能隨軍北伐,可我卻……
唉、我已經年近三十了,何時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一念至此,他不由地再次嘆了口氣。
他多希望有人能懂他的不甘與落寞!
方才,他難道真的不知趙武是不是隨母入營嗎?
不,他知道!
只是他說不出讓陛下看在他姨母是先帝貴妃的面子上給他一個機會這樣的話。
也做不出求人推薦這樣的事!
所以,他只能借那件事委婉提醒陛下:他是武將,也想北伐!
可陛下卻……
突然。
后方驟然傳來一道呼喊聲:“曹彬何在,陛下口諭……”
————————————
說明:
1、陳橋兵變的大致過程:后周世宗柴榮去世后,7歲的柴宗訓繼位,主少國疑。趙匡胤任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權勢與威望極高。
960年正月,朝廷接報契丹(遼國)與北漢南下,趙匡胤奉命率軍北上。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時,軍中流言四起,稱“應立點檢為天子”。
正月初四凌晨,趙普、趙匡義等將領將龍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其稱帝。趙匡胤提出“不擾太后、少帝,不傷大臣,不掠百姓”的約定后,率軍返回開封。在石守信等內應配合下,軍隊順利入城,后周大臣被迫臣服。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稱帝,定國號為“宋”,定都開封,完成政權更迭。
2、關于趙匡胤是否是被逼稱帝,《宋史?太祖本紀》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中均有關于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逼”稱帝的相關記載。
但春秋筆法,懂的都懂,只要細究史料,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疑點。
3、王著是柴榮的幕府舊僚,屬于柴榮的“潛邸親信”,柴榮臨死前要提拔他當宰相輔佐柴宗訓,但被范質阻撓未能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