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齊圓和李苗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她們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人前,因為她們是崔氏女學如今唯二的學生。
她們還是蒟蒻師傅的關門弟子,師傅說了學生和關門弟子是有區別的。
有些事情你沒跳出那個固有的圈子就不會有多的想法,但當你偶爾跳脫到另一個方向,就會發現以往被忽略的東西。
大到整個大晉,小到東平縣的每個普通百姓家庭,兒子頂門立戶是千百年傳下來的傳統。
逢年過節,宗族祭祀男孩會被家中的男性長輩帶著站在人前燒香祭祖,而女孩通常是絕不被允許出現在這種場合的。
她們需要和女性長輩一起在幕后默默為這場家族盛宴付出,但很少有人會發現,感激她們的付出。
可此刻她們站在這里,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小步,但古往今來女性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此刻形成了閉環。
崔清漪和蒟蒻準備的雙面繡果然引起了一陣轟動,一群人圍在精心裝裱的繡品前驚嘆不已,久久不肯移開腳步。
人群中有對精通刺繡的,也有女紅不錯的,也有對此一竅不通的婦人。
“媽呀,這是針線做的,怎么兩面一模一樣。”
李苗站在后面笑瞇瞇開口:“這叫雙面繡,是我們女學師傅的獨創技藝哦,若是各位叔伯嬸子們家中有適齡的姐姐妹妹,都可以送來咱們崔氏女學,以后也能學到這樣厲害的技藝。”
“真的?我們家里的女娃也能學?”
一個挑著菜籃的婦人探頭問道。
李苗:“當然,師傅說了只要進了女學就是女學的學生,師傅的本事都會教給我們。”
婦人又探頭看了一眼那仿佛要從架子上走下來的大黑狗,挑著菜籃若有所思的離開。
因為是專程租來做學堂的,崔清漪將這院子簡單布置了一下。
廳房就用來做接待來訪人員的地方,兩邊的正房偏房,耳房,后罩房都改成了一間間教室。
教室里分別放著四五張繡架,崔清漪想著女學剛開始來報名的人可能不會很多,所以準備的教學用具也不多。
不過五間教室加起來也有二十來個位置了。
崔清漪計劃著按照年齡和基礎分為甲乙丙丁戊班,等著系統的教一段時間再根據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重新調整。
人員有限,崔清漪親自坐在廳房里接待來咨詢的客戶。
這種感覺很像是后世的培訓班,崔清漪是招生主任。
“姑娘,這個叫雙面繡的真的誰都能學,俺家孩子也能學?”
婦人臉色黑紅,明顯是干辛苦活的。她搓著手,看著面前衣著鮮亮,一雙眼又黑又亮的姑娘感覺分外局促。
崔清漪:“當然可以,我們崔氏女學本就是面向所有女子招生的。
不僅是年紀小的姑娘,即便是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娘愿意也可以來報名。”
崔清漪話音一落,旁邊立刻響起了一個驚喜的聲音:
“真的,我們也可以。”
這是個二十來歲做婦人打扮的女子,她是剛剛被崔氏女學開業的炮仗聲吸引來的。
一到衙后巷就看到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繡品,那是她長這么大見到最美的東西。
崔清漪依舊態度溫和:“當然,只要你愿意,隨時都可以開始。”
崔氏女學開業當天收到的第一個學生是錦繡坊女掌柜帶來的,說是她的外甥女,小姑娘看著有些怯懦,被小姨母帶著來全程沒說一句話。
不過崔清漪觀察到,小姑娘眼神時不時落在大廳外的繡品上,她應該是很喜歡。
有了人開頭,陸陸續續也有三四個婦人給自家姑娘報了名,都是七八歲的小女孩。
雖然人不多,但是崔清漪和蒟蒻也很滿足。千里長城也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更何況她們這小小的女學。
一路之隔的縣衙近日氣氛有些緊張,蓋因周硯修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班底,竟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悄悄和京城搭上了關系。
雖是沒做什么害人的事,無非就是和那府里的人說些他的日常起居。
但他幾年前就明言要和京城切割,沒想到身邊的人竟做出這樣的事。
這讓一向自覺運籌帷幄的周硯修心中很不是滋味,大概他真的和明氏說的一樣,在公務上他有些本事,可于私于內他就是個糊涂蛋。
今日縣衙公休,一夜睜眼到天亮的周硯修好不容易迷糊過去,就被一陣噼里啪啦的炮仗聲吵醒了。
周硯修閉了閉眼朝著外頭喊到:“周文,外面怎么回事。”
聽到大人的聲音,周文推開門進來,聲音不高不低:“大爺,是衙后巷有人開了家女學,專門教女子學刺繡的,今日正好開業才放炮仗。
您忍忍,我估計這炮仗聲兒一會兒就停了。”
周硯修在東平縣幾年,一直都是勵精圖治,從不會仗著自己縣令的身份魚肉鄉里,所以周文也沒說出去讓人家別放炮仗。
周硯修聲音低沉:“女學?”
聽到縣令的聲音,周文臉頰肉微不可查的抖了抖,“就是女學,那女師傅似乎很厲害。
那個什么雙面繡的便是在京城也沒見過。”
床幔后沒了聲音,知道大爺不會再有交代,周文也沒多待,轉身走了出去。
等著出了院子才輕輕嘆息一聲,“夫人走了都有五六年了,沒想到大爺還時不時惦記著。”
屋里周硯修只覺得腦袋更疼,女學兩個字勾起了他腦中一些關于明氏的記憶。
剛成婚時,明氏說她小時候跟著家人出門,路途中見到有女子開門授課,當時她很是震驚又覺得羨慕,自此心中種下了開辦一間女學的種子。
可后來,明媚如夏日驕陽的女子囿于后宅枯萎凋零,他已經多年未曾聽過女學這個詞了。
沒想到今日竟在小小的東平縣遇見。
若是明氏在,他也可以帶明氏去看看。她不能親自做這件事,但看到有人做了這件事想必也會高興。
……
早晨開業結束,下午又來了幾個咨詢的,但基本都是一聽說一年要交十兩銀子的束脩便打了退堂鼓。
還有人邊走邊嘀咕,“不就是個教針線的憑什么收這么多銀子。”
崔清漪聽到了,但她表示毫不在意。
崔氏女學的大門一直開到了下午酉時,這是崔清漪訂好的每日女學散學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