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物間的霉味混著舊木的苦香鉆進鼻腔,沈默的指尖還停在暗格邊緣。
信封封皮上父親的鋼筆字被灰塵蒙著,卻像根細針扎進視網膜——他從未見過父親的字跡,母親總說父親走得急,連張便條都沒留。
此刻這行字卻分明在說:你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他后退半步,撞在老木柜上。
指節抵著柜門紋路,突然想起七歲那年偷翻母親抽屜,被發現時也是這樣的震顫。
母親沒罵他,只是蹲下來,用溫涼的手按住他發顫的手腕:“小沈,有些東西,太早看見會壓垮人的。“
現在他終于知道,母親藏起來的不是糖果,是比死亡更沉的秘密。
鑷子夾起信封時,封口才裂開一道細縫。
信紙邊緣泛著茶漬,像被反復摩挲過的舊帕子。
他沒急著抽出來,先戴上橡膠手套——這是法醫的本能,任何可能承載生物痕跡的證物都需要保護。
紫外燈的冷光掃過紙面時,他的呼吸幾乎停滯。
層層疊影浮現在信紙上,像被無數次覆蓋的拓印。
最表層是母親娟秀的小楷:“你回來就好了“,第二行墨跡更淡,是“你回來就好“,第三行只剩“回來就好“,直到最底層,碳化的字跡幾乎要融進紙纖維里,勉強能辨出:“……我還在寫,你就還在聽“。
解剖刀輕輕挑開信封口,里面掉出半張老照片。
照片里穿白大褂的男人他沒見過,但停靈棚前的布景太熟悉了——去年在郊區處理的無名尸案,停靈棚的藍布紋路和照片里分毫不差。
身側那支骨笛泛著幽光,和解剖臺上那支羊骨笛的裂痕位置完全吻合。
“這不是遺書。“他對著空氣說,聲音在儲物間里撞出回音。
遺書該有終結,可這張信紙的每個字都像在呼吸,最底層的碳化筆跡邊緣泛著極淡的熒光,那是新墨覆蓋舊痕時,紫外線激發的殘留顯色劑。“它還在寫。“
當晚他做了個夢。
童年的家,臺燈罩是母親手織的米白毛線,燈影里她的背影佝僂得像張弓。
鋼筆尖在信紙上沙沙移動,他湊近想看寫了什么,卻發現每個字都是“沈默“。“沈默,你爸要是活著,該多想抱抱你。““沈默,今天你說解剖課看見嬰兒骸骨,我半夜起來給你織了頂毛線帽。““沈默,我把他的骨笛收在暗格里了,等你長大......“
母親突然回頭,眼睛里沒有光。“你不該看這封信。“她的聲音像浸在水里,“現在輪到你寫了。“
沈默驚醒時,后背的汗浸透了睡衣。
月光從窗簾縫里漏進來,照在枕邊的便簽上。
字跡是母親的,每個“了“字都帶著俏皮的小勾:“今天沒下雨,但他還是濕了。“
他的手指撫過便簽邊緣——紙質是晨光牌的,和母親生前用的一模一樣。
可他昨晚根本沒進過書房,更沒碰過紙筆。
床頭柜上的電子鐘顯示兩點十七分,和母親生前每天停筆的時間分毫不差。
“沈老師?“
蘇晚螢的聲音從解剖室門口傳來時,沈默正對著顯微鏡發呆。
她手里抱著一摞尸檢報告,發梢沾著晨露:“你這三天寫的報告......“她抽出最上面一份,翻到簽名頁,“看這個'亡'字的鉤,和你以前的筆鋒不一樣。“
沈默湊近看。
黑色水筆在“亡“字末尾拖出一道逆時針弧線,像片被風卷起的柳葉。
他想起母親的日記本,每個“死“字都被小心地改成“走了“,連鋼筆尖在紙背壓出的凹痕都是同樣的弧度。
“我調了你最近的手寫稿。“蘇晚螢遞來平板電腦,屏幕上是對比圖,“所有'死亡'都被寫成'走了',和你母親2013年日記里的回避機制完全吻合。“她的指尖在屏幕上輕點,“更奇怪的是,這些字的行間距......“
解剖室的門被推開,小舟扶著門框喘氣。
她的手指快速比劃著,眼尾泛紅:“紙在哭。“翻譯器里傳出機械音,“它覺得,寫的人已經不是寫的人了。“
林導是帶著筆記本電腦來的。
監控畫面里,凌晨兩點的書房,沈默背對著鏡頭坐著。
左手壓紙,右手執筆,筆尖移動的速度和母親生前寫作錄像完全同步——每寫七行,停頓0.7秒,抬手摸耳垂。
寫完一頁,他對著信紙輕輕吹了口氣,像母親生前安撫墨跡時那樣。
“他不是被附身。“蘇晚螢盯著畫面低聲說,“他是被'養'回去了。
就像舊毛衣穿久了會記住體溫,這些信紙記住了她的書寫節奏,現在要把他改造成新的寫信人。“
沈默的解剖刀劃開一片舊信紙。
這是從母親書桌里找到的,在抽屜最底層壓了七年。
顯微鏡下,紙纖維的間隙里,極細的蛋白質沉積排列成微型心跳波形——和母親生前的心電圖,一模一樣。
“立刻封存我所有手寫記錄。“他對著手機吼,林導的驚呼聲從聽筒里漏出來,“它不是想讓我寄信,是想讓我變成她——一個永遠等不到回信的寫信人。“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
解剖室的燈光照在書桌上,那個泛黃的信封邊緣微微翹起,像一只正在呼吸的唇。
沈默望著它,突然想起父親信里的話:“如果有一天你看到這個,說明你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他摸出手機,按下蘇晚螢的號碼。“能幫我個忙嗎?“他聽見自己的聲音在發抖,“我需要借你博物館里的......我父親生前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