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那份關于簡易限位擋板的技術革新報告,并沒有因為易中海的打壓而石沉大海。他通過王師傅的渠道,以及后來直接提交給技術科副本,最終還是擺在了軋鋼廠技術科科長和主管生產的李副廠長桌上。
技術科的工程師們對這份報告進行了嚴謹的評估。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份出自一個年輕二級工之手的報告,不僅思路清晰、數據詳實,而且那小小的限位裝置設計得極其巧妙,成本幾乎為零,但帶來的效率提升和廢品率下降卻是實打實的。經過在三車間的試點驗證,效果顯著。
“天才的設計!化繁為簡!”一位老工程師戴著老花鏡,反復看著那份草圖和林凡附上的試用數據,忍不住贊嘆,“這小伙子是個干技術的好苗子!思路活,能解決實際問題!”
李副廠長更是高度重視。他主管生產,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技術革新最為敏感。林凡這個名字,他之前在全廠表彰大會上就記住了,如今又拿出這樣一份漂亮的成果,讓他更加欣賞。
廠領導層面很快達成共識:這項革新值得在全廠相關車間推廣!
然而,就像任何新事物都會遇到阻力一樣,這項推廣并非一帆風順。廠里的一些保守派干部和老師傅提出了質疑。
在一次廠部的討論會上,一個資歷很老的生產處長就皺著眉頭說:“林凡同志確實有想法,但畢竟年輕,經驗不足。這么一個簡單的小鐵片,真的能適用于所有型號的車床?不同機床精度、剛性都不一樣,盲目推廣,萬一出了質量問題,影響了重要零件的生產,誰負責?”
另一個車間主任也附和:“是啊,三車間試點成功,不代表別的車間也行。咱們廠設備舊,情況復雜。我覺得還是應該再觀察觀察,謹慎一點好。”
這些質疑看似冠冕堂皇,打著“穩妥”、“負責”的旗號,實則是在拖延甚至扼殺這項改革。
李副廠長聽著這些議論,臉色平靜,但心里明鏡似的。他知道這里面有論資排輩的思想在作祟,也有一些人是不愿看到年輕人出頭。
他敲了敲桌子,沉聲道:“同志們,討論技術問題,要實事求是,不要空談責任。林凡同志的革新,在三車間經過了實踐檢驗,效果有目共睹。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扼殺一項明顯有利于生產的好技術!”
他看向技術科長:“老劉,你們技術科牽頭,成立一個小組,立刻對林凡同志的這項革新進行全面的技術論證和適應性評估!拿出一套穩妥可靠的推廣方案來!要快!”
他又看向提出質疑的那位生產處長:“老王,你們生產處配合,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車間和產品工序,進行小范圍的擴大試驗!用數據說話!”
李副廠長雷厲風行,直接拍板,將任務布置了下去。
消息很快傳回了三車間。王師傅替林凡感到高興,同時也有些擔憂:“小林,廠里要全面論證和擴大試驗了,這是好事,但也是壓力。到時候肯定會有更多人盯著,千萬不能出紕漏。”
林凡自信地笑了笑:“王師傅,您放心。這東西結構簡單,原理通用,只要安裝調試到位,肯定沒問題。不同機床可以微調一下安裝位置或者擋板厚度就行,核心思路是不變的。”
他早已胸有成竹。大師級的鉗工經驗讓他對各類機床的特性了如指掌,這份自信感染了王師傅。
“好!有你這話我就放心了!廠里來人的時候,你給他們好好講解演示!”王師傅拍著林凡的肩膀道。
果然,沒過兩天,廠技術科派的工程師和生產處的人就來到了三車間,找到林凡,要求他配合進行技術論證和擴大試驗。
林凡從容不迫,對著圖紙和實物,將限位裝置的原理、設計要點、適用范圍、以及在不同類型機床上可能需要的微調方案,講解得清清楚楚,深入淺出,連技術科的工程師都頻頻點頭,暗自佩服。
隨后,他又親自帶著論證小組的人,到其他幾個選定進行試驗的車間,指導工人安裝調試,處理了幾個小問題,都快速有效地解決了。
擴大試驗的結果很快出來:在所有試驗點,該裝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效率提升幅度雖有差異,但普遍在15%以上,廢品率顯著下降!
扎實的數據和顯著的效果,徹底粉碎了之前的質疑。
論證小組將一份充滿肯定意見的報告提交給了廠領導。
李副廠長看著報告,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知道,這次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得以推廣,更是打破了一些固化的思維,為廠里技術革新開了一個好頭。
而林凡這個名字,再次進入了廠領導層的核心視野。
一個更大的機遇,正在向林凡招手。