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之前,我們共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也共同體驗考試的緊張。我們班一直是年級中的優秀班,我們為此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那時的我們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同窗齊集,是最有緣分的相遇;同窗身影,是最靚麗的倩影;同窗時光,是最美麗的風景;同窗歲月,是最美好的回憶。
我們互相尊重、團結友愛,沒有恭維和吹捧,沒有冷漠和炎涼,沒有謊言和欺騙,只有最難忘的師生情,最堅定的同學情。”“不管歲月多么滄桑和艱辛,但我們的師生之情都難以磨滅,難以忘懷,回首望,人間冷暖,世風炎涼,讓人難舍的還是師生情、同學情。”聽完王云同學講的故事,孫建安同學接著說道:
長江東西走向,龍游河南連長江,北接大海。河面彎曲狹小,因為與長江相通,就算是盛夏,河里的水也是清涼透骨。到了冬天,因為江水川流不息,氣溫又不太低,河水也凍不起來。
江河如此多嬌,除了運輸方便之外,更為主要的是水產豐富。每逢雨季,大水由農田流入河中,又從龍游河南流入江。任你暴雨傾盆,太陽一出來,立即恢復如初;又或者數月不下雨,因為臨近江河,土地也不可能干涸。因此不管天氣如何變化,如皋始終旱澇保收!
在龍游河與長江交接處有個楊家莊,因為緊靠長江,這里有廣闊的蘆葦灘。那望不到盡頭的齊刷刷的一片翠綠,翻卷出一浪又一浪綠波,層層推向水天相接的白云深處。這里水草從生,天上白鷺、天鵝飛來飛去;地上野雞、野兔繁衍生息;更有那魚蝦蟹鱉,在水邊游來爬去。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雅,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魚、蟹有個特性,喜歡逆流而上,不喜歡隨波逐流!做人這是好品質,做魚那就是犯傻!每逢下雨,水往低處流,魚往高處游!等到雨停水止,路邊上,農田里,到處都是魚蝦蟹鱉,不須任何工具,赤手便可以撿上幾斤,加點油鹽,足夠一家人吃上幾天。如果將河段任何地方筑上兩個土壩,將壩中水抽干,每次都能捕上幾十斤魚蝦。捕完將壩挖掉,過幾天再筑再抽,又能捕上幾十斤!魚蝦從長江游來,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的父親當了一輩子農民,種了一輩子田,履歷簡單得像一張白紙,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他的人生,那就是“毫不起眼”。但是從小到大,父親用他的勤勞善良養育我們長大,父親是天,父愛無邊。
在那些難以果腹的拮據日子里,早飯一般是用少許米和菜、土豆攪合在一起熬成的雜拌粥,給我另開小灶用小米做粥,相比之下我的飯非常金貴。逢年過節偶爾吃一頓肉能讓我興奮好幾天,父親總是搶著啃用刀子也刮不下多少肉的骨頭,他老說骨頭好吃,我當時真的以為骨頭好吃,其實父親是想讓我們吃肉時能夠心安理得。
那年頭地里的收成看老天爺的臉色,家里的收入得勒緊褲帶省著。為了補貼家用,父親養了一只小羊羔,出工時帶著鐮刀和繩子,回家路上再捎帶著打草,日復一日硬是把羊兒喂大了。臘月來了,年關也近了,逢年過節正是農家最需要錢的時候,父親就賣了老羊過年用,再接著養老羊生下的三只小羊。
這個世界上勤勞可以創造財富,而且勤勞本身就是一筆財富。父親這一輩子別無長技,勤勞卻是有目共睹。他的汗水和勤勞,也是我們一家能夠熬過那段艱難歲月的法寶。
父親雖然身體瘦弱,卻是家里的頂梁柱,幾乎所有的重體力活都留給了他。推磨、喂豬、掏豬圈這些活兒他責無旁貸。特別是農忙時碾場,都要自己推巨大的石碾。父親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一圈又一圈,一會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父親臉上的皺紋成了汗水流淌的通道,橫七豎八地淌滿了臉龐。但他從沒說過一個“累”字。
父親也是田里的一把好手,除了隊里分的自留地,還見縫插針地把墳邊荒地開墾出來精耕細作,和他穩妥的性子一樣,父親侍弄莊稼仔細認真,鋤草、澆地一絲不茍,一樣不漏。
父親沉默寡言,很少打我罵我,可我就是怕他。只要他一看我,我就覺得他的眼神跟刀子一樣,渾身發寒。
我不知道別的父子如何相處,我只知道我跟父親之間好像隔著一道看不見的薄膜,想親近卻又有些畏懼。
我們如皋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過了清明、谷雨,氣溫漸漸回升,降雨明顯增加,萬物就進入旺盛的生長季節。尤其過了五一節,早上四點出頭天就亮了,白天更像是完全換了季,房屋、樹葉在陽光照耀下亮得刺眼,柏油馬路泛起粼粼白光,而空氣中明顯彌漫起陣陣熱浪,一切都是夏天的模樣。
不久窗外就傳來布谷鳥的啼鳴,人們說它叫的是“麥收割割”,聽起來也象。布谷鳥一來,也就意味著農忙季節來了。
在如皋,油菜是家家戶戶必種的作物,一年到頭吃油都靠它。油菜籽不能等熟透后割,否則干脆的菜籽會掉到地里。八成熟的時候割最好。割油菜得靠手工,根根枝丫割下來,先聚攏在一塊舊被單或花油布上,再蓋上油布悶幾天才打。油菜割完,還得拔油菜桿。遇到下雨天泥土松軟還好,要是連續幾天干旱,泥土干涸板結,油菜桿就像樹根一樣長在地里。這時候只能夠用鐵鍬挖。
打油菜必須選擇天氣晴好的時候,而且太陽越暴烈效果越好。掀開油布,把油菜枝丫在上面鋪好,曬上兩個小時,就可以用連桿拍了。一遍拍完,把枝丫翻過來再曬個把小時,然后再拍一遍。揀掉拍碎的枝丫籽殼,再把菜籽和碎屑的“混合物”一簸箕一簸箕地端到屋山頭的風口揚塵,直到把碎屑塵土揚盡,剩下清一色的油菜籽,打油菜的工序才算結束。
收完油菜之后便是收小麥、大麥、玉米,然后栽秧苗、插秧。栽完秧苗后要天天起早放水、關水、施肥、打藥水、拔水草。有些水草看起來象水稻,拔掉后又生,前后得拔好幾茬才行。接著還要種黃豆、芋頭、花生、棉花......一晃夏天過去了,秋收秋播又到了眼前,也就是收稻子、種麥子、種油菜,一年長兩熟或三熟。
種地辛苦,可是年底算算賬,種子買了多少錢、化肥買了多少錢、農藥買了多少錢、請收割機花了多少錢?最后糧食賣了多少錢,最后發現本錢都沒收回來,更不要說人工錢了。可是虧本也得種啊,總不能讓它荒著呀。
1986年9月,楊校長介紹我去大明中學代課。
那時候桃園鄉和大明鄉之間不通汽車,要去大明的話,要么騎自行車,要么先坐公交到磨頭鎮,再從磨頭鎮坐到大明,很不方便。
可是我家里只有一輛自行車,父親叫我坐公交去,我只好向公路邊走去。
到了路邊,正好遇到高中時的同學朱新民。他問我到哪里去,我說去大明中學代課。朱新民高中畢業后販羊為生,他買了一輛摩托,這幾天正好沒生意,便說送我去學校。我一聽求之不得。
9月的天空一片湛藍,陽光溫暖但不刺眼。朱新民騎著摩托車疾馳在柏油路上,呼嘯而過的秋風將我前額的長發吹起,我忽然感到一絲涼意——秋天終究還是來了。和我不同的是,朱新民一直都是短發,他說這樣看起來精神,也容易打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騎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學校。學校的老師都下班回家了,只有錢校長還在加班,錢校長熱情地給我安排了宿舍,朱新民當天就和我住在一起。由于身處新環境,我們兩都沒有睡意,幾乎聊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正式上課,上課前錢校長向其他老師介紹了我。這時我發現學校只有十幾名老師,其中有一位年輕女老師,聽說也是代課的。女老師名叫王琴,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今年21歲。
老師們對我很熱情,說我有什么困難可以找他們幫忙,不要客氣。我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下課后回到宿舍,我告訴朱新民同事們對我都很熱心,其中一位代課老師還是個美女、很有氣質。朱新民一聽立馬兩眼放光:“真的嗎?那你把美女老師介紹給我”。我想我剛來學校,和王琴還不熟悉,怎么能冒昧地幫她介紹呢。這時正好王琴從我宿舍門前經過,我便指給朱新民看。朱新民一見兩眼都直了,以后就呆在我宿舍不走了……
整整一周,朱新民一直在校里陪我,他到外面吃,我也不好叫他走。好不容易挨到星期六放學(那時單休),我收拾東西準備和他回家。這時候王琴到宿舍找我:“孫老師,你們回家時能不能載我一段?”她住磨頭,和我們順路,因為不是我的車,我有點猶豫,沒想到朱新民立馬就答應了:“好的好的,咱們三個人一起回家,路上還可以說說話呢。”見朱新民已經答應了,我也笑了笑說:“好吧,咱們一起回家。”
我讓王琴坐到我前面,三個人一路上有說有笑,朱新民將摩托車開得飛快,一會兒便到了王琴的家門口。王琴邀請我們到她家里坐坐,朱新民求之不得,立即就去了她家,我也跟著進去了。
王琴向媽媽介紹了我和朱新民,她媽媽很感謝我們帶她回家。我說:“阿姨別客氣,只是載了一段路而已。”王琴媽媽說:“我女兒文化不高,工作上還望你多多指導。”我說:“阿姨,我也是代課的,不過我們以后會互相幫助,您放心。”就這樣,我們又聊了好一陣,這時我想起離家還有一段路程,就趕緊和王琴母女告別,然后和朱新民向回家的方向出發。
我們到家后,天也快黑了,媽媽為我們做了晚飯,朱新民邊吃邊說“孫老師,今天到王琴家里,她媽媽對你挺熱情,對我好像有些冷淡,你發現了嗎”?我說:“她媽媽可能覺得我和王琴是同事,所以就和我多聊了一會兒,你不要多想。” 朱新民沒有說話,低著頭默默地吃飯。
開學第二周,朱新民又說要送我去學校,我說:“不必了,你要販羊子,總不能為了我耽誤生意。”。朱新民說:“那好吧,你自己坐車去,等星期六我去接你”。“還是不麻煩你了,星期六我坐公交到磨頭,再坐公交到桃園。”說實話,朱新民已經在學校陪了我一周,而且自己買飯吃,我實在不好意思麻煩他了。
等我到了學校,王琴也來了,她很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感謝我和朱新民星期六送她回家。我說:“都是同事,互相照顧是應該的。”? 這時我發現王琴比上周更漂亮了,她明顯精心打扮了一番,頭發順直地披在肩上,眼睛大大的,靈動又多情,臉上白白靜靜,穿得很時尚,整個人既靚麗又充滿朝氣。王琴看我有點發呆,立即嬌羞地低下了頭。我也不好意思再看她,獨自回到自己的宿舍。
一周很快就過去了,又到了星期六的放學時間,我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坐車,忽然聽見學校院子里有摩托車鳴號,跑出去一看——我的天!朱新民真的來校里接我了。
“東西收拾好了嗎,孫老師,我來接你回家了!” 朱新民邊停車邊問我。
“你還真的來了,精神可嘉啊!”我調侃道。
“你的美女同事呢?叫她和我們一起走吧。”朱新民在我耳邊悄悄問道。
“哦,我明白了,你是特意來接她的吧!?居然還打著接我的名義,真的是重色輕友啊。”
“沒有沒有,我是個重色輕友的人嗎?真的是來接你回家的,順便帶上你的美女同事”。
“好吧,我去叫一下王老師,咱們一起回家!?”
我到王琴的宿舍叫她,她正準備坐公交呢。聽說朱新民又來接我們,她很高興地同意了,我們三個人又一路說說笑笑地回家了。
從此朱新民每周星期六都來接我回家,王琴也都跟著坐順風車。我們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放寒假后,朱新民開啟了瘋狂的“戀愛”模式:他每天都給王琴打電話,而且一打就是幾十分鐘。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電話費又很貴,但對于朱新民來說,沒有什么比追求一個心愛的人更重要了,即使電話費再貴,朱新民也在所不惜!
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正月初五那天,朱新民去吳窯賣羊子時,半路上出了車禍,朱新民當場身亡!
第二學期開始了,王琴比上學期胖了一點,身材也豐滿了許多。我們照例相互問候,當提到朱新民的時候,王琴顯得十分痛苦,她說當天早上朱新民還和她通過電話,叫她一定要注意安全,誰知道下午他就沒有了。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復生,自己一定要看開。
我后來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周和王琴一起去學校一起回來。王琴順理成章地成了我的老婆。
愛情,不只是初見時的怦然心動;不只是戀愛時的卿卿我我;不只是婚禮上的海誓山盟;更是在平凡的日子里,為了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打拼,相互扶持;更是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不離不棄、攜手前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我是不是落入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偏見中呢?
我喜歡看書,看書有很多好處,比如增長知識,學得技能,開闊眼界,撫慰心靈,提升認知……哪一樣都離不開讀書,所謂開卷有益,舉不勝舉,數不勝數。不管春暖秋涼,還是夏熱冬寒,無論陰晴雨雪,抑或雷霆風暴,每一個季節,每一天都適合讀書。每一個季節,每一天都應該讀點書。冬季北風呼嘯,山寒水瘦,萬木蕭疏,鳥獸遷移或蟄伏,大自然調成相對安靜的模式,連大街上的行人都明顯減少了。人們習慣閉戶,將寒風關在窗外,圍著火爐,以“窩冬”的方式抵御寒冷。此時,沉靜的心正適合拾起一本書,一頁頁讀下去,你會發現,書中自有炭火暖,書香相伴過暖冬。
中國古典詩詞是我每天早晨必讀的文字。古典詩詞是最凝練的藝術,常常以精煉的筆墨傳達出豐富而龐大的內涵和信息,不同于消遣類的書籍,真正讀懂它們,需要沉浸式閱讀。
清晨,從一夜的酣眠中醒來,正是最清醒的時刻,大腦處于最佳狀態,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理解和吸收字句中的知識。中午我會讀幾頁散文。午飯后,坐在床上,倚靠著床頭,暖暖的被窩包裹住身子,拿起一本書,讀上幾頁,讀著讀著,暖意融融中,睡意襲來,拋書小睡。
散文通常語言樸素,清新自然,篇幅不長,讀起來是很放松的感覺,相當于賞花,某一朵花的顏色和香味是自己喜歡的,那就多注目一會兒,湊近鼻孔深吸幾口,說不定它們會進入中午的短夢中,把夢也熏得香香的,暖暖的。晚上下班回家,收拾完畢,我或是坐在書桌前寫點什么,或是在桌上攤開一本書,讀點什么,腳下放一個小電爐。彼時,總會想起“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詩句。晚上會根據近期目標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文學類、哲學類、財富類、參考類書籍,不一而足。
我不僅喜歡看書,也喜歡寫作,但我一直活得很清醒,我知道文字不是我的全部。我只是有空時才寫作,做飯,做家務,我一樣沒落下。
寫作,是一種內在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我最初愛上寫作,也是喜歡這種暢快淋漓的表達。
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寫自己的所思所想,寫自己的所感所悟。
因為寫作,我們可以用文字更好地記錄生活。這世間,也許沒有什么永恒,所謂名利和財富,不過是身外之物;所謂愛恨癡纏,也不過鏡花水月。
那些文字,是我們在我們這世間認真活著的痕跡。很多人,很多事,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忘。唯有文字,在綿長的歲月里,溫柔可親。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每次讀到之前寫過的文章,每次看到幾年前寫的文章,依然在被各大平臺轉載,被讀者留言鼓勵。內心,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動。
文字,讓我們的成長有跡可循。文字,真真切切地記錄著當時的心境:或孤獨、或迷茫、或明朗、或喜悅……這些幽幽暗暗的情緒,如一條金色的絲線,簪進歲月肌里,永不褪色。
寫作,也讓我們更好地療愈自己。漫漫塵世,誰的人生不曾受過傷呢?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有些苦痛,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忘。可有些傷痛,即使溶入滾滾洪流,依然會在某個歲月的渡口,被打撈上岸。傷口,還是會隱隱作痛。
而寫作,便是很好的療愈方式。那些無法言說的哀愁,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那些無人能懂的落寞,都可以寄情于文字。
文字,是朋友,是知己,是久別重逢的故人。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你可以與它敞開心扉,聊個痛快。而它,只是默默傾聽,不會拒絕、不會打壓、不會嘲諷……
雖未言一語,卻已讀懂千千萬。是的,你所有的情緒,它都懂。隨著指尖流淌的文字,你的情緒也慢慢平和下來。
借由文字的力量,你的內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豐盈。那些悲傷和煩悶,那些迷茫和焦慮,那些離愁和別緒,也在不知不覺中煙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強大的自己。
當下自媒體時代,有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開始寫作,用寫作記錄生活,療愈自我。
通過寫作,我們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表達能力。寫作,讓我們對于美的感知更加細膩,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敏感,也讓我們的人生格局不斷擴大。
寫作,是內心的投射。你的文字,帶著你的氣場。如果你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流量,你的文字也會有些浮躁。如果你忠于寫作本身,你的文字讀起來也會更加干凈、溫暖、有靈氣、有靈魂。
當你不再為流量而寫的時候,你的寫作才真正開啟。
不被世俗的洪流裹挾,只寫內心最真誠的文字。你的文字,自會靈魂生香。
在大明中學,我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里,我獲得了不少市級以上教育教學獎項,被評為市骨干教師,多次受市政府記功、嘉獎,并獲得市優秀青年教師、南通市讀書自學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更重要的是,我收獲了學生的進步與成長:一個個學生從懵懂無知變得聰明伶俐,一屆屆學子走出鄉村、叩開知識殿堂,這才是生活給予我的最高獎賞。作為一名老師,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固然是一件樂事;得農家子弟而教之,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