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漪摸了摸旺財的大腦袋,笑著說:“旺財我們家新年旺不旺?”
旺財:“汪,汪,汪!”
狗叫聲干脆又響亮,崔清漪十分的滿意。
“今天獎勵旺財多吃幾個餃子。”
“汪汪汪~”
等著裝扮好宅子,崔清漪開始動手和面,雖然只有兩個人,但蒟蒻還是用蝦仁和豬肉加上蘿卜白菜弄了兩種餃子餡。
將和好的餃子面放在盆里蓋上蓋子,吃過年夜飯后兩人坐在溫暖的灶間開始包餃子。
包餃子的主力軍自然是崔清漪,蒟蒻搟面杖都掄飛了也供不上崔清漪包餃子的速度。
往往這個時候,蒟蒻總會陷入自我懷疑,明明她才是經常做飯的那個為什么姑娘包餃子這么熟練。
你看那手指一捏一擠,一個圓滾滾的餃子就成型了。
蒟蒻不信邪,學著崔清漪的動作,可往常十分靈活的手指這個時候就像是各有各的想法,捏出來的餃子奇形怪狀。
看著立在一群賣相上佳餃子里丑的格外突出的那一個,蒟蒻默默的將它往角落里挪了挪,想著要不要趁著姑娘不注意毀尸滅跡。
崔清漪早就看到了她的小動作,卻也不點破,她估計這個餃子壓根不能完整的出鍋。
包到最后還剩下幾個餃子皮的時候,崔清漪拿出了提前洗好的銅板包了進去。
新年就是吃吃喝喝,除了餃子外兩人還準備了豐盛的年夜菜,不管吃不吃的完也不管未來的很多天兩人是不是都要吃剩菜。
新年的餐桌上一定是應有盡有的。
早早的吃完了年夜飯,兩人窩回了后罩房,火炕散發著喜人的熱量,炕桌上擺放著各色的干果點心。
崔清漪和蒟蒻一人占據炕桌的一邊,一邊喝著茶水一邊吃著干果守歲。
等著子時的更鼓聲傳來,過去的一年便徹底結束,新的充滿希望的一年正在來臨。
守歲結束,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蒟蒻第一口就吃到了包著銅板的餃子。
崔清漪:“看來我們蒟蒻來年的運氣很好啊。”
蒟蒻咬著銅板,咯咯咯的傻樂,這個銅板她一定要珍藏起來。
緊接著崔清漪也吃到了銅板,就連旺財也一臉懵逼的吐出個發亮的銅板。
一家三口整整齊齊的接到了來自新年的好運氣,崔清漪十分的滿意。
這一晚,蒟蒻夢里都是那枚小小的銅板,她在夢里暗暗發誓,等明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紅色的繡線,將銅板編成手鏈日后貼身帶著。
于是乎大年初一,崔清漪剛從睡夢中睜開眼就看到枕邊放著個紅色的手繩,里面工整的串著一枚銅板。
是昨天從她從餃子里吃出來的那枚好運銅板。
崔清漪伸手拿過,透過銅板方心的孔洞看向院子里,呼~新年的第一天是個大晴天呢。
.......
巷子口李家
李嫂子早早起身,先是手腳麻利的收拾好自己,準備好了一家人的早飯,等著一家人吃飯又快手快腳的收拾好。
這樣的事情在李嫂子這里日復一日的重復,她沒覺得不對,家里也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對。
李苗悄悄塞了幾個炮竹在手里,準備出門去找小伙伴們玩。
她平日里也會幫李嫂子做家事,但因著曾經聽過的一句話,開年就忙個不停的人,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也會更辛苦,所以新年這幾天李嫂子是不準她進灶間的。
所以李苗決定遵從自己本心出門找同齡的小伙伴玩鬧,可今年李嫂子卻及時喚住了她。
“小苗,去換上娘親給你新做的襦裙,待會兒我們去崔家拜年。”
李苗聞言有些糾結,她不怎么喜歡穿襦裙,在街上跑來跑去的時候很不方便。
而且因著上次她去崔家送臘八糕還被幾個小姐妹嘲笑了,大家都說她眼皮子淺看到崔家有錢便湊上去。
這個時代九歲的姑娘介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間,雖然李苗也很喜歡那座宅子里的漂亮姐姐,但被身邊要好的小姐妹孤立她還是覺得有些難過。
尤其是大丫,因為知道自己去了崔家,大丫已經好多天不跟她說話了,甚至是在巷子里碰見都會故意躲開。
李苗和大丫因為年齡相仿,自小就在一起玩,她們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李苗不想失去大丫這個好朋友。
今天她本來想借著邀請大家一起玩炮竹的機會和大丫好好說說話,可娘親竟然說要帶她去崔家拜年。
“娘,要不你自己去,我想去找大丫她們玩。”
李嫂子擦了擦手上的水漬,招手讓李苗到她跟前來。
“小苗,娘親想讓你跟著崔家的漂亮姐姐學女紅,就像范娘子家的齊圓一樣,你愿不愿意?”
李苗有些懵懂的抬頭,“娘,學針線不能跟著你和奶奶學嗎,為什么要去崔家學?”要是她真的去了崔家學女紅,那大丫肯定更不會理她了。
“娘,你不是說奶奶的鞋子衣裳做的好看,我還是在家跟著奶奶學吧。”
李嫂子難得對著李苗冷了臉:“你連娘的話都不聽了?”
對于李苗這個長女,李嫂子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從生下這個孩子開始她就想著怎么才能為女兒掙一個好前程出來。
可她只是個窮酸秀才的窮酸閨女,李家更是這東縣里再普通不過的人家,就算她削尖了腦袋也看不到閨女未來的前程到底在哪。
日復一日繁重的勞作幾乎已經快要讓她忘記這件事,可就在這個時候崔家出現在了槐花巷,再隨著齊圓的到來,終于讓李嫂子看到了希望。
她不是不知道巷子里的人都在背地里議論她不愧是秀才的閨女就是會溜須拍馬,但李嫂子一點也不在意。
她是抱著目的接近崔家人的,可她一沒偷二沒搶,想要拜師那也是帶著閨女堂堂正正的登門。
只要她的小苗好,那幾句閑言碎語根本算不得什么。
看著娘真的生氣了,李苗再不敢說要去找大丫玩的話,她聽話的換上新做的夾襖和襦裙,跟在娘親身后去了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